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刀爾登的文章素來清峻精鍊,幽默與警世混為一體,精闢透徹,值得反覆品味。
◎刀爾登的文章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人們的愚蠢匱乏,及其所處時代的病症。
◎《背面》的主題,愛好,是個有趣而普遍的話題,看似個人化,刀爾登卻將愛好與個體的精神世界、人類社會的希望關聯起來,角度獨特,啟示頗多。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以愛好為話題的隨筆集。人的愛好千奇百怪,本書寫到的多為詩書棋樂、咖啡煙茶、登山越野、垂釣狩獵等普遍愛好,但刀爾登的切入點與眾不同,他的思維透徹有力,既觀察人們對興趣愛好傾注的熱情與精力,勾勒人們投入愛好中時的情狀與心理,又繼而探討愛好本身的無用與有用,它與遊戲、職業、成癮等各有何種關聯或區別,它對個人,乃至整個社會有何深遠意義。這些精彩文章體現了刀爾登一貫睿智清醒的思考力與清峻精鍊的文風。
有愛好者皆為有福之人。在整齊劃一、單調扁平的社會中,愛好保存了人類豐富的品性與精神向度,它珍貴而美妙,讓人們與世界的聯繫更加堅實,也讓這個世界更有希望。
作者簡介
刀爾登,本名邱小剛,現定居石家莊。著有《中國好人》《不必讀書目》《七日談》《鳶回頭》等作品。
目錄
第一輯 私人花園
有用的詩,無用的人
人籟是已
象棋與圍棋
礦石與銹鐵
馬尾與牛皮
火與石
經濟人的雅好
咖啡與茶
惡習,愛好,難民
第二輯 離場備份
小心駛得自家船
和彼特拉克一起爬山
不愛越野
釣魚與打獵
廣場晨昏
班裡的魔術師
看 人
第三輯 夜間遊戲
愛好是軟弱的
夜間的遊戲和愛好
好而不樂
壞的愛好
蘇格拉底的疏忽
同好,同志,及其他
愛好與信心
願欲與察斷
善 逝
精彩書摘
愛好與信心
在以前的文字中,我數次表達了一種悲觀和一種樂觀:那悲觀是,人類在未來,或全域或局部,總要一次次退回到黑暗中去;那樂觀是,人的某些能力,又總能衝破最荒陋的蒙昧、最深嶮的墮落、最堅固的牢籠,一點一點地創造,一點一點地積累,終如草之破土,光之穿雲,瓦解那該瓦解的,建立那該建立的。對這類能力,我的認知是淺薄的,無得具體而名之,但頑固地相信它有最紛繁的呈現方式,以至於那紛繁本身,都可以作為我們的希望所在。而人的愛好之五花八門,雖不過其小者,恰也是一種呈現。
然而這些話,一直沒有說清楚。時在秋冬之交,按《月令》,該是大史「釁龜策,占兆,審驗吉凶」的時候了,我連小史也不是,卻也想談談過去和未來,順便將憂心和信心整理一下。
我們對未來的一切推斷,有兩種認識上的來源,限於篇幅,本文只涉及第一種,即歷史的,或經驗的。讀讀政治幻想或科學幻想的作品,便知人類最狂野的想象,也不過是將已經發生的事予以最狂野的重組;歷史同時又是解釋,我們從歷史中看到趨勢,這趨勢的延長,便是我們心中的未來了。
問題是,我們的歷史太短了。相對未來而言,歷史永遠是短的,我們只能將自己對未來的推斷,限制在我們已經擁有的理解力之內。早期的幻想小說家,只預寫未來幾十年的事,一個原因是他們都是樂觀的進步主義者,相信幾十年的時候,已足夠天翻地覆。另一個原因便是他們的謹慎,——是的,你可以在作品的第一行寫下長長的年份數字,但既然你的材料仍然不外乎我們已知已聞的那點事,你創造的遙遠也難免是空洞的,沒有說服力的。
然而人類似乎需要更遙遠的信心。那怎麼辦?遺憾的是,歷史不提供這方面的出路。想象一個擁有海拔計的尺蠖群體,不知為什麼離開了枝葉,在山脈里爬行(這在生物學上是不合理的,姑且這麼說),它們對「地勢」會怎麼看?如果它們自有歷史以來一直沿著山坡上行,中間雖經過無數的坑坎,它們中間的歷史學家也一定會得出結論:尺蠖擁有遠大前程,進步是歷史的必然。如果它們自有歷史以來一直在下行,又難免流行黑暗的哲學,將自己的時代形容為黑鐵時代,將先前的贊為黃金。又假如這個群體的歷史足夠久,已經翻起了幾座山,自然也穿行了幾處峽谷,它們對未來會如何看呢?
