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偶像的黃昏》寫於1888年,是尼采晚年的一部著作。在這部充滿毀滅意味的著作中,尼采對他那個時代的道德和信仰,特別是黑格爾、康德和叔本華的道德和信仰進行了持續且尖刻的攻擊。尼采認為,從前的哲人似乎都過於軟弱,不敢肯定狄奧尼索斯衝動乃是人類靈魂的真相,不敢根據這個真相為人類立法;現如今,一切價值亟待重估,唯有充滿力量和傲慢的「拿著鎚子」的哲學才能將時代偶像粉碎,將其逼入黃昏;雖然激情在原則上意味著危險,但它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因為,每一種健康的道德,都受到生命本能的支配,一切美好都是本能。
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論道德的譜系》《偶像的黃昏》等。
封誠誠,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譯有《悲劇的誕生》等。
目錄
格言與箭
蘇格拉底的問題
哲學中的「理性」
「真實世界」如何最終成為一個寓言
作為反自然的道德
四大謬誤
人類的「改善者」
德國人缺少了什麼
一個不合時宜者的漫遊
我要感謝古人什麼
鎚子的話
精彩書摘
《偶像的黃昏》:
虛假因果關係的謬誤。——我們一直相信,我們知道其中原因是什麼,但我們的知識,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們認為我們知道原因的這種信念是從何而來呢?答案是源自著名的「內在事實」領域,然而迄今為止這些事實都還沒有被證明是事實。我們相信,在意志的行為中,我們自己就是原因;我們認為,我們至少可以在行為中抓住因果關係。同樣,毫無疑問的,一個行動的所有前因,它的原因,都可以在意識中尋找。只要去尋找,就總能在意識里重新找到——作為「動機」,否則,人就不會自由地去做,就不會對它負責。最後,誰會否認一種思想是被造就出來的呢?是「我」造就了這個思想?在這三個似乎可以證明因果關係的「內在事實」中,第一個,也是最有說服力的,當數意志即原因;意識(「精神」)即原因以及後來的我(「主體」)即原因的概念,僅僅在意志的因果關係被確定為既定事實、被確定為經驗之後才產生在此期間,我們已經清醒過來了。現在,我們一句話也不再相信了。這個「內心世界」充滿了幻覺和光影:意志就是其中之一。意志不再推動任何東西,因此也不再解釋任何東西——它只是伴隨著過程,它也可以不存在。所謂的「動機」,又是一個謬誤。僅僅是意識的表面現象,是行為的副產品。與其說它表現了一個行為的前因,不如說它掩蓋了這個前因。至於自我!它已經成為一則寓言,一部小說,一個文字遊戲:它已經完全停止了思考、感覺和慾望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根本不存在任何精神上的原因!所有所謂的經驗都見鬼去了!這就是結論!——而我們大肆濫用了這種「經驗」,我們把世界創造成一個有原因的世界,一個有意志的世界,一個有精神的世界。最古老、最悠久的心理學在這裏發揮了作用,除此之外別無他為:所有的行動對它來說都是一種行為,所有的行動都是意志的結果,世界對它來說化身多種行為者,每一個行為者(一個「主體」)都藏身於每一個事件之後。人從自己身上投射出他最堅信的三個「內在事實」,即意志、精神、自我——他首先從「自我」的概念中引出了「存在」的概念,他按照他的形象,按照他的「自我即原因」的概念,把「物」設定為「存在」。後來,他只在事物中重新找到他所投入的東西,這有什麼奇怪的呢?——物自體,再說一遍,物的概念,僅僅是對「我即原因」這個信念的反射罷了甚至你們的原子,各位機械論者和物理學家,在你們的原子中,還殘存著多少謬誤,多少退化的心理啊!——更不用說「物自體」,也就是形而上學家們的這個可恥可怕的東西了!精神即原因的謬誤被混淆為事實!並做了現實的衡量標準!稱為上帝!
前言/序言
在一個混沌不清、責任重大的事件中,保持自己的心情愉悅絕非一項簡單的技能。然而,還有什麼比心情愉悅更為重要的呢?任何事件的成功都離不開高漲的情緒。只有力量過剩才是強有力的證明。——重估一切價值,這項挑戰如此沉重,如此恐怖,以至於給發起這項挑戰的人也投下了陰影——這樣一種身負使命的命運迫使他每時每刻都要奔向陽光,去抖落他身上那沉重的、日漸沉重的嚴肅性。為此,任何一種手段都是合理的,任何一個「事件」都是幸運的,特別是戰爭。戰爭一直是所有太過內向、太過深沉之人物的大智慧;即使受傷,也仍保有治愈的力量。長久以來,有一句格言一直是我的座右銘,我對飽學之士的好奇心隱瞞了它的出處:
精神借傷口而增長,力量因傷口而增強。
在某些情況下,也許另一種康復方式對我來說更為可取,那就是探聽偶像的底細在這個世界上,偶像多於現實;它是我看待這個世界的「惡毒的眼神」,也是我傾聽這個世界的「惡毒的耳朵」在這裏,如果我們用鎚子問問題,那麼聽到的答案也許就是從那著名的便便大腹中發出的低沉之聲——對於一個耳朵後面還有耳朵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對於我這個老心理學家和捕鼠人來說,恰恰是那些想要保持沉默的東西,必須得大聲地宣洩出來
這本書也是如此——書名就說明了這一點——它首先是一次消遣,是一片日斑,是一個心理學家慵懶之下的荒唐之舉。或許還是一場新的戰爭?是新的偶像在被探聽底細?這本小小的冊子是一場偉大的宣戰;至於探聽偶像的底細一事,這一次指的不是時代的偶像,而是永恆的偶像,它們於此處被我用鎚子敲打,就像被音叉觸動一樣——根本沒有比它們更古老、更令人信服、更浮夸的偶像了也沒有比它們更空洞的偶像了這並不妨礙它們成為最為人所信仰的人;也有人說,尤其是在最高貴的場合中,它們完全不是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