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家庭為中介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聯,書寫時代變遷中的情感故事,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文學的審美關注視域。但與五四時期色彩鮮明的反傳統不同,四十多年的社會環境複雜多變,思想觀念多元雜糅,對於兩性、婚姻、家庭的理解呈現出多種形態,也因此為文學創作開闢了多重話語空間。 本書從家庭視角切入,窺見與日常的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的改變,涉及的內容包涵家庭的性質、結構、功能和倫理關係等,全書共分為四輯,「關於父母」一輯回憶了與父母的相處經歷,也喚醒了童年記憶和成長經驗;「夫婦之間」一輯,以文學的形式觀察夫妻相處,反映了現代多元化的婚姻理念;「家有兒女」一輯中,我們我們可看到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以及以後的理解、原諒;「情理之思」一輯,則有對男女家庭分工、性別平等、性別意識的思考。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合聘)。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屆王瑤學術獎著作獎(2016)、第四屆思勉原創獎(2017)、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2019)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想象都市》《記憶北京》《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三十余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2014年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洒脫與性情的溫潤。
目錄 總序 陳平原
導讀:多元文化語境中的人倫變奏 顏浩
輯一 關於父母
合歡樹 史鐵生
麵包祭 鐵凝
父親的書 王安憶
三松堂斷憶 宗璞
我的母親 汪曾祺
母親的廚房 張潔
母親的看 韓少功
子欲養而親不待 陳平原
大大和朱乾乾 張兆和
早該說的一些話——祭先父 蘇叔陽
母親 莫言
致母親 李修文
輯二 夫婦之間
妻子 韓石山
初為人妻 陳丹燕
李章給我照相 王安憶
憶初戀 吳冠中
病妻 吳冠中
生命的輝煌時刻 葉夢
從前,有個老頭和他的老太婆 趙園
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家——悼王小波 李銀河
家的快樂有時在房子外面 蔣子龍
怎得長相依聚——蔡仲德三周年祭 宗璞
漂泊、愛情及其他 塞壬
往後 龍冬
輯三 家有兒女
母親 賈平凹
訓子篇 吳祖光
對奏的夜曲 張承志
凝眸 斯妤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兒子長大以後 蔣子龍
兒子的出生 余華
父子之戰 余華
女兒 北島
陪考一日 莫言
面對沒有父親的男孩兒 徐曉
我吻女兒的前額 閻綱
女兒不在家的日子 趙玫
輯四 情理之思
女孩子的花 唐敏
愛情的靈肉一致 舒蕪
關於賢妻 張中行
有家可歸 劉心武
離婚的人有膽不離婚的人有心 周濤
千古男女 韓小蕙
說家庭 賈平凹
愛情問題 史鐵生
寬鬆的婚姻 周國平
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 王小波
「奸近殺」 王小波
談孝 季羡林
現代與家庭 梁曉聲
家的疆域 畢淑敏
性別意識是一種基本的社會意識 梁鴻
編輯凡例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