至於群體中的單隻尺蠖,一生處於更小的尺度中,似逃不脫莊子的嘲笑,不過與朝菌和蟪蛄不同,它知道些歷史,知道自己的生命雖然短暫,卻處於一個更大的進程中。然而,這種知識果真能使它在得意時謹慎,在失意時達觀嗎,果真能使它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嗎?它接受了歷史學家和長老的說教,相信自己身處一出偉大的戲劇,然而它又如何得知自己是在第二幕,還是第四幕,如何對這齣戲劇的性質,是悲劇還是喜劇,擁有不敗的信心呢?
我們人類的現有歷史是進步的,無論我們是依據什麼來定義進步,是依據理性或教義,依據情感,依據對生活的實際考察,還是依據歷史的唯一性。但即便用著這樣的定義,如果單從歷史或經驗出發,誰也沒辦法合理地推論,這種進步是一種長期的趨勢,且不要說什麼永恆。誰也不能保證,人類只是短暫地爬一座山坡,山坡的那面不是低谷甚至深淵,誰也不能合理地將已有的趨勢視為超越性的。如果將人類的進程比作直線,我們已經經過的短短的線段,確乎可用一個進步的數學公式來描述,但誰知道這個公式會在哪一點上開始失效呢?
我們所需要的對未來的信心有兩種,一種是短暫的,一種是長遠的。如果我們只談短暫的,似可忽略歷史在預示未來方面的局促,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也無法達到我們需要的樂觀。人類社會在以前曾經倒退,曾經停滯,也許那倒退是局部的,停滯是暫時的,但一個人若認真地考察使人類墮落的因素,就會發現這些因素至今一樣也沒有消除,那麼,他將無法保證這些因素會在適當的時機發生更大的作用,而不得不推論說,如果進步是必然的,那麼,墮落也將是必然的。
我們習慣地忽視隱藏在日常生活背後的危機,特別是在繁榮時代,在進步時代,在所有問題或者已有解決之道、或者似將要有解決之道的時代,在對日常福祉的關心壓過對更廣大的事務的關心、而對更廣大事務的關心又往往忽略對日常福祉的關心的時代,我們歌舞昇平,躊躇滿志,一邊嘲笑前人,一邊為後人指引方向,在技術的時代,我們注意不到技術主義正侵蝕已有的馴化權力的手段,我們自認為是在、也確實是在充滿機會的時代,而注意不到那同時也是充滿機會主義者和充滿成為機會主義者的機會的時代,所以當變化發生時,我們瞠目結舌,好像那是突然的事。
曾經發生過、也必將在未來發生的,是權力一次又一次改變世界的面貌。人們總是忽視徵兆,當美好的、先進的觀念將權力視為手段時,人們只顧著讚美那觀念的美好,而不去阻止它們的結合;當權力機構將遠大的社會目標當作美酒遞到面前時,儘管歷史一次次地告誡我們那是可警惕的,人們不曾警惕,反而開懷暢飲;當群體被讚美,個人被壓制時,儘管這是最緊迫的信號,人們仍無動於衷,反而忙不迭地通過附入群體的方式而在實際上瓦解為權力所需要的碎片;這時只有日常生活中的不便才會讓人們煩惱,然而人們將倖存作為生存,將生存作為生活或者將希望納入幻想,毫無道理地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本雅明曾經說,相信進步是必然的,會必然地導致無所作為,導致實際行動的無限延遲。然而有人會說,這樣責備人們有什麼用呢,得靠制度啊。是的,我們只好靠制度,但也不很靠得住,從第一天開始制度就是陳舊的、拖沓的、千瘡百孔的,疲於奔命地應付著四面八方的侵蝕,它當初的宗旨或者退化成空洞的教義,或者被抽象為可以容入新的、危險的社會動員,它本身就是權力結構,無可避免地或者從自身產生出怪獸,或者腐朽,成為新的權力逐鹿的目標。
