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次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以及「澎湖列島」,並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清政府的割台之舉給台灣民眾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從而在島內形成了「悲情意識」「亞細亞孤兒情結」。由於與大陸分離的時間太久,同時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對台「皇民化」改造遺毒極深,部分台灣民眾對1895年亡台之痛至今難以釋懷,對祖國充滿著複雜糾結的感情,依戀之中夾雜著怨恨。 近百年來,台灣與大陸人民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進程,塑造了有差異性的國家觀與世界觀,影響了兩岸人民對國家認同的不同理念,對此要給予理解和詮釋。近年來,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來之不易,但是兩岸的進一步融合乃至國家統一還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總體而言,國家統一目標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本書主要從歷史角度來闡述台灣百年風雲,講述兩岸關係及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進而展望國家統一的美好前景。作者簡介
張仕榮,1974年1月生,中共黨員,漢族,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人,國際政治專業法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原國際戰略研究所國際關係與台港澳研究室副主任,現任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學秘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台灣問題。 獨立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年度青年項目(「基於自組織理論構建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研究」)。獨立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5年度一般項目「美國亞太戰略再平衡與中國的領土主權安全」。此外,獲得「國際社會反分裂研究」等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一般項目與教學講題等5項校內課題資助。 出版《21世紀初期中美日安全關係中的台灣問題》《新時期中國能源安全體系研究》《基於自組織理論構建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研究》等專著3部、合著2部,此外參編論文集和教材10部。在《當代亞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拉丁美洲研究》《學習時報》《思想理論動態》《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理論前沿》等國內外中文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60多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22篇,多篇文章多次被海內外學術界和政論媒體轉載、引用。目錄
第一章 1895年前台灣的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