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社會階層與歷史變遷 (1700-1900) 9787559873149 鄧沛勇 王目坤 孫慧穎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5987314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俄國社會階層與歷史變遷 (1700-1900)
ISBN:9787559873149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鄧沛勇 王目坤 孫慧穎
頁數:4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9633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梳理俄國等級制度的起源和發展史。梳理十月革命前俄國社會各等級演變,著重從貴族、工人、市民、農民、僧侶、哥薩克和異族人等方面展開,涉及各個階層的形成過程、各地區人口變化、土地面積變化、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等,及其不同時代的特徵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聚焦18世紀至20世紀初決定俄國現代發展的重大事件及其影響。書中涉及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二世等數代沙皇統治,述及北方戰爭、克裡米亞戰爭、1861年農奴制改革、日俄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對俄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結合一手俄文史料和統計數據,分析俄國現代化轉型之路上各階層的作用。比如不同時期貴族的數量和占比,擁有農奴的情況、地產規模,各行業生產規模、工人的數量和結構變化等,由農奴制改革前後工人數量和來源構成變化,可發現工人和土地之間的聯繫逐漸淡化,工人階級隊伍日漸形成,並在20世紀初的革命運動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最終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俄國現代化研究”階段性成果,許金秋、沈莉華一致推薦。沈莉華認為,通過本書可更加深刻地理解以貴族為代表的俄國社會各階層的歷史意義。

編輯推薦
在沙皇專制統治下,俄羅斯社會被嚴格劃分為各個階級。頂層是皇室和貴族階級,他們享有特權和地位,擁有土地、財產和權力;中層是國家官員和軍隊官員,他們為國家服務;底層是廣大的農民和工人,他們是國家的主要勞動力。這種等級制度導致了社會的不平等和階級矛盾的加劇,又進一步影響著俄國近代發展。
首先,貴族是統治等級的主體,他們在俄國人口中的占比較低,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享受諸多特權。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日漸普及,貴族的經濟地位迅速下滑。其中一部分人為維繫自身地位堅決抵制農奴制改革,也有一部分人接受了先進思想,探尋擺脫危機的方法。19世紀末 20 世紀初,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貴族的地位和生活狀況均發生了巨大變化。
其次,工人等級是俄國十月革命前產生的特殊的等級,一方面該等級中很大一部分人來源於農民,所以他們與農民形成了天然的聯盟,另一方面隨著列寧主義的誕生,工人運動的方式和規模均發生了變化,該等級最終成為俄國革命的先鋒隊,領導廣大群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國工人等級的生活狀況、工廠立法和農民外出打工等問題,影響著城市各行業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另外,農民是俄國的人口的主體,舊俄時期的社會等級模式是從農民開始的。因此,農民的社會地位的變化在許多方面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面貌。

作者簡介
鄧沛勇,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教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俄國史和中亞史。著有《俄國政治史》《俄國經濟史》等。
王目坤,歷史學博士,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俄國書刊審查史、出版業政策史。主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共黨史等課程。
孫慧穎,貴州師範大學檔案館工作人員,研究方向為中亞史,出版專著1部。

目錄
第一章 貴族
第一節 俄國貴族的起源與構成
一、俄國貴族的起源
二、俄國貴族的組成
三、俄國貴族的數量和民族成份
第二節 俄國貴族的權利
一、貴族權利的總體概述
二、貴族的土地和農奴特權
