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文化叢書.續編-聞樂觀風 陳平原李靜 978755613179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湖南人民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18
商品編號: 978755613179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漫說文化叢書.續編-聞樂觀風
ISBN:9787556131792
出版社:湖南人民
著編譯者:陳平原李靜
叢書名:漫說文化叢書
頁數:28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140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三十年前風靡中國的漫說文化叢書,由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攜手十二位中青年實力派學者,再續新章。陳平原總編、總序,講述編選原則與架構。
2 「漫說文化叢書·續編」,從改革開放起編選,直到2020年,記錄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社會、文化、生活變遷。
3 漫說文化叢書+漫說文化叢書續編,兩個甲子的風起雲湧,鳥語花香,藉助千多篇散文得以呈現。
4 一部以文學為經、以文化為緯、兼及思考與休閑的專題散文集,一套文章好讀、裝幀好看的小書。
5 音樂如人生,悲歡交集,道盡人間幾多情。文字亦如音樂,相信可以撥動人性的弦索。
6 《聞樂觀風》彙集王安憶、楊燕迪、余華、辛豐年等共23位著名文人學者的39篇文章,踏上激動人心的漫遊音樂世界之旅,古典現代、中樂西樂,用細膩筆觸帶你思考、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
7 「漫說文化叢書·續編」封面插畫由2023年美國傳達藝術獎(CA獎)獲獎者、插畫師stano專門創作,切合主題,使用中國傳統配色,兼具復古與現代氣息。特別繪製書脊叢書logo,體現中國文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理念和「筆寫山河」的叢書主題。封面使用雅美紋紙,內文使用JM書紙。裝幀雅緻精美,閱讀、收藏、贈送皆宜。
8 隨書贈送全文有聲書,隨時可聽可讀。

內容簡介
這本音樂隨筆集,首先以「聲音與時代」開篇,算是這本小書的「綱目」。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樂,有識之士往往能在音符與歌詞之間窺見時代的脈動。
第二輯里,我們只是給出了音樂與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這萬千世界之中,音樂與人的故事應該是隨時隨地在發生。但是,我們卻可以在這雪泥鴻爪之中見到音樂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種種安慰。
第三輯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點綴了四篇文學家——汪曾祺、劉心武、賈平凹、王安憶的音樂心得。這一輯的選文,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這些名字,國人已經不再陌生,他們的音樂作品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
第四輯,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也選了一篇關於女性音樂家的文章。音樂是無國界的,同樣也應該不分性別。希望喜歡音樂的人應該有更廣闊的胸襟去理解接受更多元的文化。
音樂固然有其專業性,但是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它所承載的「文化」與「生活」才是更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在這本散文集中,出現了形色各樣的人,他們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有的只是聆聽者。但是,他們都在音樂中交付了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命,而正因那一部分生命的參与,那時的音樂才更加動聽。

作者簡介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主要研究領域有20世紀中國文學、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中國小說史、中國散文史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 : 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 : 晚清畫報研究》《大學何為》《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三十余種。
