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伐成功後,為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國民政府經由中央黨務學校及各種訓練班培育及甄選黨政幹部,設立智庫儲備人才。然而,這些學者、專家在正式行政體系內的表現良莠不齊,智囊機構的這些經驗難以在普通的行政體系中複製,同時由於派系掣肘等問題的影響,最終成效有限。
本書跳出傳統研究模式,探討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對幹部的培養、甄選以及對智庫的運用,為民國政治史和學術文化史提供了另一種觀察視角,為這一時期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補充和新的思考路徑。
作者簡介
張瑞德,退休研究人員。著有《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1905—1937)》《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等。
馮啟宏,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博士,現任臺灣昆山科技大學旅遊文化系教授兼民生應用學院院長。著有《政治大學歷史叢書第一輯:法西斯主義與中國三〇年代政治》《戰國策派之研究》《從講習所到研究院:國民黨的幹部訓練》等。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智囊團:蔣介石直接掌握的幕僚機構
第一節 國防設計委員會
第二節 南昌行營調查設計委員會
第三節 侍從室
第四節 參事室
第三章 養士:蔣介石對學人與刊物的贊助
第一節 蕭一山:建構”民族革命史觀”的國士
第二節 《汗血》:文化戰場上的秘密武器
第四章 訓練:戰時國民政府的幹部訓練工作
第一節 國民政府幹部訓練的源起與發展
第二節 戰時國民政府幹部訓練的開展
第三節 中央訓練團與戰時國民黨的幹部訓練工作
第四節 戰時幹部訓練工作的成就與檢討
第五章 建檔:侍三處與國民政府的人才數據庫的建立
第一節 陳果夫與侍三處的設置
第二節 侍三處的組織編制
第三節 侍三處人事檔案的徵集與管理
第四節 侍三處人才數據庫的實際運用與影響
第六章 餘論
徵引書目
人名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只是綜觀近60年來中外學界對於此一課題的研究,可以發現1960—1970年的研究,背後的問題意識大致上均為”國民黨何以失去大陸?”,因此學者研究的重點,均在探討國民政府及蔣介石施政的缺點及其原因。1980—1990年的研究,背後的問題意識則轉變為”戰後臺灣地區經濟何以能夠高度成長? 與1949年以前的國民政府和蔣介石有何關係?”,因此學者研究的重點,自然傾向於去尋找國民政府及蔣介石施政的優點及其原因。兩派學者對國民政府及蔣介石的評價雖然截然不同,但是所採取的研究途徑卻完全相同———均為回溯性的研究途徑(retro-spective approach),也均傾向於將國民政府與蔣個人視為一個整體,而忽略了其中的歧異性。事實上,軍事教育出身的蔣介石雖具備了主動積極、反應果斷、不妥協、不避責等成功的特質,但是有時蔣卻表現得過於謹慎細微,”很容易沮喪氣餒得不知道如何去採取一個適中的方向”,甚至”在軍事行動中,他怯於做明確的決定”。這種人格特質,加上蔣介石自幼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並未受過現代化正式的高等教育,更沒有到西方國家留學的經歷,使得蔣希望能尋得好的人才協助的心態更是明顯。我們甚至可以說蔣根本是個”人定勝天論”者,相信政治之成敗,系于用人得法與否。故蔣一生中,對於”求才、儲才、試才、用才”四者,甚為重視。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蔣自1927年1月開始,每日在日記中都會寫上藉以自我考課的”六語”,即有”求才任能”一項。如此重視人的因素,相對地,蔣每次面臨挫敗而進行檢討時,也都先指向”人”的問題。例如1928年蔣第一次下野在溪口閉門過後,即指”組織不完, 系統不明,用人不慎,份子複雜”為”此次失敗的第一原因”。1931年12月蔣第二次下野,又把”不能用人,而無干部、無組織、無情報”視為自己此次所犯的兩大過錯之一,均是此背景下的產物。因此,蔣在1932年歷經第二次下野又再度重掌大權後,即亟思尋求好的幹部人才來輔佐他以鞏固政權。蔣的方向有二:
