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行政管理者、城市社區工作人員、相關研究人員
本書從「健康中國戰略」視域出發,以人口老齡化為背景,以養老供需矛盾為切入點,在我國城市社區養老實情的基礎上,圍繞老年人需求探索建立一套適合城市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旨在為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應用支持,為我國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提供有益的幫助。
內容簡介
本書從「健康中國戰略」視域出發,以人口老齡化為背景,以養老供需矛盾為切入點,在我國城市社區養老實情的基礎上,圍繞老年人需求探索建立一套適合城市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旨在為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應用支持,為我國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提供有益的幫助。
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層面:基於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功能定位,構建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優化構建的概念模型;解讀社區老年人能力評估現狀,分析社區養老服務項目需求與供給現狀,確立供需視角下社區養老服務適宜項目及項目配置單元集合;分析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實施的主要影響因素及聯繫強度,剖析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政府、社區、機構、家庭、個人、社會組織六維層面提出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優化構建的管理對策。
本書探索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對推進持續性、人格化、整體性老年健康服務,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羅盛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濰坊醫學院管理學院衛生事業管理學教研室主任;中國衛生信息學會統計理論與方法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統計教育學會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山東預防醫學會社區健康服務管理分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社區健康服務管理、衛生管理統計、養老服務管理。
承擔教育部、國家統計局、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省科技廳、省社科規劃等省部級課題10項,獲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優秀成果等科研成果獎勵16項,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參編健康領域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3部,在國內外權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85篇。
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003
第二節 相關概念和理論探討 007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文獻述評 015
第四節 研究設計 023
第五節 研究創新和不足 032
第二章 理論與功能層面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概念模型研究 035
第一節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概念模型構建原理 037
第二節 基於 IDEF0 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概念模型研究 044
第三章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適宜項目研究 051
第一節 基於政策文件提取養老服務項目指標 053
第二節 基於文獻分析提取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項目指標 058
第三節 基於社區深入訪談提取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項目指標 064
第四節 專家諮詢層面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項目集合研究 071
第四章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及影響因素分析 091
第一節 老年人基本健康狀況分析 094
第二節 城市社區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分析 107
第三節 基於對應分析的不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分析 123
第四節 基於對應分析的城市社區不同類型的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分析 136
第五節 基於 TAM 理論的城市社區智能化養老服務項目需求因素分析 141
第六節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分析 148
第五章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供給及影響因素分析 157
第一節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現狀 159
第二節 社區養老服務項目的提供情況及供需差異性比較 163
第三節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影響因素分析 179
第六章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思路、框架及具體措施 195
第一節 政府、社區、家庭及社會組織在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197
第二節 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原則和基本框架 208
第三節 建設和完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具體措施 211
參考文獻 223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相關概念和理論探討
三、社區與社區養老服務
談到社區養老服務,首先必須明確「社區」和「社區養老」等概念。在古漢語中,「社」通常指「地主」「土地神」和「祭祀的場所」等,后引申為「人們聚集的地方」;「區」是指「裝有糧食的容器」,后引申為「一定地域空間或範圍」。顧名思義,可將「社區」理解為「共同從事某種活動或具有某種共同追求的人所聚居的一定地域範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區的內涵也在不斷更新與變化,現代意義上的社區(community)主要是指進行一定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係、由共同文化維繫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域(胡曉芳,2022)。社區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是一個特定的空間聚落,與社會相比,它更強調地域或空間概念,而且社區中的各種關係也遠比社會中的各種關係緊密。城市社區則指以社區活動為基礎聚集起來的人們的生活共同體。在中國傳統城市社區中,血緣關係一直佔有支配地位,影響並決定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各種活動,是中國家庭養老活動得以延續的重要基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規模、結構的不斷變化,以及社會的變遷,特別是子女養老責任意識淡化和社會道德約束力下降,以血緣和親情關係為基礎的家庭養老的功能呈現迅速弱化趨勢,但這並非意味著「血緣關係」「親情情結」已被「自私」和「利益」之「刀」斬斷。事實上,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發展社會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鄧大松,2021)。