李靜,1975年生於河北,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詩樂文化與現代中國、中國近代文學、明清小說史、樂教與社會治理方向的研究。著有《我教孩子學國學》《天命之外的困惑——的倫理困境及解決》《樂歌中國——近代音樂文化與社會轉型》。

精彩書摘
導讀 :那些如雪泥鴻爪的聲音
李 靜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響的世界。這些聲響,或刺耳,或和諧,或讓我們煩躁,或給我們安慰。除「天籟」「地籟」之外,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人創造出來的各種「聲響」。傳統儒學解釋這些人類聲響的來源時說 :物感人心而動,心動而有情,情之發之於外,就會形現於「聲」,而各種「聲」組織起來,文采彰明,就形成了「音」,「音」能涵括天地之有德有序者則被稱為「樂」。所以,人創造出來的各種「聲」「音」「樂」就反映了人之各種情緒和認知。同時,「聲」「音」「樂」作為外物,又會反過來影響人心,形成風化,影響政教,所以《禮記·樂記》中說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因此,「聞樂觀風」,「樂音」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他人的有效途徑。
· 聲音與時代
這本音樂隨筆集,首先以「聲音與時代」開篇,算是這本小書的「綱目」。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樂,有識之士往往能在音符與歌詞之間窺見時代的脈動。王蒙的《歌聲涌動六十年》算是一個文化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六十年的音樂潮流所做的小小總結。楊燕迪的文章則是以專業音樂家的身份與使命感,直面時代與文化的提問,探討中國音樂的未來走向。李皖的《滿街都是寂寞的朋友嗎?》將目光投注在流行歌曲的「歌詞」上,在與文學作品的交叉聯絡中,勾勒出那個時代的失意與彷徨——「這種『失戀』就不光是王傑的,而是一群人『集體的失戀』。而失戀又不光是愛情之論,也是際遇之論。」二十多年之後,李皖又寫了一篇《流行音樂為什麼不流行了》,還是以其一貫的洞察力分析了這個時代「價值多元化后,焦點的崩散」。從流行音樂的流行到不流行,李皖通過音樂為我們揭示中國二十年間文化的改變、社會心態的遷移,令人有一種滄海桑田之感。顏峻的《「憤青」來到新世紀》本就是一部中國搖滾樂及其受眾的發展小史,為我們描繪出那個時代流行之外的另一群人的另一種表達。文章的最後,作者不無遺憾地指出 :「搖滾樂讓人們激動,這是真的,但在中國,它主要還是讓人們通過想象來激動。人們並不真的了解搖滾樂,也不見得願意去了解。」這篇文章發表於2003年,十六年之後,2019年一款偏搖滾的音樂類節目《樂隊的夏天》火爆全網。節目不但讓台下的觀眾與網上的受眾跟著新老搖滾樂隊嗨翻天,還穿插著基本樂理與音樂風格概念的普及講解,張亞東甚至還在現場教大家怎麼正確地跟著節奏打拍子、甩頭。不知道顏峻看到此處是多多少少有點安慰,還是繼續苦澀。
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編者還希望讀者能在這一輯中看到那些具有時代烙印的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肖復興的《畢業歌》是普通人努力用音樂記錄某些人某些事的淡淡輓歌 ;王安憶的《我的音樂生涯》「大煞風景」,「音樂」從「陽春白雪」的定位中降落,被工具化為擺脫實際生存境遇的手段。
這一輯文章是按照首次發表的時間來排序的,讀者在閱讀這一輯時,可能會有時光錯亂之感。但是編者希望這種無意為之的時光「蒙太奇」的效果,恰恰可以讓讀者在感受到聲音的多樣性與時代變遷流轉之間的應和之外,理解「聲音」可以超越時代的那些「本質」特徵,並期待我們能在沒有邊界也不會封閉的可能性中相遇。
· 音樂與生活我自己和音樂的相遇是比較隨性的。上大學之前,我所受到的音樂教育很有限。我的媽媽喜歡評劇,經常在家裡一邊幹活一邊唱《花為媒》的選段。初中的時候,港台的流行歌曲已經風靡大街小巷。我和幾個要好的女同學都有一個歌本,裏面抄錄著我們喜歡的歌詞,課間,我們就聚在一起唱那些我們共同喜歡的歌。我就是李皖說的那種「滿街都是寂寞的朋友」。上了大學,偶然間參加了學校的學生合唱團,我才有機會比較系統地學習樂理、發聲以及合唱作品。同時對我產生影響的還有跟著合唱團里的好朋友通過光碟一起欣賞國外音樂會的時光,那個時候西方古典音樂才真正進入我的生活。後來機緣巧合,結識了古琴演奏名家林友仁先生和他的女兒林晨女士。在林先生的幫助下我買了古琴,這是我人生的第一件樂器。後來又有機會和李鳳雲老師學了一段時間古琴。記得那時候已經是碩士,每周一次坐高鐵到天津去學習。火車在轟鳴中經過廣闊的華北平原,也是一段難忘的時光。
所以,當聽到有人心虛卻強硬地說自己不懂音樂,或者小心翼翼地問,應該如何欣賞音樂的時候,我總會覺察到自己「無知無畏」的幸運。雖然我承認音樂之品性有所謂「高下之分別」,但是卻認為欣賞音樂本身沒有所謂「正確與否」。喜愛一段旋律,有人是因為那首歌讓他聯想起自己曾經的遭遇,也有的人可能只是因為那段旋律悅耳動聽而已。有人偏愛傳統而和諧的曲調,有的人卻更容易接受各種聲響的探索。所以,音樂往往會牽動一己之愛憎,而我們往往會在這愛憎之中「見到」一個人。因此,在「聲音與時代」之後,有了「音樂與生活」這一輯。
