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 藍虹 978751115508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23
商品編號: 978751115508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
ISBN:9787511155085
出版社: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著編譯者:藍虹
頁數:40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362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是中國人民大學藍虹教授關於碳中和的科普散文集。藍虹教授是從大山裡走出來的畲族生態環保專家,求學之路從大山到北京,從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到紐約大學,並先後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銀行華盛頓總部從事生態環保工作。她很驕傲地說,她是生態環保衛士,走遍千山萬水,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態家園。碳中和是生態環保非常核心的議題,藍虹教授努力運用碳金融技術、工具和手段推動實現碳中和,並出版了有關碳金融的系列教材和專著。但正如《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序作者——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諾貝爾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得主解振華先生所說,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落實在國家層面,更需要深深根植于每位公民的責任和意識之中。所以,關於碳中和的科普教育十分重要,運用生動有趣且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廣大民眾了解碳中和相關知識,成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全社會低碳轉型的重要舉措。藍虹教授憑藉深厚的專業功底、長期從事生態環境保護的親身經歷,運用優美的文筆,向我們娓娓道來一個個鮮活的碳中和故事,讓我們警醒,認識到碳中和的重要性,也向我們展示了碳中和的行動,使我們對人類實現碳中和充滿了希望。從「『哭泣』的地球」到「碳中和的『前世今生』」,再到「碳中和我們在行動」,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碳中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使得碳中和這一抽象的概念變得立體生動,貼近我們的生活。作為一名畲族女教授,她對故鄉山水、風土民情的深情眷戀使她擁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和視角,在看待全球化的碳中和問題時多了一份情感流露和人文精神,這正是她本人和《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的獨特與難能可貴之處。

作者簡介
藍虹,畲族,紐約大學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特聘院長。2015年被評為「**影響力青年學者」。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金融分會副主任,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村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經濟學會理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金融行動機構高級學術顧問,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綠色金融專家。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金融顧問,江蘇省金融業聯合會首席綠色金融專家,江西省、貴州省綠色金融顧問,蘭州市氣候投融資顧問,西藏自治區綠色金融顧問,江西撫州生態價值實現顧問。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資源環境專委會副主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生態環境工作委員會委員。2017-2020年掛職擔任國家首批綠色金融試驗區貴州貴安新區綠色金融管委會主任。
專業寫作筆耕不輟,主編了高等院校碳金融「十四五」規劃教材,出版了十幾部碳中和綠色金融相關專著,發表了一百余篇論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金融博覽》雜誌散文專欄作家,在《美文》《天涯》等雜誌發表了幾十篇散文詩歌等。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獲得首屆畲族散文比賽一等獎,並在喜馬拉雅平台播講,中篇散文《氣候危機的故事》獲《美文》2022上半年讀者非常喜愛的中篇散文。

精彩書評
★藍虹教授憑藉深厚的專業功底,長期從事生態環境保護的親身經歷,運用優美的文筆,向我們娓娓道來一個個鮮活的碳中和故事,讓我們警醒,認識到碳中和的重要性,也向我們展示了碳中和的行動,使我們對人類實現碳中和充滿了希望。藍虹教授在書中不斷呼籲,氣候危機已經使我們退無可退,所以我們要以永不言敗的精神實現碳中和。我們每個人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生活的點滴做起,讓碳中和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的地球更美更綠。
——王金南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碳中和是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必須面對的緊迫問題。針對這一議題,藍虹教授站在著名生態環保學者與散文家的雙重角度,以講故事的科普方法,講述了碳中和的前世今生,我們為什麼要實現碳中和,我們應該怎樣實現碳中和,娓娓道來。書中記錄了她作為生態環保專家親身經歷的那些令人深思的氣候危機事件、人們永不言敗的碳中和探索之路,以散文的優美語言,卻又飽含著她的深刻思考與學術探究。她作為一名畲族女教授,對故鄉山水、風土民情的深情眷戀使她擁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和視角,在看待全球化的碳中和問題時多了一份情感流露和人文精神,這正是她本人和本書的獨特與難能可貴之處。
——沙祖康聯合國前副秘書長

