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連·戴頓,與約翰·勒·卡雷齊名的「間諜小說三大家」之一,影響啟發了後者創作「史邁利三部曲」。 戴頓代表作,「柏林三部曲」第二作——《柏林葬禮》:重塑間諜小說形態的先鋒之作。 一位「反007」式的無名特工,一座黑暗陰鬱的分裂城市,一則殘忍生猛的寓言故事。 如詩般夢幻,似香頌般迷離,突破古典主義的陳規舊套,引領類型文學新風尚。 同名改編電影獲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柏林牆倒塌35周年,人類的紛爭與對抗卻從未停止內容簡介
一九六三年的柏林,黑暗重重,危機四伏。 《伊普克雷斯檔案》中的無名英雄被指派了一項任務—— 一位蘇聯最傑出的科學家想藏身在一具精心偽造的棺材中叛逃。 但他很快就發現,這場騙局背後隱藏著更加致命的真相, 揭示了這座分裂的城市黑暗陰鬱、令人不寒而慄的氛圍。作者簡介
連·戴頓(Len Deighton,1929—),英國著名間諜小說作家,一九二九年生於英國倫敦,曾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戴頓的母親是一名兼職廚師,在他十一歲時,目睹了安娜·沃爾科夫被捕(她母親的客戶之一)。安娜·沃爾科夫是一名納粹間諜,並被控竊取了丘吉爾和羅斯福之間的私人信件。戴頓日後說起此事時表示,正因為兒時這個不同尋常的經歷,才使得他走上寫作道路時,第一個想嘗試的題材就是間諜小說。 戴頓還是一位插畫師,他除了為紐約和倫敦的機構繪製廣告插畫外,還為二百余本書籍及雜誌設計封面。他的處女作《伊普克雷斯檔案》在一九六二年一經面世便名聲大噪。戴頓曾說,之所以在全是牛津劍橋畢業生的當權派之外選擇一位工薪階層間諜作為主角,是因為他在倫敦廣告機構工作時,全體董事會成員中只有他一人沒上過伊頓公學。 戴頓與他筆下冷靜深沉、卻有獨一無二幽默感、出身平民階層的無名英雄一樣,低調內斂。他不喜歡接受訪問,一生中也極少接受訪問;他也從不在各種熱鬧的文學節上露面。戴頓以其間諜小說聞名於世,是與約翰·勒卡雷,伊恩·弗萊明齊名的「間諜小說三大家」之一。戴頓最知名的兩個系列作品為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秘密檔案系列(《伊普克雷斯檔案》《柏林葬禮》等)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遊戲,陷阱與競賽三部曲」(《柏林遊戲》《墨西哥陷阱》《倫敦競賽》)。他的作品被《衛報》《泰晤士報》《每日郵報》《觀察家報》等主流英國媒體及書評人盛讚為「重塑了間諜小說的形態」,對其同時代的勒卡雷等人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柏林遊戲》被英國媒體評為史上最佳二十部間諜小說之一。戴頓本人也被譽為「對這個充滿欺騙的人類世界的無畏觀察者」。他一生高產,有很多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及廣播劇;在享譽世界的同時,也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目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