三、貴族是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主力
第三節 俄國貴族的經濟活動
一、農業活動
二、工業活動
第四節 俄國貴族的思想和文化概述
一、貴族思想和社會思潮
二、貴族的受教育水平
三、貴族團體
第二章 工人
第一節 俄國工人的構成、數量和運動
一、非自由工人
二、自由雇傭工人
三、俄國各地區的工人數量
四、馬列主義產生與工人運動指導思想的形成
五、19世紀下半葉俄國的工人運動
第二節 工人的生活狀況
一、工人的工時
二、工人的工資
三、工人的飲食
四、工人的居住條件
第三節 工廠立法
一、1861 年農奴制改革前的工廠立法
二、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工廠立法
三、工會
第三章 市民
第一節 市民等級的形成和數量概述
一、市民的形成
二、市民數量的變化
第二節 商人
一、商人等級的構成
二、商人等級的起源與發展
三、18 世紀的俄國商人
四、19 世紀的俄國商人
第三節 其他市民
一、榮譽市民
二、小市民
三、手工業者
第四章 農民
第一節 農民等級的形成
一、農民等級的演化
二、農奴制改革前俄國農民的主要類型
第二節 1861 年農奴制改革
一、農奴制改革的原因
二、農奴制改革的內容
三、農奴制改革的意義
第三節 俄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民等級的數量和作用
一、俄國農民等級數量概述
二、農民進城務工為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三、農民的稅賦為俄國工業發展的資金來源之一
四、農村市場為全俄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四節 農民外出務工與工人階級形成
一、農民外出務工的原因
二、農民外出務工的規模——以莫斯科農民為例
第五章 其他社會等級概述
第一節 哥薩克
一、哥薩克的起源和分類
二、19世紀政府改革哥薩克歷程
三、哥薩克在俄國歷史中的作用
第二節 僧侶
一、基輔羅斯早期的多神教和教地位的確立
二、東正教僧侶
三、非東正教僧侶
第三節 異族人
一、俄國邊疆地區居民數量變動
二、東方異族人
三、猶太人
參考文獻
後記

內容擇選
俄國貴族的起源
貴族是俄國特權等級,是國家高級官員的主要來源,亦是沙皇維繫專制制度統治的基礎。貴族由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組成,世襲貴族的地位明顯高於終身貴族,但他們在俄國人口中的占比較低,民族成份也頗為複雜。因是統治等級的主體,貴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享受諸多特權,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日漸普及,貴族的經濟地位迅速下滑,其中一部分人為維繫自身地位堅決抵制農奴制改革,也有一部分人接受了先進思想,探尋擺脫危機的方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貴族的地位和生活狀況均發生了巨大變化。
俄國貴族的起源可追溯至基輔羅斯時期,18世紀,隨著專制制度的逐步強化,貴族的法律地位最終確立,貴族等級最終形成。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雖均是維繫國家統治的基礎,但他們在數量和民族成份上也具有很大差異,前者社會地位明顯高於後者,權力也更大。
什麼是貴族?不同學者各有自己的觀點,很難給它一個統一的定義,К П 波別多諾斯采夫(1827—1907,在俄羅斯東正教會正教院掌權長達25年,對兩代沙皇及其決策所起的作用巨大)在給亞歷山大三世的信中寫道:”貴族在俄國歷史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這個等級自古以來就擔任公職,因此賦予了他們特殊的等級榮譽。當然也不能期待他們過於完美,貴族就社會地位而言優於其他任何一個等級,一方面他們擔任公職;另一方面他們擔任領導崗位貴族具有先鋒軍的作用,這是歷史賦予他們的責任。”
普希金也曾對貴族進行描述,他寫道:”什麼是貴族?他們是高於人民的世襲等級,他們具有私有財產和人身自由。是誰賦予他們權利?是人民或人民的代表。賦予他們權利的目的為何?因他們和政府最為親近,所以希望政府給予相應保護。”
(一)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
俄國貴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基輔羅斯時期的親兵和衛隊。基輔羅斯建立之初,執行國家行政職能的是大公及其衛隊,大公定期巡視領地徵收賦稅、審判居民,還可發動戰爭和從事商業貿易。大公衛隊協同大公處理各類事務,衛隊內部也開始分化,衛隊上層被稱為大貴族,擔任高級官吏,如地方行政長官和千人團總。10世紀開始,與大公親近的大貴族組成大公委員會,對大公的一些重要決議進行討論。以基輔為例,大公任命自己的親信擔任地方行政長官,他們負責徵收賦稅、管轄領地和處理訴訟案件,征繳的稅款除部分上交給大公外,其餘用於維繫領地正常運轉。此後,大公任命的地方行政長官逐漸成為各地領導人。
