作者簡介
[沙特]穆罕默德 奧斯曼(Mohammed Usman)博士,現任沙特阿拉伯艾嗝哈哈立德國王大學電氣工程系助理教授。奧斯曼博士于2002年獲得印度馬德拉斯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士學位,於2003年獲得英國格拉斯哥思克萊德大學通信、控制和數字信號處理理學碩士學位,並於2008年獲得博士學位,發表了題為《無線通信中噴泉碼應用研究》的畢業論文。他是美國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和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IET)的資深會員,並擔任IEEE/施普林格國際會議的組委會成員/技術程序委員會主席(TPC Chair)。他曾出版過多本著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數學建模、信號處理、人工智能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以及下一代無線系統及其應用。
[印度]穆赫德 瓦吉德(Mohd Wajid)博士,現任印度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Aligarh MuslimUniversity,AMU)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瓦吉德博士擁有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技術學士學位(電子學)和印度海得拉巴國際信息技術學院的技術碩士學位(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與嵌入式系統)。此外,他還獲得了印度德裡印度理工學院信號處理博士學位。瓦吉德博士是IEEE資深會員。他在人職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前,就職於Jaypee信息技術大學、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賽靈思印度技術服務私人有限公司(Xilinx India Technology Services Private Limited)和藍星有限公司(BlueStar Limited)。
[印度]穆赫德 迪爾沙德 安薩裡(Mohd Dilshad Ansari)博士,現任印度海得拉巴奇卡 穆尼亞帕 雷迪大學(CMR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安薩裡博士于2009年獲得印度北方邦技術大學信息技術學位,並分別於2011年和2018年獲得Jaypee信息技術大學(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索蘭地區瓦克納哈特)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技術碩士與博士學位。安薩裡博士擁有超過8年的學術研究經驗,在多個國際期刊(SCIE/Scopus)和國際會議(IEEE/施普林格)上發表論文超過45篇。他是IEEE、UACEE和IACSIT等多個技術/專業協會的會員,曾是多個知名期刊和會議的編輯/評審委員會兼技術程序委員會委員。目前,他還擔任多個知名期刊和IEEE/施普林格會議期間組織專題分會的特約編輯。安薩裡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數字與模糊圖像處理、機器學習、物聯網和雲計算。
目錄
第1章 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調查與展望
1 1 引言
1 2 無線系統的歷史背景和發展
1 3 下一代無線系統的應用場景
1 4 下一代無線系統的要求
1 5 對5G與B5G的需求
1 6 下一代無線系統的使能技術
1 6 1 頻譜
1 6 2 毫米波和太赫茲頻帶
1 6 3 可見光通信
1 6 4 大規模MIMO
1 6 5 超密集小蜂窩網絡
1 6 6 網絡切片
1 6 7 人工智能
1 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下一代無線通信的使能技術與使能商業模式
2 1 引言
2 2 主要貢獻及相關著作
2 3 無線通信的使能技術與使能商業模式
2 4 各代無線通信的使能技術和使能商業模式
2 5 下一代無線通信的使能技術與使能商業模式評估
2 6 下一代無線通信的使能技術與使能商業模式的整合框架
2 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萬物互聯的使能技術
3 1 引言
3 2 IoE的使能技術
3 2 1 雲計算
3 2 2 霧計算
3 2 3 邊緣計算
3 2 4 機器到機器
3 2 5 機器學習
3 3 IoE領域的數據管理和安全
3 4 IoE的系統管理和保護
3 5 IoE的應用
3 5 1 醫療
3 5 2 電力
3 5 3 教育系統
3 5 4 智能環境
3 6 萬物互聯在發展中國家的實現
3 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VL-NOMA通信系統中的功率分配技術
4 1 引言
4 2 相關研究
4 2 1 可見光通信
4 2 2 NOMA技術
4 2 3 VL-NOMA通信系統
4 3 問題描述及潛在貢獻
4 4 VL-NOMA通信系統的系統模型
4 5 VL-NOMA通信系統中採用解碼順序的功率分配法
4 6 VL-NOMA通信系統中的傳統功率分配法
4 7 VL-NOMA通信系統中的逆向功率分配法
4 8 VL-NOMA通信系統中的自適應功率分配法
4 9 VL-NOMA通信系統中的增益率功率分配法
第5章 多天線系統——大規模MlMO
第6章 MIMO-OFDM系統中的信道估計技術
第7章 WSN的定位協議
第8章 分布式智能網絡:5G、AI與IoT的融合
第9章 5G天線設計挑戰:評估未來方向
第10章 面向5G認知無線電的新型波束賦形設計
第11章 基於MIMO-OFDM系統的圖像傳輸分析
第12章 雙向無線通信系統的物理層安全
第14章 准正交和旋轉准正交空時分組碼系統性能評估
前言/序言
本書是一部介紹無線通信系統新興發展趨勢、關鍵使能技術及其相關應用範例的專著。本書作者穆罕默德 奧斯曼(Mohammed Usman)、穆赫德 瓦吉德(Mohd Wajid)和穆赫德 迪爾沙德 安薩裡(Mohd Dilshad Ansari)在無線通信領域擁有多年的科研經驗,取得多項學術科研成果。他們組織30餘名相關領域的學者參與編寫各章 節,側重於彙集各種使能技術發展的信息,全面、廣泛和系統地介紹下一代無線通信的各種新興使能技術,強調了下一代無線系統的需求、現有技術在滿足這些需求方面的局限性以及開發全新技術的必要性。本書涉及的主題包括頻譜問題、網絡規劃、信號處理、信道建模、天線設計、信道編碼、安全性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近10年來5G(6G)、低軌衛星網絡、大數據模型等先進技術的飛速進步,在為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的同時,也為行業應用帶來了生機。這其中,軍事領域的應用更是生機勃勃。自5G商業化以來,其軍事應用一度成為熱點問題,但由於其技術體制的固有特點,短期內很難在功率控制、覆蓋範圍、抗干擾等方面取得實質性、規模化實戰應用。如何將5G技術帶來的eMBB、mMTC、uRLLC應用”增益”廣泛注入到軍用領域,改造商用5G系統、發展6G軍用模式等,都是正在實踐的技術演進路線。本書介紹的無線通信使能技術是下一代無線通信具有高帶寬、大容量、低時延優勢的基礎,這些優勢在商用和軍事通信領域也有巨大的應用價值。5G的技術體制已成型,6G的技術框架也已基本明晰,與此相比,下一代無線通信使能技術提出的毫米波和太赫茲頻段等高階頻譜利用技術、可見光通信技術、大規模MIMO技術、超密集小蜂窩網絡技術、網絡切片技術、全過程各環節 引入AI算法等,都可以從更體系的框架、更基礎的層次、更全面的設計上,為下一代適合軍事場景等複雜應用場景中無線通信網絡的設計與構建提供全新視角和技術路線支撐。
本書的翻譯和出版可以為更多學者提供未來無線通信系統中的各種關鍵使能技術研究進展和發展方向的參考,幫助他們更好地在所研究問題中借鑒、應用和探索未來無線通信系統中的關鍵使能技術。
感謝俞璐副教授、何首帥博士、陳昱帆博士在本書翻譯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本書各位譯者均長期從事通信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及工程實踐工作,具有豐富的理論、實踐經驗。然而本書包含了無線通信中多領域綜述,受個人知識和理解能力所限,譯文對多領域專業詞匯的翻譯不盡準確,敬請各位讀者多加指正,以期後續逐步完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