除了「時代的洪流」,每個人的生命和日常生活,仍然是鮮活和有意義的。在其中,音樂的角色是什麼?音樂能怎樣地參与我們的生活呢?也許是在養病的間隙聽聽莫扎特(宗璞《葯杯里的莫扎特》),也許是黑暗中的慰藉(趙麗宏《無形的手指》),也可能是千古的思鄉之情在音樂中一遍一遍地被表達(李皖《我要回家》)。最有趣的兩篇是辛豐年的《文人與樂》和余華的《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辛豐年的文章想討論「自從近代以來,中國文人是不是『非樂化』了」的問題。轉過來,余華就分享了音樂對他寫作的影響。不過,更令人著迷的也許是這一輯中那些人在某一地和某一種音樂突然的邂逅和恍惚,如趙鑫珊在故宮裡聽到《平沙落雁》,如張承志在草原上聽到《黑駿馬》,如陸文夫在深巷裡聽到的琵琶聲。環境、音樂和人,三者奇妙地交織,有形的空間、流動的時間與站在時空之中的人相遇,這微妙的組合又彷彿發生在時空之外。我們在具體之中,彷彿又藉由音樂走向了一種永恆和超越。
在這一輯里,我們只是給出了音樂與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這萬千世界之中,音樂與人的故事應該是隨時隨地在發生。但是,我們卻可以在這雪泥鴻爪之中見到音樂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種種安慰。這種安慰可以來自中國,也可以來自西方 ;可以來自雅樂,也可以來自民間。我們無須給自己設定什麼門檻,對音樂的體味是人人可得的,如果有人以為自己「不懂音樂」而放棄音樂對人生的安慰,似乎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找到自己心靈中各自的琴弦,這不免讓人感到遺憾與惋惜。這樣的讀者也許可以看看《我為什麼聽音樂》以及《「門外」的「內行」——記辛豐年》兩篇文章以增加自己的勇氣。也許過去,也許現在,也許未來,希望我們的讀者都會在自己的生命中與音樂相遇,並經歷自己的音樂故事。
· 中樂西樂
到了博士階段,因了之前和音樂的那些機緣,我的導師夏曉虹老師鼓勵我將博士論文的選題定為「學堂樂歌」。她說 :「選擇題目,最好是能把個人興趣與研究對象合一,這樣,論文的寫作會成為一種很愉快的經歷。」我後來的研究經歷果然印證了老師的先見之明。在我的博士論文《樂歌中國——近代音樂文化與社會轉型》出版之後,2016年我和北大校友合唱團在北大圖書館舉辦了一場「學堂樂歌中的少年中國」講唱會,導師和中國音樂學院的張靜蔚先生都來捧場,百年前的歌聲再次飄蕩在校園裡,我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心愿。從愛好到研究,音樂與我的生命似乎越來越緊密。
後來在學校里教書,有一門課是中國經典研讀,我就帶著學生們逐字逐句地讀《禮記·樂記》。當我講到「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的「雅樂」時,學生們在神往之餘常常問我 :老師,我們今天應該聽什麼樣的音樂呢?什麼樣的音樂才能算是這個時代的雅樂呢?
這其實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今天對「雅樂」的理解或定義首先需要接受「古今中西」的詰問。到了今日今時,「淬厲其所本有」「採補其所本無」(梁啟超語)是每個現代國人應該採取的文化策略。而「音樂」亦是「文化」之一種,理應如此照辦。所以,這本小冊子接下來的兩個選輯是中西並進的路數——「讀曲聽心」收錄的是有關「中國音樂」的文章,而「西樂東漸」收錄的則是有關「西方音樂」的文章。
中國古代雅樂流傳下來仍然具有生命力的當以「琴曲」佔半壁江山,「琴棋書畫」作為文人雅士的修養,也是以「琴」為首。千年之前「琴瑟友之」即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最真摯的表達。所以「讀曲聽心」中的文章許多都和琴有關,既有琴人的演奏心得(林晨《源於古老的相遇——寫在〈良辰美景:古琴與南音的對話〉之後》),也有聽眾的觀賞心得(資中筠《今夕何夕?有緣千年古琴》);有關於斫琴的文章(王風《大匠必以規矩——記張建華斫琴》),也有琴器的考訂(林晨《被鐫刻的歷史記憶——記青島市博物館藏「幽澗泉」琴》)。《讀曲聽心聲》以討論《梅庵琴譜》開篇似乎亦可算在此列。
因為戲曲的部分已經分割出去,另集收錄,所以這一輯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點綴了四篇文學家(汪曾祺、劉心武、賈平凹、王安憶)的音樂心得。中國古代「詩」「樂」不分,文章也講究音韻的平仄轉折。所以用漢字來書寫的文學家應該都對中國的音韻與音律有更多深切的體悟。賈平凹的無弦之琴頗有魏晉名士的風度,汪曾祺討論歌曲演唱中的句讀和氣口問題,揭示出歌曲旋律與歌詞斷句之間的難題。這個問題在西方音樂與歌曲進入中國之初,趙元任先生也曾討論過。《牧童短笛》從意象出發,探索了傳統詩樂題材參与現代表達的可能性。王安憶的文章乾脆把戲曲、流行樂、民樂、西洋樂放在一起說,展現了當代中國音樂環境的豐富性。在閱讀這些文章時,讀者可以欣喜地發現,傳統的樂音仍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外來之西方音樂正在逐漸成為中國人生命以及文化中的組成部分。這就是第四輯——西樂東漸。
西方音樂是一個十分龐大的主題。從哪裡開始談起呢?編者選了趙鑫珊的文章《音樂·文學·哲學——讀〈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作為開篇。雖然文章的主題討論的是十九世紀西方的浪漫派音樂,但是文章中強調的「音樂決不是一串孤立的音符,而是一種文化現象。要了解、把握某個時代和某個民族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