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本書賣點】
1 虞雲國、黃寬重、李治安、平田茂樹、龔延明等宋史、元史學術名家一致推薦。
2 一部宋元史研究領域的創新之作。本書深掘學術界向來較少觸及的宋元議題,作者提出的「宋元變革」論,發展了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主張向下看歷史,探索宋元社會轉型,揭示明清地域社會、鄉紳社會形成之基礎,以及中國歷史的走向,為宋元明轉型之說提供堅實而有創見的新觀點。
3 以登科及第后的士人命運為切入點,從中窺見宋元社會的轉型。南宋時期的讀書人金榜題名后,就能馬上任官嗎?士人在面對仕途升遷難的局面時,該何去何從?對宋元時期的讀書人而言,宇宙的盡頭還是「編製」嗎?經商、教書、經營田產、為吏、出家士人流向多元化,並引領了當時社會的轉型。
4 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兼具。本書在個案的微觀研究基礎上,以開闊的視野,建立跨朝代的宏觀論述。聚焦南宋至元的二百多年的歷史變革,從大歷史視野勾勒中國社會由南宋曆元、走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5 史料翔實,案例剖析精彩、生動,語言流暢、可讀性強。通過對楊萬里、周必大、黃公望、趙孟頫、管道升等人的命運展開分析,可以窺見他們面對「千人競渡」「員多闕少」等局面時,為追求仕途升遷而奔波忙碌之窘相。作者的語言細膩流暢,見解獨到而富有啟迪。
6 裝幀設計緊扣主題。圖書封面以《十八學士于志寧書贊卷》《南都繁會圖卷》為素材,封面中士人形象在主要位置,體現了士人引領社會轉型,繁榮了民間的方方面面;而沒有全部展露的臉部,則表達了士人流向「變」的不確定,給人一種思考。
【編輯推薦】
王瑞來先生提倡的「宋元變革論」的內涵是怎樣的?它與20世紀初內藤湖南提倡的「唐宋變革論」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呢?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官職數量減少,而隨著科舉制度的成熟,湧現了大量的科舉及第者,但是金榜題名后的士人卻不能馬上任官,不得不面對陞官難、入官時「千人競渡」「員多闕少」的局面,大量仕途艱難的士人何去何從?對宋元時期的讀書人來說,宇宙的盡頭還是「編製」嗎?士人們是「學而優則仕」還是「讀書不求官」?元朝一度停廢科舉,那些社會精英的心態和職業取向發生了什麼變化?士人精英的多元流向對社會、文化,甚至對明清地域社會、鄉紳社會的形成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
本書一一揭曉謎底的同時,也讓您從全新的視角理解宋元社會,以及南宋以後的中國歷史之走向。
「超然於物表」:黃公望絕意榮勢
在科舉停廢的元代,士人的入仕路徑,只剩下為吏一途。相對於南宋以來的科舉路艱,元代士人可能會覺得直接為吏更為便捷。黃公望也未能免俗,順應潮流,「舍方冊而從刀筆」加入了胥吏的大軍。47歲的黃公望因受累而被捕入獄,對他的打擊很大,讓他對官場徹底心灰意冷。留給他的只有歸隱林泉,後來皈依全真教。黃公望出獄回到江南故鄉,從此,黃公望真正寄情山水,開始了作畫生涯。或許該感謝黃公望的仕途艱難,讓官場少了個官僚,畫壇多了位巨匠。
南宋文壇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也曾經仕途艱難?
