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年代-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瘟疫、戰爭與社會 袁燦興 978755381801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岳麓書社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5381801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疫病年代-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瘟疫、戰爭與社會
ISBN:9787553818016
出版社:岳麓書社
著編譯者:袁燦興
頁數:3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331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東漢至魏晉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瘟疫頻發期,此一時期,死亡籠罩大地,士人凋傷,人人悚懼,恐慌和絕望瀰漫,疫病不但影響著個體的生命健康和精神世界,也深刻影響著歷史走向與國運興衰。
本書即以此一時期頻發的瘟疫為視角,重新審視東漢至魏晉這一「幽暗時代」下的個體命運、戰爭進程和社會風貌。以多維、立體、寬廣的視野,細緻書寫瘟疫對政治、戰爭、社會、文學、醫學、魏晉玄學、宗教乃至群體心理造成的深刻影響,深層次探討瘟疫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和當時的社會。

作者簡介
袁燦興,江蘇靖江人,歷史學博士、教授,知名歷史學者,中央電視台《法律講堂》主講嘉賓,先後出版《大唐之變:安史之亂與盛唐的崩裂》《軍機處二百年》《大清內務府》《朝貢、戰爭與貿易:大航海時代的明朝》等暢銷作品。

目錄
第一章 文明、瘟疫與政治
「文明病」的源起 002
疫病的種類:從傷寒到瘧疾 011
幽暗時代:漢末魏晉時期的瘟疫及成因 024
瘟疫與東漢政局的崩壞 034
疫病下的三國紛爭與魏晉亂局 042
第二章 防疫:古人如何應對瘟疫
官方的彷徨與無措 054
皇家驅疫:大儺之禮 062
厭勝:巫術的力量 069
中醫之光:張仲景與華佗的救世 080
花椒、生薑與茱萸:香料也能避疫? 088
第三章 瘟疫與戰爭
詛軍之術與匈奴的興衰 098
瘟疫改變歷史:赤壁之戰的真相 108
血色要塞:魏吳合肥之戰始末 114
南征之踵:南蠻瘴氣與諸葛亮的失敗 121
王敦之亂:獨享天下的碎夢 129
第四章 儒者的精神世界
妖言如何惑眾:讖緯之興與群體心理 140
誰是正統:五德終始與皇朝更替 147
天人感應的真相 156
生命意識的覺醒:魏晉玄學的歷史 165
奔競與浮華:魏晉名士的隱秘面孔 174
第五章 大疫與道教興起
太平世界的構想 184
蒼天已死:太平道的崛起與覆滅 192
妖妄國度:天師道的興衰 201
誅仙之殤:小霸王孫策之死 209
葛仙翁的辟疫方 216
第六章 疾疫與魏晉風度
服散:人的失調與背離 226
疫病、美酒與名士 234
名流雅器:麈尾、如意的特殊意義 241
隱逸:陶淵明的田園世界 248
虱蚤:身體的反抗 256
第七章 大疫的文學敘事
《髑髏賦》中的輓歌意識 266
建安七子的隕落 274
曹氏父子的人生追問 281
志怪小說的疾疫幻想 288
王羲之的蘭亭雅集 296
第八章 佛教的傳入與影響
從誤解到信受:佛教初傳的歷史 304
化干戈為玉帛:佛道之爭及其融合 310
探索幽冥:死後世界的想象 317
借醫弘佛:僧人與中外醫術交流 326
掙脫疫病枷鎖:寫經、齋戒的功德 334
第九章 大疫下的中外交流
絲綢之路的開通 344
辟邪:神獅西來 351
外來香料的神奇功效 358
檳榔的魔力 366
天譴:安東尼瘟疫與中西交往 373
後記 382

前言/序言
前言
「死亡在這裏,死亡在那裡。死亡忙碌在所有各種地方,在上,在下,在里,在外,到處是死亡。」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疫病頻發,死亡籠罩大地,政治、戰爭、社會、文學、醫學、宗教乃至群體心理,都受到了巨大影響,由此導致了三國分立、魏晉癲狂、中醫發展、香料辟疫、道教傳播、佛教傳入等,直接影響著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
