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民」與「俗」是學界持久探論的經典命題。歲時節令、人生禮儀、遊藝玩賞、四方風謠、命運神鬼,蔓延為遼闊深邃的生活結構。其中有大片未被觸及的精神空間,靜待著勇於靠近的作家在這無數個人心緒的牽挂、衝突、羈絆中洞幽燭遠。 《俗世俗民》選錄汪曾祺、阿城、莫言、賈平凹、李娟、王小波、楊絳等48位作家的54篇描寫民俗的散文,全書共分五輯,「歲時引」一輯記錄了一些難忘的重要歲時節令及相關經歷;輯二「禮俗志」則講述了有關節俗的特殊記憶;輯三「遊藝錄」側重講述一些節俗期間極具特色的「遊藝」活動;輯四「四方風」主要講述了不同地區的節俗活動,如鄧雲鄉的《九九歌》、葉廣岑的《吹鼓手》,都極具地域風格;輯五「信則靈」從傳統文化和先民信仰中對現存的節令儀式追根溯源,尋找文化的根。內容簡介
民俗是記憶中影影綽綽的一瞥,是使我之為「我」的那種微渺的因子,潤入萬物,大象無形。它塑造人與人的連接,每一位個體都不可能不受到「俗」之沾溉。回溯人生,那些俗世煙火往往是最深的念想。書寫這樣的民俗體驗就是重溫自己的生命史,情緒自然飽滿深沉,文字一派天然本色。內化於民,作者未必不自知,只是通常並不刻意強調這一點,僅以俗民一員的平常心境去感受和追問,藉此梳理當下和過去,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喚起「你」的追憶與共鳴。 本書于幽微中記錄歷史,于尋常中洞見壯闊波瀾,終匯聚成一部可以窺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近40年社會生活史變遷的佳作。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合聘)。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屆王瑤學術獎著作獎(2016)、第四屆思勉原創獎(2017)、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2019)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想象都市》《記憶北京》《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三十余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2014年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洒脫與性情的溫潤。目錄
總序|陳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