無論如何,曾經發生過、也必將在未來發生的,是人類被自己的創造腐蝕,而放任巨變在眼前發生。這種過程如果是突然的,大概還有些人抱有遺民心態,苦苦地守著點什麼,「窮經待后王」,時間一久,終歸於混同,大家漸漸地以為世界就是這樣的,生活就是這樣的,匍匐是天賦的姿態,困苦是應有之義,時間再久些,則連困苦也感覺不到,不知道自己的實際狀態,不記得人類曾經達到的狀態,也不去想象人類可能達到的狀態。畢加索曾說自己蹣跚于白色畫布的黑暗中,在真正的黑暗時代,人類被權力的光芒照射著,便自以為一片光明,在空洞的光明中茫然遊盪;在真正的黑暗時代,黑暗是人們所同意的,這種同意,並不如某個心理學家說的「人們非理性反應的總和」,而是頗有理智,在相當程度上是斤斤計較的成果。
這些和愛好有什麼關係嗎?當工作被統轄,變得整齊劃一之後,人類品性的豐富,如果說還有什麼機會呈現的話,愛好至少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它本身完成不了什麼,卻通知我們,人類的一些能力還沒有消亡,也不會消亡,不管需要多久,不管要「經過多少煉獄和地獄」(茨威格語),總有出頭之日。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村莊,也許在喀爾巴阡山中,也許在艾伯丁,那產咖啡的地方,反正是在遙遠的地方,在過去或在未來,反正是在遙遠的時代,想象全能的眼在夜間透視一個山村,看到戢羽的雞,眯縫眼睛的貓頭鷹,酣睡的孩子,還有成年人。在沒有入睡的人當中,我們看到三個人。第一個是少年,在白天他是模範學生,服裝整齊,步履中式,擅長高聲朗誦課本和咒罵一切需要咒罵的東西,在這個晚上,他逃過疲倦的父母的監視,在暗淡的光線下組裝一隻用線軸當輪子的小車。在隱秘的私藏中,他已經有了十幾輛這種手掌大的小車,仍然樂此不疲,醉心於裝配和銜接,苦惱于輪子的潤滑和方向的校正,最後讓小車在他自製的滑道上滑行,便感覺難以解釋的快樂。
我們在想象中看到的第二個人是一個年輕的母親,白日里她與許多人在一起勞作,聽大家聊天,聽到定時發布的鼓舞人心的消息,也學會了如何偷懶,給自己省些力氣。這樣到了晚上,她偶爾,且恰好在今天,能夠盜用一點時間,畫樹。她畫過許多棵樹,有的有鳥巢,有的沒有,但沒有一棵完完全全地合她的意,她用著最初的手法,在技巧上幾無進步,也並不多想什麼,只是重複地畫。畫完后看一看,就有些高興,當然還要嘆口氣。
第三個是村裡的有德之人。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他的品德並非無懈可擊,主要是因為在我們眼中,這個村莊的道德規範有些缺陷,那一半是傳統的,一半是新近規定的。前者只能處理小範圍的關係,所以在它的約束下,一個人意識不到行為的廣泛影響(同時也意識不到自己身受的影響來自何處),所以完全可能一邊做著好人,一邊做著惡,後者則來解釋行為的全局性意義,使一切行為都可能是正當的,只要符合一種虛無縹緲的目的。不管怎麼說,這第三個人在白天做了幾件心滿意足的事,調解了兩起糾紛,贊同懲罰幾個懷疑者,發表演講來支持那些需要他支持的。到了晚上,我們看到他打開一個小箱子,取出玩偶、針線和布片,還有別的工具,戴上眼鏡,耐心地給玩偶編製衣服。這不是每天都能看到的事,他今天做這個,也許是因為到了換季的時候吧,反正他做得很沉迷,就連僵死的內心也跳了幾跳,讓我們看到后疑心他是一個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