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海處於典型的低海拔地區,其大氣壓、空氣氧含量和熊貓的主要食物——竹子的類型和成分,以及光照周期等均異於處於高海拔地區的四川卧龍、雅安基地。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基地建立至今,已成功繁殖了6頭大熊貓幼仔。研究上海地區大熊貓幼崽發育,以及哺乳期雌性大熊貓的飼養管理、育幼行為等,將為曾經是現生大熊貓分佈點的低海拔地區中引入大熊貓提供理論基礎。本專著主要研究低海拔地區雌性大熊貓哺乳期的飼養技術、大熊貓育幼及繁育行為、大熊貓不同發育階段對營養成分的消化吸收效率及其易吸收成分分析、不同發育階段腸道微生物結構及與消化吸收功能相關性等。本專著內容豐富,包含了大量的數據和圖表,既可供大熊貓保護者、愛好者等在低海拔地區進一步開展大熊貓重引入工作提供科學參考依據和經驗,也可為提高全國範圍內的大熊貓飼養管理技術提供參考。作者簡介
周應敏,高級工程師。2003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長期從事大熊貓保護研究相關工作,先後主持和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在大熊貓繁育和腸道微生物方面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人工授精繁殖大熊貓20餘只,其中包括世界首例存活三胞胎一例。發表科研論文30餘篇,SCI收錄10餘篇,獲得四川省「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省部級「百千萬人才」稱號,四川省直機關「三八紅旗手」稱號等榮譽。目錄
第1章 低海拔地區(上海)哺乳期大熊貓適應性飼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