在人類文明發展前行之中,難免會遇到各類破壞性的力量,諸如戰爭、天災、疫病等。每當戰爭爆發,戰車馳騁,鐵戈暴擊,伏屍遍地,便導致城市摧殘,生產破壞。大雨或旱災,地震或洪水,各類天災摧毀大地上的希望,裹挾走生命,留下一片廢墟,之後人類文明在此基礎上,再次發展而出。與戰爭、天災相比,由各類病菌引起的疫病,更加讓人類手足無措。諸如傷寒、腸澼、瘧疾、霍亂、麻風等疫病,都具有極強的致死率與廣泛的傳播性。每當此類疫病暴發,人類為之悚然,生命隨時會斷送,人們便會陷入恐懼無望之中。在缺乏對疫病的科學認識與防治手段時,人類或是祈禱上天庇護,或是通過大儺之禮驅疫,或是經由巫術獲得解脫。在漫長的時光中,先民們不斷總結經驗,認識到了瘟疫發生的各類原因,如天氣變化、飲食不潔、營養不良等,並總結了常見的瘟疫如傷寒、瘧疾之類的治療方法。
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此期間政局混亂,戰爭頻繁,各類瘟疫頻頻降臨。後世科學家認為,此一時段乃是小冰河期,酷寒的天氣既帶來了糧食作物產量的下降,乍暖驟寒的變化又給予人類身體以刺激,導致了各類疫病的暴發。東漢末期,疫病肆虐,當時的人行走于道路之上,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人人悚懼。疫病數起,士人凋落,建安七子中,有五子死於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大疫。上層社會尚且如此,缺衣少食的民間社會其慘狀可想而知。疫病不但影響著個體,亦影響著國運。東漢至魏晉時期,大疫酷烈,雖貴為帝室也不能避免。疫病之下,皇帝普遍早逝,而帝室虛弱,權力遂流失於外戚與宦官手中。由外戚、宦官專權,最終又引發與文官集團的內鬥,以致朝局動蕩,進一步破壞了社會的穩定,加深了危機,這又更加導致了疫病的蔓延,形成了惡性死循環。內鬥、戰爭、飢荒、疫病、死亡,不斷反覆,不斷上演。此死循環,由東漢末至魏晉再至南北朝,猶未能解,影響長達數百年。
困境之中,巫覡治病盛行,江湖術士行走於世,以符水之類治病,被民間崇拜,他們吸納萬民,此時若某人有問鼎天下的野心,則呼吸之間,可撼動河山。當然也有如張仲景、華佗這樣的醫者,他們承襲先秦至兩漢的醫學成就,對各類時疫進行探討,提出相對合理的醫療方法。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傳統醫學擺脫了玄奧抽象的空談,產生出了系列具有實效的醫療方法,奠定了日後中國醫學發展的基礎。為了應對疫病,人們在與自然界的接觸中,觀察到一些具有辛香味道的植物能夠驅除蚊蟲,並具有藥效,由此開啟了人類對香料的使用。諸如花椒、茱萸、生薑等,因其具有的藥效,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以消災除病。各類辟疫民俗也由此發展起來,如佩茱萸,飲菊花酒,風行南北,傳承直至今日。
中國古時認為,戰爭取勝的三個條件乃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直接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寒冷或是酷熱的天氣,蚊蟲出沒的叢林,不同地區間的水土不服,都會誘發各類疫病。在東漢末期的群雄征戰中,曹操折戟于赤壁,其中主要因素,乃是北方士兵至南方后,受寒冷天氣與水土影響,軍中暴發大疫,不得不退兵,由此三國鼎立局面出現。三國之中,孫權一直覬覦合肥,拿下此地,即可獲得進軍江淮的穩固基地,又可以移民拓荒,增強國力。只是合肥複雜的水文地理導致各類疫病多發,屢屢挫敗孫權的野心。諸葛亮想擁有雄固的後方,為此向南方開拓。只是南方瘧疾多發,諸葛亮的南征,不得不速戰速決後撤兵,以致未能對南方加以整合。在三國爭雄之中,缺乏大後方有力支撐的蜀國最終落敗。
面對疫病,儒生們開始沉思,他們希望能掌握災異的解釋權與話語權,進而能制約帝王,實現儒生與帝王共治天下的美夢,隨之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五德終始、讖緯之類學說大興。此類造說之中,如天人感應說認為,人君逆天而為,上下不和,陰陽失調,則妖孽生,災疫行,故而帝王需要罪己,改正錯誤。隨著疫情頻發,帝王自然不願意每次都背鍋,於是拉著大臣一起承擔責任,故每至災疫起,則要罷免三公,這又為宦官、外戚干政提供了契機。朝堂中的內鬥,生命的無常,疾疫的橫行,讓朝不保夕的魏晉士人,將精神投入到玄學之中,去思考本末有無,去親近山水,去感悟生命,乃至形成了各類放浪形骸的行徑,如服散、裸奔、酗酒、持麈尾、隱遁等。然而,所謂的名士風度,多數是在鳥籠中的表演,是為了博取名望,是為了追求身心俱泰、榮華富貴。所謂的名士風度,實有陰陽兩張皮,陽里一張皮寫著冠冕堂皇,寫著名教道德;陰里一張皮寫著趨炎附勢,蠅營狗苟。玄學也好,風流也罷,終究是貴族們的遊戲,深處疫病時代中的普通人則只能在宗教中尋求寄託。