楊萬里歷仕高孝光寧四朝,孝宗稱讚他有「仁者之勇」,光宗親自為他題寫「誠齋」匾額,死後贈官為從二品的光祿大夫。然而楊萬里的仕途卻充滿了艱辛。22歲鄉舉失敗,24歲再試,方得取解,但在25歲應試禮部時又名落孫山。不屈不撓,27歲再獲鄉解,遂於28歲終得登第。登第后,楊萬里成*低一級的選人左迪功郎,授以贛州司戶參軍。不過楊萬里還不能立即赴任,待闕兩年後才能赴任。32歲的楊萬里在贛州司戶參軍任滿,被授以零陵縣丞。仕途不順的楊萬里發出感慨:「我豈登名晚,今仍作吏卑。」在零陵縣丞任上,楊萬里幸運地結識了名臣張浚和他的兒子理學家張栻,從而得以師事張浚,從此,楊萬里得以脫出選海。儘管在張浚推薦下脫出選海,但生活上楊萬里還一時未能擺脫貧困。他在39歲丁父憂居家時,寫下《憫旱》一詩,詩中描述了生活的貧困:「書生所向便四壁,賣漿逢寒步逢棘。還家浪作飽飯謀,買田三歲兩無秋。一門手指百二十,萬斛量不盡窮愁。小兒察我慘不樂,旋沽村酒聊相酌。更哦子美醉時歌,焉知餓死填溝壑。」
「煞費苦心」提攜子嗣親屬的楊萬里
楊萬里仕途不順的經歷,讓他在官場具有一定的地位之後,便竭力提攜幫助子嗣親屬儘早脫離選海。《誠齋集》中,楊萬里為兒子、親屬或者門人請求破白、合尖等薦舉狀的書信,或是請求關照的書信,以及求得薦舉狀后的感謝信函,就達100多通。對於並不太熟的人,楊萬里要先去信套近乎,往往等到與對方有過兩三次通信往複之後,方提出自己的請求。可見楊萬里也是煞費心思。為幫助自己兒子求得薦舉信,楊萬里的信可謂懇切之至,不僅呼喚往事記憶,還援引蘇東坡的話,說我兒子就是你兒子,不容對方推脫。「吾兒即公兒」是楊萬里在為兒子請託時使用最頻繁的一句話。性格倔強的楊萬里為了兒子的前程,還不得不硬著頭皮求周必大寫第一份推薦信來「破白」。在兩個兒子分別因此而改官和中銓之後,還寫信用了「感焉至骨」這樣誇張的表達。晚年的楊萬里,身體並不好,右臂麻痹,不能寫字,就口述讓兒子或女婿代筆寫薦舉信。以晚年帶病之身,寫下幾百封請託書信,也著實難為了楊萬里。可以說,為兒子、親屬或者門人請託,幾乎成了楊萬里晚年家居的主要事情之一。
一代文豪蘇東坡的「讀書不求官」有何影響?
「學而優則仕」,讀書求官,不只在宋代是主流,甚至也是傳統社會的主流,而東坡先生有首寫給他的兩個侄子的五言詩,詩的開頭四句卻說:「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詩的意思很直白,也就是說,經營家業謀生計不追求巨富,讀書不謀求做官,就像飲酒處於不醉的狀態,最為適意。南宋士人地方化的趨勢,既模糊了士人與士大夫的界限,也淡化了仕與不仕的意識。與政治的疏離,讓蘇軾的「讀書不求官」獲得了更多的共鳴,改變了許多讀書人的世界觀。比如南宋的士人余芑舒,臨終之時不是對子孫交代後事,而是吟誦「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又如,元代文學家程鉅夫也吟詠:「讀書不求官,為樂得其真。」在商品經濟繁榮、地域社會興盛的背景之下,「學而優則仕」已不再是宋元士人唯一的人生追求的目標。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宋元史研究領域的創新之作。作者以「宋元變革」為視角,從宋元之際士人精英的命運切入,展現了他們金榜題名后不得不面對「千人競渡」、仕途升遷艱難的局面,在這個背景下,許多科舉及第的士人心態和職業取向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做官轉為經商、教書、經營田產、出家等,流向開始多元化。書中案例鮮活,史料翔實,作者將宏觀勾勒與個案考察結合,展示了宋元變革下社會轉型的種種樣相,探索了明清地域社會、鄉紳社會形成的基礎,從大歷史視野將唐宋變革與宋元變革上下連貫,勾勒中國社會由南宋曆元、進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作者簡介
王瑞來,史學博士,現為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並執教於早稻田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出版《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等中日文版學術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27部,發表論文300餘篇。專註于士大夫政治和宋元變革論兩大議題的研究。
精彩書評
本書在結構上,既有大筆如椽的宏觀勾勒,又有紮實嚴謹的制度分析,還有細針密線的個案考察,令宋元變革的歷史場景有血有肉而可征可信。在表達上,知性睿智的評騭議論,細緻生動的人物摹寫,跳脫不羈的行文風格,讓宋元變革的歷史敘事情理兼具而文采斐然。凡持歷史的假設是多元開放之見者,可期開卷有益,啟悟匪淺。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虞雲國
本書是一部在個案的微觀研究基礎上,以開闊的視野,建立跨朝代、宏觀論述的典範著作。本書深掘學術界向來較少觸及的宋元議題,為宋元明轉型之說提供堅實而有創見的新觀點,是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兼具、引領開展此一研究議題的開創性論述。
——台灣「中研院」史語所前所長、兼職研究員 黃寬重
