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預警情報-歷史、挑戰與展望 (美)約翰.金特利 978751552485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金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1552485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戰略預警情報-歷史、挑戰與展望
ISBN:9787515524856
出版社:金城
著編譯者:(美)約翰.金特利
叢書名:國家戰略預警研究譯叢·第二輯
頁數:37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216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在國家安全面臨威脅或機遇時,戰略預警情報分析,可以幫助決策者採取正確行動。全書以學術和實踐相結合的視角 系統回顧全球戰略預警發展歷史,釐清戰略預警相關概念,重點論述如下問題:
經典案例:系統研究分析歷史上代表性預警案例;
體系類型:詳細介紹評析五種戰略預警類型;
制度變遷:西方國家或組織的預警制度沿革及啟示;
方法手段:指導思想、思維方法、認知心理、工具手段。
作者還探討了戰略預警的現狀和挑戰,提出改進建議,做出預測展望。作為戰略預警研究專著,《戰略預警情報:歷史、挑戰與展望》填補了當代戰略預警研究空白,為國家安全問題提供了有益鏡鑒。

作者簡介
[美]約翰·金特利(John A Gentry),政治學博士,喬治城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任美國中情局高級情報分析師,先後服務於兩任國家預警情報官。曾執教於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情報大學、喬治·梅森大學。研究方向為情報學和國家安防問題。
[美]約瑟夫·戈登(Joseph S Gordon),歷史學博士,美國國家情報大學教授,美國戰略預警資質認證項目創立者。曾任美國國防情報局情報分析師、國防部高級情報官、情報教育國際協會(IAIE)主席、美國陸軍預備役情報官等。曾執教於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陸軍戰爭學院。研究方向為心理戰術、歐洲史、國家安防等問題。

精彩書評
★該書是研究情報預警關鍵問題的重要新成果,堪稱辛西婭·格拉博經典著作《預警情報手冊》姊妹篇。研究情報與國家安全的專業人士與學者,以及試圖理解當今情報界面臨諸多挑戰的讀者,都將從中獲益良多。
——美國海軍研究生學院教授 埃里克·達爾(Erik J Dahl)
★在擔任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期間,我震驚于這樣的悖論:在不確定的世界里,戰略預警越來越重要,但它卻一次又一次陷入不被重視的窘境。該書作者以專業的水準和豐富的經驗,全面回顧了戰略預警的歷史,併為未來道路指明了方向。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前主席 格雷戈里·特雷弗頓(Gregory Treverton)
★該書資料翔實、文筆上乘,是情報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為戰略預警分析開闊了極富啟發的理論視野,並輔以經典案例研究提供有力論據支持。
——讀者

目錄
前言
緒論
預警研究文獻的發展
全書梗概
第1章 戰略預警情報的相關概念
預警是情報分析的主要職能
常被低估的預警職能
戰略預警職能範疇
預警成敗的判斷標準
戰略預警旨在揭開無解之謎
第2章 四則經典預警案例
巴巴羅薩計劃
霸王行動
巴德爾行動:第四次中東戰爭
美國第15-90號《國家情報評估:南斯拉夫的變局》
案例研究總結
第3章 政府預警體系類型
國家首腦兼任預警分析師
凡情報分析師皆為預警分析師
獨立預警體系
混合型預警情報體系
「整體政府」體系
缺失預警體系
總結
第4章 預警系統的演變發展
美國的預警系統
英國的預警機構
荷蘭的威脅預警系統
北約的預警系統
各預警體系之比較
第5章 預警的方法論問題
戰略預警的方向
何謂「威脅」
戰略預警目的:減少不確定性,還是預測未來
不確定性轉移
預警溝通:風險性與不確定性之辨
以正確問題為分析的先導
他者看法與「客觀」狀況之辨
把握時機
第6章 徵候與預警分析方法
第7章 其他預警分析技術
第8章 認知、心理及個性問題
第9章 其他預警情報生產者
第10章 與高級情報消費者的溝通
第11章 機構障礙
第12章 戰略預警情報的未來
參考文獻
詞彙表