目錄
第一部分 「哭泣」的地球
氣候危機與含淚遠去的海島
1 吐瓦魯的「吶喊」
2 馬爾地夫的「掙扎」
3 吉里巴斯的「堅守」
4 面對氣候變化我們退無可退
氣候危機與湯加火山爆發
1 湯加火山突然爆發
2 因火山爆發而神秘消失的龐貝古城
3 湯加會因為火山爆發而消失嗎?
4 氣候危機會引發火山爆發嗎?
5 失聯的湯加重新回歸世界
氣候危機與乾旱飢餓的非洲
1 碳中和的恐龍世紀
2 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撞擊地球
3 飢餓中走向滅絕的恐龍
4 氣候危機下乾旱飢餓的非洲
5 肯亞6隻長頸鹿的悲傷故事
6 被乾旱殺死的駱駝
7 歐洲的飢餓石
袁隆平教授的「野敗」:生物基因多樣性的威力
1 野生親緣種與生物基因多樣性
2 野生親緣種提升氣候適應能力
3 袁隆平教授的「野敗」:水稻的野生「親戚」
4 「野敗」的威力
5 氣候適應需要保護野生親緣種
狼與黃石國家公園的「浪漫情緣」:生物物種多樣性保護
1 狼拯救了黃石國家公園
2 傳奇偉狼21和德魯伊峰狼群
3 氣候變化引發生物物種多樣性危機
4 飢餓瀕死的北極熊
5 地球是一個擴大版的黃石國家公園
澳大利亞5隻無辜的小兔子: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穩定
1 5隻可愛的英國野兔抵達澳大利亞
2 澳大利亞成為龐大的兔子窩
3 澳大利亞政府組織對兔子進行6次大圍剿
4 多樣化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性
地球的縮影:復活節島的悲劇
1 復活節島上神秘的巨型石像是外星人建造的嗎?
2 考古發現巨型石像來自島上曾經存在的先進文明
3 對島上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導致先進文明的衰退
4 復活節島就是地球的縮影
5 踏上復活節島
第二部分 碳中和的「前世今生」
第三部分 碳中和我們在行動