這是一部讀來饒有旨趣的好書。它以江南為基本場景,聚焦社會知識精英——士大夫,講述剖析諸多生動鮮活的個案,揭示二百年間士人根植鄉土、觀念變化,以及儒學發展等面向,從「大歷史」視野將唐宋變革與宋元變革上下連貫,勾勒中國社會由南宋曆元、進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筆調清新,文采飛揚,見解獨到而富有啟迪。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元史研究會前會長 李治安
謹此推薦王瑞來的著作。目前,在中國史學界提出「唐宋變革論」「兩宋分期論」「宋元明變遷論」「明末清初分期論」等各種論述時代變化的議題。其中不足之處,則是缺少論述從南宋至元演變的成果。本書運用這一時期多種多樣的史料,從「文化史」的視角進行了考察。內藤湖南的歷史學儘管論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各種變化,其核心還是一直從「中國文化」的演變著眼的。北宋的文化經由南宋至元是如何發展的,本書正是從「唐宋變革論」的提倡者內藤湖南未能完成的議題入手,展開了精彩論述。
——大阪公立大學教授、日本宋代史研究會前會長 平田茂樹
本書的亮點是抓住了宋代入元發生的重大社會變革——宋元變革的把手,這是中國古代史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這項研究成果的貢獻,讓學界對近世中國的審視,不再停留于「唐宋變革論」,而是進一步向下引向宋元至明清的社會轉型。這在中國史研究之域,具有引領作用。
——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龔延明
目錄
自 序
緒論:從近世走向近代——宋元變革論述要
第一編 科舉改官與士人流向
第一章 金榜題名后——「破白」與「合尖」
第二章 士人流向與社會轉型
第二編 士人走向民間與根植地方
第一章 「內舉不避親」
第二章 民間士人樣相個案觀察——楊萬里集外佚文考釋
第三章 小官僚大投射——羅大經的故事
第四章 科舉家族與地域網路——由周必大《曾南夫提舉文集序》切入的考察
第五章 寫意黃公望——由宋入元:一個人折射的大時代
第六章 管道升的世界——詩情畫意中凸顯的社會性別
第三編 士人觀念變化與社會轉型
第一章 「讀書不求官」——宋元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觀念變化溯源
第二章 兩個對立的「等貴賤」
第三章 「鄉評不可掩」——時代變革中的南宋地方社會
第四章 從同年到同鄉
第五章 科舉取消的歷史——元代士人的心態變化與職業取向
第四編 宋元變革與儒學演進
第一章 宋元變革視域下的江南儒學
第二章 朱子學何以會成為宋元以後的儒學主流
第三章 蜀道通天下——道學發展史上魏了翁定位申論
並非結語的重申——宋元變革論再闡釋
附錄:From Early Modern to Modern Times: A Brief Survey of the Song-Yuan Transition
參考文獻
后 記
精彩書摘
作為千千萬萬中普通的南宋士人,羅大經在金榜題名,考中進士后卻「排隊」待闕了八年才能赴任。而其他無背景的普通士人,有的甚至「大率十年不得一任」。由此可見,在南宋士人金榜題名后,並不意味著就會馬上得到官職,前途立刻就變得一片光明,而是艱辛漫長的等待
——編者按
金榜題名后的蹇澀:進士羅大經漫長艱辛等赴任
我根據江西幾種地方志的記載,得知羅大經登進士第在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又根據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余初任為容南法掾」的夫子自道和廣西地方志的記載,考證出羅大經的初仕時間為端平元年(1234)前後。
聯繫羅大經的登第時間,我最初覺得他的初仕時間有些難解。於是我在舊作《羅大經生平事迹考》中寫道:「端平元年距羅大經登第的寶慶二年已有八年之久。進士及第,逾八年方授官,于情理上似難說通。因此,儘管《鶴林玉露》中沒有反映出羅大經在官容州之前曾任何官,但羅大經做容州法曹掾,當非初仕,而是由他官遷轉至此。」
現在看來,我的這個推測是錯誤的。而造成錯誤的原因是,由於不清楚宋代,特別是南宋選人待闕授官的困難性,想當然地認為進士登第便會立即授官。《宋史·選舉志》載:「紹定元年,臣僚上言,銓曹之患,員多闕少,注擬甚難。自乾道、嘉定以來,嘗命選部職官窠闕各于元出闕年限之上與展半年用闕,歷年浸久,入仕者多。即今吏部參注之籍,文臣選人、武臣小使臣校尉以下,不下二萬七千余員,大率三四人共注一闕,宜其膠滯壅積而不可行。」宋人周煇也寫道:「選人改秩,今當員多闕少時,須次動六七年,成六考無玷闕,方幸寸進。戛戛乎難哉!」而《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則明確記載「侍左選人用六年闕」。所以說,羅大經登第后遲遲得不到注授差遣,並不是他一個人的遭遇。
北宋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講:「咸平已后,民庶漸繁,時物遂貴。入仕門多,得官者眾。至有得替守選一二年,又授官待闕一二年者。」宋祁也在范仲淹稍前上書,指出當時「三冗」的狀況。寶元、慶曆年間,還僅僅是北宋中期,仕途已見擁擠。不過,范仲淹所說的「得替守選一二年,又授官待闕一二年」,比起前面引述文獻所說的南宋情況和羅大經的遭遇,真是不算什麼。南宋入官者如果只有兩三年的等待,那簡直會喜出望外。
北宋的仕途壅塞,直接遺留給了國土被削去三分之一的南宋,使得南宋的選人入官變得異常艱辛。早在南宋初期的紹興七年(1137),中書舍人趙思誠就指出:「孤寒之士,名在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