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們和自然災害的關係,從「難得一見」到「隨處可見」,與自然災害共存是未來數千年人類要有的能力。 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面對自然災害的意識卻沒有發生太大改變,還存在四種心理——:一、僥倖心理:自然災害報道其實很多,但覺得離自己很遠;二、輕視心理:政府部門應急機制不健全,重工業企業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三、恐懼心理:雖然很短暫,但看到自然災害的報道時,對周邊的環境憂心忡忡;四。創傷心理:災后重建時,災區人民的PTSD。記錄近2000年的11次大災變,講述面對不可抗力該怎麼生存。 閱讀這本書,可以收穫奇觀式的炸裂感,在大自然的強度面前,感受人類的渺小。 可通過本書,掌握地震、颶風、洪水、火山、海嘯這個幾種類型的自然災害的發生機制。 對於自然災害,也是「誰痛苦,誰改變」,與自然災害不確定性相互映照的,是人類對生存的渴望和思考。內容簡介
地震、洪水、海嘯、颶風和火山,這些災難都來自賦予我們星球生命的力量。地震給予我們自然的泉水,火山造就肥沃的土地。只有當這些力量超過我們的承受限度時,它們才成為災難。總體來看,這些事件塑造了我們的城市和城裡的建築,並影響了我們思考、感受、鬥爭、團結和祈禱的方式。一部自然災害的歷史,就是一部我們自身的歷史。本書由地震學家執筆,寫出了一部扣人心弦的自然災害史、災害對人類文化的衝擊以及看待未來災害的新思路。作者簡介
露西·瓊斯(Lucy Jones),曾在美國地質勘探局任地震學家達33年,離任前是勘探局的風險排除科學顧問。她也是加州理工大學的助理研究員,曾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布朗大學獲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目錄
引言 想象一個沒有洛杉磯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