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系統研究亞洲主要經濟體知識產權法律的制度構造與體系,研究對象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含港台地區)、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泰國。希望通過探索其中有價值的「亞洲模式」,助力國際知識產權法的推進。 本書開篇概述亞洲近現代史與知識產權法,接著討論三大傳統知識產權部門法(專利法、商標法與著作權法),繼而研究侵犯著作權與假冒商標行為的法定損害賠償,並繼續討論亞洲商業秘密保護及其過度保護的問題。 本書考察中國如何從知識產權遊戲的「規則追隨者」成為「賽局改變者」,並比較中印兩國的知識產權法律與四個相關行業(IT業、電影業、製藥業和汽車業),評估知識產權法對這些行業發展的作用,提出兩國的知識產權法應如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本書研究兩個亞洲中小型經濟體知識產權的奮進歷程和成功經驗,分別檢視台灣地區建立一貫的知識產權權利用盡制度的嘗試和努力,以及新加坡如何利用其知識產權法體系確保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本書對有興趣了解亞洲、亞洲知識產權法律和行業及其奮進歷程,並尋找改善亞洲乃至全球知識產權法方法的學子、學者、從業人員和知識產權專業人員而言,可提供有益參考。目錄
第一章 亞洲知識產權法:一個日漸重要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