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由《周易》創立並由象數派發展的「象數思維方式」,採用取象一觀象法、取數—運數法、符號模型法,表現出整體性、功能性、形象性、變易性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傳統科技(以中醫為代表),產生了重大影響。
《象數易學》採用當代學者提出的「釋古」方法,注重史料的考證,同時注重邏輯分析和理論歸納,將縱向的歷史文本與橫向的思想原理相結合,以史料文本(「易之文」)為依據,以思想原理(「易之道」)為目的,既不為「釋古」而「釋古」,更不為「復古—而「釋古」,只企望在「釋古」的基礎上,總結象數派哲學思維的特徵及其得失,建構象數哲學體系,從一個特定層面展開《易》之「道」,並希望能在打通易學與現代哲學、現代科學的通道方面,對今人有一點點啟迪和幫助。
作者簡介
張其成著名國學專家,養生專家,中醫文化學家,文人書法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湯用彤國學獎獲得者,第12屆、13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張一帖」醫家第十五代傳承人。出版著作《張其成全解周易》《張其成全解論語》《張其成全解六祖壇經》《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等
目錄
第一章 象數易學的發展與演變——象數派源流論 _ 001
第一節 漢易中的象數學 _ 005
第二節 宋易中的象數學 _ 015
第三節 明清象數學 _ 029
第四節 象數派解《易》的特徵 _ 038
第二章 窮宇宙造化之妙——象數派天道觀 _ 043
第一節 氣化流行:宇宙的生成過程 _ 045
第二節 象數模型:宇宙的結構次序 _ 064
第三章 人文情懷與生命境界——象數派人道觀 _ 083
第一節 借卦占以定人倫明王道 _ 086
第二節 五常倫理與政治神學 _ 089
第三節 從太極到人極 _ 094
第四節 作為人倫圖景的河圖洛書 _ 098
第五節 先天心法與性命之學 _ 100
第四章 「象數」的內涵——象數範疇論 _ 119
第一節 卜筮與象數 _ 121
第二節 《易經》中的象數 _ 126
第三節 《易傳》中的象數 _ 134
第四節 易學中的象數觀 _ 141
第五節 象數與術數 _ 149
第六節 象數與義理 _ 162
第七節 小結 _ 171
第五章 對宇宙本源的探索——象數本體論 _ 175
第一節 象本論 _ 178
第二節 數本論 _ 197
第三節 象數本體論的特徵 _ 227
第六章 傳統思維方式的典範——象數方法論 _ 231
第一節 《周易》思維形式與象數思維形式 _ 233
第二節 象數思維的方法 _ 237
第三節 象數方法論的特徵及其影響 _ 258
後記 _ 269
前言/序言
《周易》是我國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歷代對《周易》的註釋,構成了「易學」。易學作為經學的一種,從漢代開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易學家在對《周易》的研究態度和註釋方法上各有特色,總的來說,可分為象數與義理兩大派。《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即象數派、義理派和占卜宗、吉祥宗、造化宗、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實際上可歸屬於兩派:占卜、機祥、造化三宗歸屬於象數派,老莊、儒理、史事三宗歸屬於義理派。象數派以象數為第一位,以象數解《易》,以象數論義理;義理派以義理為第一位,以義理解《易》,以義理論象數。從整個易學史發展過程看,兩派的分歧和較量一直沒有停止。象數派在解《易》的同時,涉及天文、曆法、音律、倫理、哲學、醫學、占測等內容,導致其易學體系十分龐雜,也造成了人們對它認識的難度大大增加。久之,象數易學被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並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就近現代學術界而言,可以說,其對象數易學的態度仍然是不夠公允的。有人認為,象數就是術數,是「算命打卦」的同義語,應打人封建迷信的行列;有人認為,象數易學根本不是易學正宗,與哲學更風馬牛不相及,只有義理易學才是中國哲學的組成部分。但是 也有人認為,象數易學代表了古代自然科學的最高成就,甚至當代自然科學的新成就、新發明都可以從中找到來源