精彩書摘
《戰略預警情報:歷史、挑戰與展望》:
混合型體系以專業的業務能力重點解決預警問題,併兼顧研發相關分析方法,兼容了有限的EAAWA和獨立體系兩種類型的優勢,同時盡量規避二者的缺陷。混合型體系通常以小規模的專職預警機構為中心,統籌協調預警職能,與業內其他分析機構保持經常性、廣泛性互動。中心機構可根據預警需要,要求其他分析機構提供實質性業務支持,督促其就中心機構提出的預警課題做出相關分析。預警信息可由各線性分析機構發布,也可由中心機構整合發布。中心機構的主管以高級情報分析師身份負責管理運營整個預警「系統」,包括組織相關調研和開發以預警為重點的分析方法。中心機構享有的預警許可權一方面確保其有權要求向其他分析機構徵集相關情報,另一方面也從制度上保障了高級情報專家與關鍵決策者之間持續的互信關係。混合型體系的巨大優勢讓筆者認為,即便不能確保萬無一失,也足以保障長期良性運轉。
該類型系統的主要缺陷在於,首席預警官員本人的個性可能左右全局,攸關成敗。因此,掌權整個預警系統的情報高層(及其團隊)必須兼備作為出色預警分析師和作為優秀情報管理層的必要能力,具備與其他可能並不完全認同預警關切的分析機構保持建設性協作的能力。對美國預警實踐歷史的總結(詳見第4章)展現了多位國家預警情報官(NIO/W)的不同個性特點。此外,混合型預警體系還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混合型體系在約翰·伯德的任期內一直卓有成效,充分說明該制度架構一旦良性運轉就能行之有效。約翰·伯德是中央情報局的職業情報分析師,在1984至1988年出任國家預警情報官。伯德的麾下團隊雖然人數非眾,但不可多得:一個事業至上、出身於國家安全局的助理預警情報官和兩個專職情報分析師(其一即筆者金特利)常駐中央情報局總部辦公室;另有一支由多位軍職分析師和國防部文職分析師共同構成的五角大樓國家危機預警團隊(NWS)。伯德很清楚,他沒有足夠的人員或集體性知識,來涵蓋所有重要情報議題。他因此指派團隊中的國防部入手首要負責軍事相關議題,指派直接聽命於他的三人關注更廣泛視閾下的全球動向,從中搜索攸關國家利益的潛在預警課題,並據此展開相關調研。這三人更為重要的使命是與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本國情報界,特別是從事相同課題研究的業內人士,保持密切聯繫。一旦這其中有誰發現可能引發關切的任何問題,則向伯德發出警示,由伯德本人親自調查。當伯德認為該課題足以引起預警關切時,通常會授意相關國家情報官或其他線性分析機構對外發布預警信息。甚至會在信息發布后,動用自己廣泛的人脈資源,幫助情報生產者將信息傳遞到高級消費者。少數時候,預警信息也會由伯德本人發出。對此,伯德一直堅持通過與對方直接溝通,跟進事件發展、在電子郵件普及使用前,親自致電或登門拜訪是他常用的溝通手段。伯德的行事風格以謙遜著稱,完成有效預警的信息生產者能夠享有應得的功績和嘉獎,而不必憂慮漁人得利。不同於其他一些高層,伯德麾下的團隊從不存在貪功起釁的內部爭鬥。伯德因此廣為人愛戴,高級消費者也樂於經常向他徵詢意見。他還具備優秀預警情報官員的魅力和威信,一旦他開口說話,其他人則欣然拱手聽命。反觀很多國家級別的預警情報官,工作不力的原因則大多可歸咎為個人性格。
日本的情報預警系統也採納了混合型體系。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日本並沒有從事戰略預警的正規實體機構,直至近年才設立了機構。2008年,為應對威脅本國領土的朝鮮導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重組並加強了日本的情報力量。新系統包含五大核心情報機構,包括防衛省和外務省的相關機構,公安調查廳,國家警察廳,和內閣情報調查室。其中,內閣情報調查室是內閣官房的組成部分,受內閣情報總監領導。內閣情報調查室與內閣情報委員會定期合議,內閣情報委員會由決策部門和情報機構的高層組成,決定情報的優先順序別和將之分配至各情報機構。內閣情報總監與首相定期會面(每周約兩次),向後者提供情報調查簡報,簡報作用相當於美國的《總統每日簡報》。
內閣情報調查室肩負重要情報分析職能,負責生產情報評估報告,報告作用相當於美國的《國家情報評估》。安倍在2008年的重組強化了內閣情報調查室的情報職能,為其增配資深分析師,增加如根據內閣情報總監的指令進行全源分析等額外職責,並指定內閣情報總監和內閣情報委員會作為聯繫樞紐,增進日本情報界和決策者之間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動。根據日本本國人士估計,截至2012年,內閣情報調查室的情報團隊或已發展至170人之規模。除通過內閣情報總監向首相本人提供動態情報和評估情報,內閣情報調查室也負責產出預警情報。鑒於安倍重組情報界的初衷,內閣情報調查室可能以威脅性預警為工作重點,但並不意味著不具備相當水平的機遇預警能力。