基輔羅斯建立初期,行政管理機構並不完善,採取”十進位制”的管理體制。城市和郊區分設”千人長”“百人長”和”十人長”管理:”千人長”屬國家一級的軍事首領,擁有行政、財政、宗教和司法等多種職能,還可參與王公會議和國家法律的制定,權力很大;”百人長”隸屬於”千人長”,負責管理城市或郊區內某一區的居民;”十人長”隸屬於”百人長”,負責管理更小範圍的居民,為層的行政官員。這三個管理職位都由選舉產生,但”千人長”需獲得大公的任命。
古羅斯時期,大公下屬官吏的核心等級為封邑王公、親兵和波雅爾公元10—17世紀古羅斯和俄國大土地佔有者,擁有世襲領地的大封建主階層。封邑王公均是留裡克家族的後裔,多為大公的兄弟和子孫,他們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隸屬於大公,為大公的藩臣。
親兵原是大公的家奴或者侍衛,後演變為軍事僕從。基輔羅斯早期,親兵制較為流行,不但大公擁有僕從,地方王公和上層波雅爾也擁有親兵。親兵的民族成份較為複雜,除羅斯人外,諸多少數民族也都加入親兵的行列。就與主人關係的密切程度而言,親兵可分為高級親兵和低級親兵,高級親兵為王公武士或大貴族,低級親兵為年輕的武士或世襲的親兵子弟。
俄羅斯歷史學家認為波雅爾的稱號源自俄語”戰鬥”(Бой)一詞,最初泛指無比英勇的軍人,後指享有威望的官員,失去了其最初的意義。波雅爾擁有世襲領地,是大土地所有者,亦稱大貴族、領主和世襲貴族。波雅爾可分為兩類:一是地方波雅爾,為基輔大公國形成前的地方貴族,一部分是氏族族長和部落王公的後裔,還有一部分是軍事商業貴族;二是為王公服役的波雅爾,主要是王公高級親兵。波雅爾是統治階級的主體,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力,不僅參與國家管理,還可代表大公進行外交談判,是基輔羅斯的特權等級。早期波雅爾勢力較弱,是大公統治國家的幫手,隨著實力的提升,他們開始與大公分庭抗禮。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波雅爾的稱號僅限於他們本人使用,不能繼承。
臣僕、衛隊最下層或年輕的王公親兵成員,以服役的方式為王公服務。據史料記載,弗拉基米爾 斯維雅托斯托夫大公的宮廷裡,每個房間都設有衛隊室,居住著王公邀請來的波雅爾、衛隊和社會名流。弗拉基米爾公國中,王公的私人僕役被稱為”少年衛隊”,他們自稱貴族。少年衛隊多由宮廷的僕人組成,其主要義務是侍奉王公和客人、守護王公財物等。13世紀,王公私人僕役常被稱為”貴族”。
根據不同等級,王公親兵擔任的官職和管理的事務也不盡相同。整體而言,基輔羅斯早期的國家機構並不完善,大公的宮廷為國家行政管理中心,此時王公親兵職權範圍較廣,他們擔任各級行政官員和司法官員以及宮廷官員等角色。如管理宮廷事務的高級官吏為宮廷總管、田賦官和馬廄長:宮廷總管分管宮廷事務,是宮廷的官吏;田賦官負責徵收貢賦;馬廄長專門負責飼養馬匹,以供戰爭需要。底層官吏也由部分親兵擔任,如管家提溫、馬廄提溫、田莊提溫和耕作提溫等。隨著國家機構的進一步完善,基輔羅斯出現新的官職,如宮相和督軍:宮相受命于王公,管理國內經濟和政治事務;督軍由早期”千人長”轉化而來,他們一部分為王公的高級親兵,一部分為王公的親族。地方行政機構的官吏為地方行政長官和鄉長,負責管理城鄉的司法、治安和賦稅事務,亦可管理軍隊。由此可知,王公親兵擔任官職的範圍很廣,目的是幫助大公管理中央和地方事務。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大公親兵和地方行政長官權力很大,但他們的自主性也較高,親兵的流動性較強,他們不是獨立的土地所有者,而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王公的盟友和合作者。
(三)莫斯科公國時期的貴族
俄國編年史中第一次提及莫斯科的時間是1147年,當時此地是”長手尤裡”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 莫諾馬赫的第六個兒子尤裡 多爾戈魯基,是羅斯托夫蘇茲達爾公國的大公、莫斯科的奠基者。的屬地。因地理位置優越,加上蒙古人入侵時期莫斯科受破壞程度較小,以及移民的湧入,莫斯科公國迅速崛起。13世紀末,莫斯科公國建立,開始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不但兼併了諸多公國,還領導羅斯人民取得了庫裡科沃戰役的勝利,最後於1480年烏格拉河對峙事件中徹底擊潰了蒙古軍隊,結束了蒙古人在俄國的統治。為便於梳理,筆者將羅曼諾夫王朝之前貴族的情況均劃入該階段。
莫斯科公國時期,大公開始強迫波雅爾和侍從完全服從自己的意志,將忠於自己的貴族納入杜馬,打擊不聽話的波雅爾,提高服役人員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從伊凡三世時期行政機構的設置也可看出貴族的地位和相應的特權。
早期莫斯科公國沿襲基輔羅斯的官制,千夫長、侍臣和司庫等職務均是中央機關的重要官員,但此時千夫長的職位可以繼承,一般由大貴族擔任。千夫長掌管城市軍隊,還可監管司法和財政事務。侍臣為大公的近臣,執行大公的命令,主要負責宮廷事務。
14—15世紀,隨著莫斯科公國領土面積的擴大,行政機構日漸複雜化,大公將其領土劃分為數個縣城,縣下設置鄉,並設置鄉長和警察局局長等職位。此時,城市和郊區則由大公任命的大貴族管轄,鄉村由小貴族進行管理。莫斯科公國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建立於采邑制基礎之上,”采邑”多為大公賞賜給貴族、親族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