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地理、區域經濟及相關
綠色絲綢之路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工作之一,是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必然選擇。中國政府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決心和努力是巨大的,近十年來其建設成效也是顯著的。本書的案例研究側重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涉及重大資源環境問題診斷、生態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生計、反貧困、鐵路走出去的可持續模式、東亞—東南亞生產網路及其資源環境流動、海外水電及礦產項目、海外園區、中巴經濟走廊以及「一帶一路」在寮國和柬埔寨的案例等,是作者們克服疫情影響開展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后完成的一部巨著,旨在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知識和經驗。
內容簡介
《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科學路徑與案例/「一帶一路」專題研究系列》是中國科學院「絲路環境」專項的重要成果,由數十位中外學者共同執筆完成。
《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科學路徑與案例/「一帶一路」專題研究系列》首先基於政策、文獻、報道等相關回顧分析提出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戰略途徑,而後從資源環境承載力、應對氣候變化、減貧、可持續生計等領域進行深入解析,並選取鹹海、亞吉鐵路、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9個建設案例以及寮國、柬埔寨、奈及利亞等典型國家進行深入研究。
《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科學路徑與案例/「一帶一路」專題研究系列》圖文並茂,從建設案例到重點領域、重點國別等多個維度系統探索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路徑,是深入了解「一帶一路」建設不可或缺的讀本。
作者簡介
劉衛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博導,國際合作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2011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4年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6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目錄
序
第一章 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戰略思考
第一節 政策背景
第二節 研究進展
第三節 西方媒體的主要關注點分析
第四節 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戰略途徑
第五節 結論
第二章 沿線地區資源環境承載重大問題研究
第一節 水資源承載力基本認識與重要問題
第二節 土地資源承載力基本認識與重要問題
第三節 生態承載力基本認識與重要問題
第四節 對策建議
第三章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國際合作平台與機制
第三節 國際合作現狀與進展
第四節 典型合作案例
第五節 存在問題與建議
第六節 結論
第四章 鹹海變化與保護
第一節 鹹海流域生態與環境變化
第二節 鹹海水域與退縮區環境變化
第三節 鹹海變化成因分析
第四節 鹹海未來變化趨勢
第五節 鹹海保護戰略與風險管理
第六節 結論
第五章 哈薩克首都圈生態屏障建設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首都圈生態屏障建設背景、現狀與挑戰
第三節 首都圈生態屏障建設技術研發與試驗示範
第四節 首都圈生態屏障工程宏觀結構變化
第五節 首都圈生態屏障生態服務功能評估
第六節 結論與啟示
第六章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減貧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減貧進程
第三節 「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推進全球減貧進程
第四節 「一帶一路」減貧合作
第五節 結論與啟示
第七章 可持續生計提升案例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亞洲水塔」周邊居民生計現狀及影響因素
第三節 基於生態系統的方法簡介
第四節 魯帕湖流域居民可持續生計
第五節 金沙江流域居民可持續生計
第六節 結論
第八章 絲路沿線國家生產網路及其資源環境效應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第三節 絲路沿線國家生產網路格局及演變
第四節 絲路沿線國家生產網路的資源環境效應
第五節 「一帶一路」建設對絲路沿線國家碳排放的影響
第六節 結論與討論
第九章 中國鐵路「走出去」可持續發展研究
第一節 「一帶一路」與中國海外鐵路建設
第二節 西方鐵路「走出去」歷程與模式
第三節 中國鐵路「走出去」歷程與空間特徵
第十章 中巴經濟走廊綠色發展
第十一章 「一帶一路」建設與柬埔寨
第十二章 「一帶一路」建設與寮國
第十三章 中國電建迦納水電站項目
第十四章 亞吉鐵路可持續發展研究
第十五章 衣索比亞工業園區研究
第十六章 魏橋集團幾內亞鋁土礦項目
第十七章 中國土木奈及利亞互聯互通項目
第十八章 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
第十九章 中韓(鹽城)產業園
後記
前言/序言
「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國際合作倡議,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新思維與新選擇,成為沿線各國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氣候和環境貫穿人類與人類文明的整個歷程,是「一帶一路」倡議重點關注的主題之一。由於沿線地區具有複雜多樣的地理地質氣候條件、差異巨大的社會經濟發展格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獨特但較為脆弱的生態系統,因而「一帶一路」建設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走生態文明之路。
當今氣候變暖影響下的環境變化是人類普遍關注和共同應對的全球性挑戰之一。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和以第三極及向西擴展的整個歐亞高地為核心的「泛第三極」由於氣候變暖而正在引發重大環境變化,成為更具挑戰性的氣候環境問題。首先,這個地區的氣候變化幅度遠大於周邊其他地區;其次,這個地區的環境脆弱,生態系統處於脆弱的平衡狀態,氣候變化引起的任何微小環境變化都可能引起區域性生態系統的崩潰;最重要的是,這個地區是連接亞歐大陸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是2000多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連接紐帶,與「一帶一路」建設範圍高度重合。所以,第三極和泛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同「一帶一路」建設密切相關,深入研究泛第三極地區氣候環境變化,解決重點地區、重點國家和重點工程相關的氣候環境問題,將為打造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一帶一路」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持。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氣候與環境問題,提出要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融入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中。2015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明確提出,「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2016年8月,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綠色絲綢之路,提高風險防控能力。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提出,要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注重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綜合、平衡、可持續發展。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的賀信中,特彆強調了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研究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