社區養老是相對於家庭養老和社區外機構養老而言的,它是指在政府和社會(包括社區本身)力量的支持下,由社區組織及其內在機構(包括社區所屬機構和在社區開辦的非社區所屬機構等)所提供的針對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疾病和健康護理以及精神慰藉等物質和非物質性支持活動。「社區養老」這一概念包括經濟供養和非經濟性供養兩方面含義,如社區直接為轄區老年人提供的免費或低收費的住所或床位、餐飲、日常生活用品、醫藥等,均屬社區經濟供養的範疇,而為老年人提供的免費或低收費的生活照料、醫療診斷、疾病和健康護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則屬非經濟性供養的內容。也就是說,雖然人們論及的社區養老主要指社區非經濟性供養,即社區養老服務,而實際上,社區養老服務不過是社區養老所涵蓋內容的一部分。就社區養老的經濟支持力而言,它既可能是由政府提供,也可能來自社會捐助(贈)和社會福利債券,還可能來自社區本身(包括社區所屬集體經濟組織的盈利收入、其他資產性和經營性收入以及社區成員的捐助、捐贈等),不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集體經濟組織改制的進行,城鎮街道、居委會所屬集體經濟組織消失了,依靠社區自身的盈利能力支持社區養老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已不現實、不可能,由此,就需要政府和社會伸出援手,擔負起社區養老的經濟責任。從上述意義上講,今後社區養老的經濟支持力應主要來自政府和社會,鑒於此,將社區養老歸屬於社會養老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明晰了社區養老的內涵和屬性特徵后,社區養老服務的概念也就清晰了。社區養老服務是指在政府和社會力量(有時也包括社區自身力量)支持下,由社區組織及其內在機構(包括社區所屬和非社區所屬的養老和醫療機構等)為轄區老人提供的免費或低收費的餐飲服務、日常生活照料、醫療診斷、疾病和健康護理以及精神慰藉等支持活動的總稱。通常,社區養老服務可分為「在社區服務」或「在社區內照顧」(care/servic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區服務」或「由社區照顧」(care/service by the community)。在社區服務是指為老年人在社區開辦養老機構,如托老所、老年服務或護理中心等,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和健康護理以及精神慰藉等養老服務;由社區服務則是指老年人在家中接受由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及其護理人員以及志願者等提供的上門服務,如日間或日常生活照料、家庭病床或護理、上門陪聊等。由社區服務類似於人們所說的社區居家養老(趙小蘭,2019)。
前言/序言
前 言
中國人口數量居世界第一位,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實力的增強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升,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逐漸延長,人口老齡化發展態勢日益突出,老年人口數量和比重迅速增加,當人類步入 21 世紀之時,我國就已經跨入了人口老齡化國家的行列。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資料顯示,2021 年我國 60 周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已經突破 2 6 億人,60 歲及以上人口為 26402 萬人,佔總人口的18 70%。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為 19064 萬人,佔總人口的 13 50%。這一數據已高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口總數,可見,我國的養老問題已經十分嚴峻。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帶來新挑戰,引發勞動人口減少、醫療和護理負擔加劇、經濟負擔加重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中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我國的養老問題,加強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養老公共服務,內容上要多樣,財力上要傾斜,全社會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頓好、照顧好,讓老年人安度晚年。」不過,就現實情況而言,社會養老機構從數量上、質量上還是沒有完全跟上現在的養老需求,一味地強調讓老年人走出家庭,走進養老院、托老所,把老年人推向社會是不理智和不現實的。最大、最可行的發展趨勢還是社區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的重點是老年人家居服務,使老年人儘可能在家裡安度晚年,讓老人安心,讓子女放心。開展社區居家養老可以發揮社區組織的作用,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福老年人;同時,大力發展城鎮社區養老服務能夠緩解政府壓力,維護社會穩定,為我國各項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本書選取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作為研究主題,高度契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養老問題。以人口老齡化為背景,以養老供需矛盾為切入點,在我國城市社區養老實情的基礎上,圍繞老年人「吃、穿、住、行、醫、娛樂」等需求探索建立一套適合城市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首先,闡述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的客觀必然性,通過介紹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在新環境下面臨的問題、社區養老的發展優勢,得出社區養老是我國現實選擇的結論。其次,從供需角度進行城市社區老年服務體系構建研究,了解當前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構建適宜的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分析目前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的養老服務供給現狀,並做了供需差異分析;從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分別介紹政府、社區、家庭和社會組織的責任。最後,研究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的相關措施和配套政策,力求為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良性持續發展提供可行的建議。上述內容構成本書的主體框架,形成內在的邏輯聯繫,系統性和科學性高度結合。本書以理論為指導,在具體措施中緊扣實際,大量參考和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研究重心在於體系構建,所提出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建設措施和對策可操作性強。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養老服務需求迅猛增加,本研究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希望通過此研究和本書的出版為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應用支持,為我國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提供有益的幫助。
本書是本人承擔的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整體健康管理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優化構建研究——以山東省為例」(項目批准號:ZR2019MG027)的研究成果。在本項目研究中,我們始終奉行認真、嚴謹、前瞻性和系統性的原則:一方面力求緊扣項目申請時設計的研究內容、研究思路和目標承諾,從深從細開展研究,確保研究成果質量;另一方面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洞察社會發展脈搏,力求研究中使用的數據、資料及方法和理念等既不落伍,又儘可能符合實際情況,確保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以及對策研究的系統性和有效性。本書有以下特點:一是針對性和前瞻性。本項目針對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這一問題立意和展開,呼籲政府和社會給予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更多的關注,以助推養老服務體系儘快建立和完善起來。二是系統性。本書研究從探討養老服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著手,由淺入深、由點及面,既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又重視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需求分析與供給分析的有機結合,在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和內在機
制的研究中,特別重視系統理念、系統思維和系統方法的使用,以確保本書結構框架、內容和專門問題研究的系統性。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和我的學生在問卷調查、資料搜集和專題研究方面付出了汗水和智慧;在本書出版過程中,企業管理出版社周靈均老師做了大量工作。值此,對他們的辛勤付出和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
由於本人能力所限,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請讀者批評、雅正!
羅盛
2023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