第一,向黨外求才。特別是延攬學界的知識分子,成立個人的智庫與幕僚團。在這方面包括1932年11月成立的國防設計委員會、1933年11月在南昌行營內設置的調查設計委員會、1935年有小型智囊團之稱的侍從室第五組及1938年3月成立的參事室。這些智囊團或從事政策研究供蔣參考,或針對特定事件及人事安排提供因應對策與建議,或代蔣聯繫知識分子增進感情,或負責蔣交辦的案件及人事進行審查與調查工作,對襄贊蔣的國家治理起了一定程度的作用。與此同時,蔣也出資贊助部分文膽作為個人喉舌,出版刊物爭取更多人民支持。本書根據蔣”個人特別費”的檔案資料,鎖定研究清史的知名人物蕭一山及劉百川創辦的《汗血》雜誌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蔣如何通過養士手法進行文化戰爭。
第二,從黨內培訓人才,特別是蔣在1938年被推選為國民黨總裁後,更在訓練幹部的工作上加大力度,甚至建立起龐大的人事數據庫。蔣在訓練幹部上頗有心得,黃埔訓練的成功就是明證。但他直至1927年國民黨實施”清黨”後,才開始涉足黨政幹部的訓練。當時蔣以廣州時期的幹部訓練工作”不普遍、不統一、不正確”三大弊端為理由,變革了黨內的幹部訓練體系與做法。其主軸有二:一是設置專責的幹部訓練機構”中央訓練部”,以改善廣州時期”各部有各部的幹部訓練”,互不統屬的弊病;二是進行幹部訓練體系的重整,中執會下設立”中央黨務學校”招收青年學生,從中央到地方則分設”中央高級黨政訓練所”“省黨務訓練所”“縣(市)黨務訓練班”召訓各級幹部。這次整頓黨內的幹部組織是如此大張旗鼓,可惜最終宣告失敗。不過與此同時,蔣介石為因應江西”“在廬山成立的”軍官訓練團”,卻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結束後,蔣不僅進一步擴大辦理廬山訓練,甚至還嘗試援引”軍官訓練團”模式到黨政幹部的訓練上,此後大型的、集中的、短期性質的幹部訓練團,逐漸取代規模較小的”幹部講習所”,成為蔣訓練幹部的主要模式,抗戰時期重慶復興關開辦的中央訓練團正是其中代表,其中”黨政幹部訓練班”更堪稱是”蔣介石學校”。蔣一方面在中央訓練團訓練他的幹部,另一方面也開始進行”儲才”的工作,主要負責的部門是蔣介石的侍從室第三處。侍三處成立於1939年7月8日,由陳果夫擔任主任一職,主任之下則有副主任2人。主任、副主任之下設有4個組,依照侍從室第一、二處之組序排列,分別為七、八、九、十組。其工作業務分別為:第七組主管人事”調查”,第八組”登記”,第九組”考核”,第十組”分配”。這4組之外,另設有一個專責與中訓團畢業學員通訊的聯絡處。此一通訊聯絡處在民國30年3月正式擴編成為一個組,名為第十組,原第十組則改為第十一組。每組各設組長、副組長,並配備職員20多人,其人員編制在侍從室3個處中堪稱第一。事實上,侍三處的工作也最為繁瑣,幾乎把當時政府機構內的人事業務都包括了進來,主要原因是蔣同意在侍從室成立第三處,就是要侍三處”致力於建國人才之儲備”。換句話說,侍三處並非單純地只收集一些人事檔案而已,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幫”黨國”建立一個完整的”人事數據庫”。而侍三處自成立到奉令撤銷的7年時間內,確實以非常積極的態度收集各個機關學校的人事數據,並用科學方法製成檔案儲存起來,建立了一個檔案數量極為龐大的人才數據庫。
蔣介石自1932年開始,即積極向外求才,延攬學界的知識分子加入他的智庫,成為他的智囊團及喉舌。另一方面又大張旗鼓地在國民黨內訓練大量幹部,並建立了龐大的人才數據庫,加之”黨政軍最高權力均在他一手裡”,可是他仍一再感歎”無干部”“無人才”可供他驅使。到底蔣的用人出了什麼問題,治國是否有局限性,正是本書研究目的所在。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