精彩書摘
《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
因為維蘇威火山當年幾乎是一瞬間就吞沒了龐貝古城,讓龐貝古城神秘地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人們對失聯的湯加就更加憂心。湯加為什麼什麼信息也沒有呢?為什麼什麼信息也傳不出來呢?是被火山爆發吞沒了嗎?湯加會像龐貝古城一樣,因為火山爆發而消失嗎?
當我的朋友這麼問我的時候,我告訴她,按我的分析,湯加這次火山爆發,絕對不會像龐貝古城那麼慘烈的。朋友著急地說:「怎麼會呢?你看,媒體都說這次火山爆發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我說,這次火山爆發威力大沒錯,但它和龐貝古城當年所面對的情況有非常大的不同。第一,這次湯加火山具體爆發地是洪阿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火山島,這是一個海底火山,而且這個島是無人島。這次火山爆發的巨大能量,已經讓洪阿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火山島消失了,沉入了海底。也就是說,這次火山爆發釋放的巨大災害性能量,已經被洪阿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火山島承受了。第二,湯加是由170多個島嶼構成的國家,有36個島嶼有人居住,也就是說,有很多島嶼是無人居住的。這次離火山爆發源洪阿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火山島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是首都所在的湯加塔布群島,該群島與洪阿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相距65千米。
我說,離火山爆發源的距離,對於預估災難程度是非常關鍵的。你看,龐貝古城,是因為與維蘇威火山8千米的距離,所以,只有火山灰覆蓋,沒有岩熔流淌過,才保留了栩栩如生的遺址。但同樣遭受維蘇威火山爆發災難的赫庫蘭尼姆就不一樣了,它離維蘇威火山更近,就在維蘇威火山西南角的山腳下,所以,赫庫蘭尼姆城的人們,直接遭受了極度高溫的岩漿的灼蝕,瞬間汽化,只留下森森白骨。目前,從衛星地圖信息來看,離火山爆發源洪阿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火山島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湯加塔布群島,與洪阿湯加-洪阿哈阿帕伊島相距65千米。
這個65千米的距離,讓我對湯加火山災害程度的預測是相對樂觀的,我覺得,因為這個65千米的距離,湯加不會像龐貝古城一樣,被火山爆發完全吞噬。根據科學家們對坦博拉火山的考古研究,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嚴重傷害半徑是40千米。也就是說,40千米外,雖然也會承受著火山爆發的危害,『但主要是火山爆發噴發的大量二氧化硫,形成高濃度二氧化硫毒氣,火山灰對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影響,以及火山爆發導致的海嘯對島嶼的衝擊和傷害。不會像龐貝古城那樣鋪天蓋地的高溫火山碎屑流將全城覆蓋。坦博拉火山爆發強度比這次火山爆發還大,導致了約12萬人的死亡。這次湯加火山爆發,原則上,嚴重傷害半徑也不會超過40千米。而且,因為湯加島嶼與島嶼之間間隔很遠,高溫致命的火山碎屑流應該是大部分人海了。
朋友點點頭,很好奇地問,坦博拉火山爆發是怎麼回事?怎麼就測算出其重點傷害半徑是40千米呢?
我說,坦博拉火山爆發是另一個悲傷的故事,被稱為「東方的龐貝」。坦博拉火山爆發的時間是1815年,那時正是我國的清朝嘉慶二十年,清政府正在查禁鴉片呢。而萬里之外的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北部,卻因為火山爆發,火光衝天而起,漫天飛舞的煙柱和氣體一下飛向了4萬米的高空。
松巴哇島一下成了人間地獄。在方圓12千米的範圍內,灰塵和石塊直衝雲霄,火山爆發產生的強大氣流將大樹連根拔起。炙熱的岩漿從火山口噴涌而出,以160千米/時的速度覆蓋草地和森林。岩漿沸騰著,迅速地毀滅了其覆蓋的所有生命。這次火山爆發,噴入空中的火山灰和碎石估計達170萬噸。當煙霧消散后,坦博拉火山已經被噴掉了山頂,其高度從4100米減為2850米。大家都說,坦博拉火山這次爆發確實兇猛,已經是「怒髮衝冠」了。
坦博拉火山,從火山口傾瀉下來的熔岩流,迅速淹沒了山腳下的大片農田和房屋,沖入海中,激起了衝天水霧。噴出的火山灰總體積高達150立方千米,並且抵達高度44千米的平流層,被輸送至英國倫敦,甚至導致了倫敦的能見度下降和氣候的異常。
坦博拉火山爆發,遇難人數約12萬人。到處都是熔岩和火海,輕鬆將整個松巴哇島吞噬,整個地區僅有26人幸免於難。
朋友嘆息,我們人類即使已經代替恐龍成為地球新一任霸主,我們擁有高超的智慧,擁有創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我們可以發射火箭和導彈,我們是在自然界沒有天敵的驕傲存在,我們是食物鏈的最頂端,我們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先進文明,我們幾乎無所不能,但是,我們依然是最脆弱的生物,在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面前,好像毫無還手能力。
這個話題太沉重,我和朋友長久沒有說話,默默地望著窗外。沉默了一會兒,朋友問我,那坦博拉火山爆發,重點傷害半徑是40千米,是怎麼算出來的呢?朋友和我一樣是學者,都有刨根問底的性格。
我說,2004年,美印聯合科學考察隊「意外」發現了消失約兩百年的坦博拉村莊遺址。科學家們當時也只是在對坦博拉火山進行一般性的探測研究,當地一位嚮導向考察隊員透露,在附近的一個溝渠中,村民們撿到過一些令人好奇的物品,如陶瓷碎片和人骨。根據這個線索,科學家們決定對那片區域進行全面搜索和探查,他們甚至用雷達設備探尋到地下9米處。

前言/序言
全球正經歷的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顯示,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已經對自然和人類社會造成了廣泛的不利影響以及嚴重損害,有33億-36億人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環境中,全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刻不容緩。
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新進展。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同年12月的聯合國紀念《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提出,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前,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各行各業、社會各界都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加速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創新。我們言必信、行必果,百分之百落實習近平主席對外宣布的目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既是我們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體現了我們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既是我們發展面對的挑戰,也為我們發展創造了機遇,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認識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