世界範圍內的原始宗教,都是原始崇拜與氏族組織相結合的產物。當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區劃為基礎的貴族等級社會建立后,許多原始宗教也隨之消失,被新的、更發達的宗教所取代。中國自私有制社會形成后,延續原有的氏族血緣關係,形成以男性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等級社會,宗法制與政治體制經過了整合,但原始宗教卻未得到發展。至東漢末年,大疫之下,藉助符水治病、叩頭思過、符籙等手段,太平道、五斗米道得到發展,奠定了日後道教發展的基礎。在亂世之中,如葛洪懸壺於市,對各類疫病提出了超越時代的診治方法,也為道教提供了比較完整的宗教神學理論體系。葛洪所提出的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的主張,將儒道結合,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影響著後世道教的發展。
本土道教發展之時,也遇到外來宗教的競爭與挑戰,這就是佛教的傳入。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認為,佛教能在漢帝國境內吸引眾多信徒,關鍵就在於當時正流行傳染病,佛教能針對當時人們遭受的痛苦提出解釋,予以慰藉。災難性瘟疫所導致的結果是,在大部分社會組織(如政權)喪失信譽之時,佛教卻能通過行醫、祈禱、寫經、齋戒等一系列形式,為疫病年代中的人們提供從肉體到心靈的解脫。佛教的到來,也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死觀,佛教提供了系統的地獄輪迴轉世之說,此又影響後世中國千余年。當道教與佛教相遇時,二教初時一度有過競爭,乃至有老子化胡等造說。此後二教彼此借鑒,和平共處,共同服務於中國世俗社會,送財、送子或送祿。
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只有經由對外交流才能實現。華夏文明一直在與外界的交流中不斷前行。隨著交流的擴大,人員來往的密集,必然會將異域的微生物攜帶到新的環境中,在那裡,微生物可能會找到一系列易感宿主,從而導致疫病的暴發。延熹四年(161)、延熹五年(162),東方的漢帝國持續發生大疫。公元166年,即東漢桓帝延熹九年,羅馬帝國暴發安東尼大瘟疫,此年東漢也暴發瘟疫,「今天垂異,地吐妖,人癘疫」。後世史學家推測,經由中西商路的交往,疫病由東方傳入羅馬帝國。也就在此年,羅馬帝國的使者經過海路抵達中土。由於漢帝國轉而懷疑羅馬使團的真實性,對與羅馬來往失去了興趣。此後羅馬陷入了瘟疫帶來的巨大混亂之中,無暇再與東方的漢帝國進行聯繫,雙方都陷入疫病的困擾之中。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雖有戰爭衝突乃至疫病傳播,卻不能阻礙貿易與交往,並由此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經過中西之間的交往,西域的獅子進入中土。獅子兇猛的形象被視為辟邪神獸,成為中土常見的辟邪形象。通過絲綢之路,蘇合香、胡椒、丁香、安息香等具有避疫功效的香料在中土受到追捧,而檳榔也在東漢年間傳入中土,被視為具有避瘴功效,在南方各地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東漢末年至魏晉之間,在大疫衝擊之下,影響後世中國千余年的系列因素形成。經由此數百年大疫,中國傳統醫學得到了系統發展。苦難中的人們,迫切需要精神上的解脫,由此帶動了道教、佛教的發展。在大疫之中,中外交往持續,獅子、檳榔等傳入中國,被視為能辟邪驅疫。又由於生命無常、佛道傳播,產生了描述鬼神報應、生死輪迴、仙俗二界故事的志怪小說,被後世所津津樂道。而各類民俗,諸如儺禮、貼門神、飲茱萸酒等也不斷發展,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包含了人們遠離疫病的祈禱。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