認識的偏差和誤區帶來了研究的薄弱與缺陷。現代除了兩三本象數易學源流史著作外,還幾乎沒有一本象數哲學的專著。本書試圖填補這一空白,在分析、比較漢代象數易學與宋代象數易學的基礎上,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①「象數」在各歷史階段的內涵。
②「象數易學」形成演變的過程及規律。
③象學派和數學派從易學本原論到哲學本體論的提升。
④中國傳統哲學史上「象本論」派與「數本論」派的特徵。
⑤象數思維方法的特徵及其對中國傳統人文和科學的影響。
⑥象數派的宇宙生成法則與宇宙結構法則。
⑦象數派的人文情懷、性命學說與生命境界。
「象數」和「象數學」(象數易學)是兩個既有密切的聯繫又有不同內涵的概念。從《周易》開始,作為卦爻的「象數」就成為「象數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象數學」的兩大鼎盛時期——漢代與宋代,其對「象數」的內涵各有不同的拓展。
宋易象學派與數學派在易學本原論上有「象在數先」和「數在象先」的論爭,進而通過「氣」「理」範疇,將這場論爭提升為本體論的論爭。以周敦頤、朱震以及明清時期來知德、方氏父子為代表的象學派將「象」與「氣」合為一體,以「氣」為宇宙本體;以邵雍、張行成、蔡沈為代表的數學派將「數」與「理」合為一體,以「理數」——「數」為宇宙本體。數學派還通過對「太極」的解說強化了這一本體觀。「太極」雖被視為一個兼包虛實、動靜、心、氣、理數的綜合體,但其本質仍是「理數」,即宇宙事物生成變化的次序、理則。「理數」之「理」不同於程朱之「理」,「理數」之「數」也不同於畢達哥拉斯之「數」。邵、張、蔡的「數本論」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上獨樹一幟。
由《易傳》創立並由象數派發展的「象數思維方式」,採用取象一觀象法、取數一明數法、符號模型法,表現出整體性、功能性、形象性、變易性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傳統科技(以中醫為代表),產生了重大影響。
象數派將宇宙生成的過程看成氣化流行的過程。漢代象數學家通過卦變學說、「四太」階段、九宮位序反映了這一過程,宋代象數學家通過「一生二」法則和先天學說進一步闡釋了這一過程。象數派的宇宙結構論之所以不同於西方,一是因為其宇宙結構論與其宇宙生成論密不可分,或者說,有一種重生成論、輕結構論的傾向;二是因為其將宇宙的結構視為一種先驗的、程式化的象數模型,即卦爻、九宮、五行、河圖洛書模型,這是一種時空合一、偏向關係功能的結構模型。
象數學家一般被認為只重天道不重人道。實際上,無論漢代象數學家還是宋代象數學家,都不能作如是觀。漢代象數學家雖然偏重天文之學,「多參天象」,但其目的卻在於以天道推人道,以卦占定人倫、明王道,以陰陽災異推論人事吉凶、宣揚五常倫理,表現出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政治理想;宋代象數學家則更參合天人、以人為核心,或由太極論人極,或由物理之學、宇宙之學論心學、性命之學,從而建構了宇宙與人文同構、同序的理論圖式,表達了鮮明的人文價值理想。
對《周易》的研究,在途徑上向來就有學理闡發與文獻考證之別。前者關注于揭示或闡發《周易》的道理(「易之道」),目的在於建立《周易》的思想理論體系;後者關注于訓詁、考證《周易》的文句、字義(「易之文」),目的在於求取《周易》的本來意義。當然,兩者並非完全割裂。到了近代則出現了「疑古」思潮,以抗擊傳統理學家的「復古」學風。疑古派的治學方法利弊交參。
本書採用當代學者提出的「釋古」方法,注重史料的考證,同時注重邏輯分析和理論歸納,將縱向的歷史文本與橫向的思想原理相結合,以史料文本(「易之文」)為依據,以思想原理(「易之道」)為目的,既不為「釋古」而「釋古」,更不為「復古」而「釋古」,只企望在「釋古」的基礎上,總結象數派哲學思維的特徵及其得失,建構象數哲學體系,從一個特定層面展開《易》之「道」,並希望能在打通易學與現代哲學、現代科學的通道方面,對今人有一點點啟迪和幫助。當然,能否如願,則有俟讀者明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