前言/序言
本書系筆者二人設計開發美國國家情報大學(NIU)戰略預警分析專業認證項目及從事項目課程教學的合作成果。該項目由約瑟夫·戈登(Joseph S Gordon)創設並執教至今,其中,約翰·金特利(John A Gentry)在2013-15學年加入教學團隊。聯合著書的想法最初萌生於開發課程內容、搜集教學資料的過程中,有憾于辛西婭·格拉博(Cynthia Grabo)所著《預警情報手冊》(Handbook of Warning Intelligence)雖為情報文獻的經典,畢竟成書早在1971年,當中大篇幅對蘇聯集團軍事威脅的預警分析今日讀來已顯過時。2016年春,金特利離開國家情報大學后,我二人終於決定共同執筆,評述戰略預警範疇的擴展及預警職能的全球性發展,繼格拉博之後續寫戰略預警的發展歷史,並尤以美國為例,挖掘戰略預警分析在情報和制度上挑戰重重的本質和原因。如此,遂成此書。
本書寫作分工大體如下:由金特利負責初期研究並起草大部分初稿;由戈登對初稿進行定期審閱並提出修改建議。戈登著重收集、分析關涉拒止與欺騙(D&D)等具體領域的信息,及北約、荷蘭、英國等組織或國家的預警實踐信息,與此同時,負責維持與美國官方人士的必要聯繫。除部分專訪由個人單獨完成,二人均參与了與戰略預警領域專家的專業探討。
我二人對戰略預警的認知因之不斷深化,在此謹對為本書做出貢獻的諸多人士表示誠摯感謝。金特利特別提及其本人在1984至1987年間,以美國中央情報局分析員身份參与某預警項目時,以及於隨後的1987至1988年,直接在伯德麾下工作時,從時任國家預警情報官的約翰·伯德(John Bird)對預警工作的見解中獲益良多。金特利的此段從業經歷也豐富了本書的內容。戈登感謝前美國國防情報局(DIA)官員羅伯特·凱爾斯(Robert Kells)為國家情報大學戰略預警分析專業認證項目課程設計提供的幫助,感謝其在預警方法學領域不吝賜教,並分享了可觀的參考資料。此外,仍有許多人士為編寫本書或直接提供寶貴觀點,或推薦相關文獻資料,或協助審閱部分乃至全部內容。為此,誠摯致謝理查德·貝茨(Richard Betts)、約翰·伯德、美國陸軍少校克里斯多夫·布朗寧(Christopher Browning)、詹姆斯·布魯斯(James Bruce)、戴維·布希(David Bush)、羅里·科馬克(Rory Cormac)、埃里克·達爾(ErikJ Dahl)、菲利普·戴維斯(Philip H J Davies)、加拿大皇家海軍指揮官羅里·多蘭(Rory Dolan)、羅伯特·登菲爾德(Robert Dunfield)、鮑勃·德格拉夫(B G J de Graaff)、托馬斯·芬格(Thomas Fingar)、約翰·加農(John Gannon)、蘇珊·金特利(Susan Gentry)、羅傑·喬治(Roger George)、肯尼斯·格哈特(Kenneth Gerhart)、傑伊·霍尼格斯托克(Jay Honigstock)、亞瑟·胡尼克(Arthur Hulnick)、羅伯特·傑維斯(Robert Jervis)、肯尼斯·奈特(Kenneth Knight)、凱文·洛根(Kevin Logan)、馬克·洛文塔爾(Mark Lowenthal)、威廉·帕爾科特(William A Parquette)、倫道夫·弗森(Randolph Pherson)、約翰·薩克斯(John Saxe)、約翰·托爾森(John Tolson)、格雷戈里·特雷弗頓(Gregory Treverton)、羅伯特·維克斯(Robert Vickers)、詹姆斯·沃茨(James Wirtz)、羅納德·伍德沃德(Ronald Woodward),和更多不願留名的慷慨人士,以及兩位匿名審稿人。
感謝參加國家情報大學戰略預警分析專業認證項目的學員和客座嘉賓,感謝美國國防部國防預警系統的同仁分享專業見解和業內掌故——正是受諸位激勵、啟迪,方提筆寫就此書,未能一一具名,實感謝不盡。
與此同時,感謝喬治城大學出版社(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感謝唐納德·雅各布斯(Donald Jacobs)對本書的信心,以及在成稿之初的鼎力協助。感謝監製凱瑟琳·歐文斯(Kathryn Owens),編輯唐·麥肯(Don McKeon),校對安德魯·巴斯(Andrew Buss),營銷支持弗吉尼亞·布萊恩特(Virginia Bryant)、尼基塔·德蘇薩(Nikita D'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