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歷史文化形態與保護 趙玉春 978751603589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建材工業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514
商品編號: 978751603589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歷史文化形態與保護
ISBN:9787516035894
出版社:中國建材工業
著編譯者:趙玉春
叢書名:文化和旅遊部資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項目
頁數:30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078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歷史文化形態與保護》內容是文化和旅遊部資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類科研項目。
本書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研究課題,也必然會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整體與局部的諸多理念、措施、現象、問題等。
以園林文化而論,園主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文化身份等,往往是園林旨趣的決定因素,園林雖然可以地域風格等劃分,更可根據園主的不同身份、認知、理趣進行分類,如此可有皇家、貴胄、文人、士大夫、僧道、富賈等園林,表達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理想等。
以民居文化而論,表現了人倫之軌模,以其文化為鎖鑰,可以將民居類型視為社會生活的外在形式,如中國傳統合院式住宅的功能關係就是人際關係以及各式人等活動規律的反映。
中國重情知禮的人本精神滲透在中國社會的各階層,建築作為社會生活的文化容器,從布局、功能、環境到構造、裝飾、陳設等莫不浸染著這種文化精神。

目錄
第一章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歷史文化形態概述
第一節 中國傳統建築體系與北京四合院
第二節 非物質性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節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歷史形態的基本內容
第二章 合院式民居與北京四合院民居的歷史沿革
第一節 合院式民居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從城市閭里制、里坊制到街巷制
第三節 宮廷建築布局與宮殿建築形式對都城民居的影響
第四節 山西四合院民居對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影響
第五節 北京的自然環境對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影響
第六節 北京地區的能源構成對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影響
第三章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的物化形態與意識形態內容
第一節 北京四合院民居物化形態的動態變化過程
第二節 北京社會與人文環境對四合院民居的影響
第三節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風水格局與禁忌
第四節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建築
第五節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裝修與裝飾
第六節 北京四合院民居中的園林
第七節 北京四合院民居中的臨時建築
第八節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代表作
第九節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的工具和材料
第四章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的技術形態與實踐形態內容
第一節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之設計流程與內容
第二節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之工藝流程與內容
第五章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的技術形態與實踐形態內容補遺
第一節 建築平面布局部分
第二節 建築構造設計部分
第三節 建築做法部分
第六章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形態內容
第一節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施工部分的傳承形態
第二節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設計部分的傳承形態
第三節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傳承形態面臨的問題
第七章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歷史文化形態的價值
第八章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歷史文化形態的保護
後記

前言/序言
本專著內容是文化和旅遊部資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類科研項目。「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傳統技藝」類項目,中國藝術研究院是該項目的申報單位和保護單位。再有,「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的中國項目,中國藝術研究院亦是該項目的申報單位和保護單位。從宏觀上來講,後者可以涵蓋前者,或曰兩者之間有很多相通和相同之處,例如,同作為傳統建築營造技藝類項目,營造技藝內容整體的體系架構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本專著各章節內容的闡釋中,是宏觀內容(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闡釋與微觀內容(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築)的闡釋相結合。另外,本專著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研究課題,也必然會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整體與局部的諸多理念、措施、現象、問題等。
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歷史可追溯至「中國營造學社」創立之際。該學社是以建築文化研究為主旨。在述及學社緣起時,創辦人朱啟鈐在《中國營造學社開會演詞》中闡述為:「吾民族之文化進展,其一部分寄之於建築,建築于吾人生活最密切,自有建築,而後有社會組織,而後有聲名文物,其相輔以彰者。在在可以覘其時代。」因此,「研求營造學,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實質之營造不可。」
早期中國營造學社雖然有此初心,但囿於歷史條件,實際的研究工作還是側重於建築考古和實例調查方面,重點是營造法式的詮釋和考證,解譯法式與則例的密碼。早期除尋訪佛寺遺存外,逐漸將調研範圍擴展到宮殿、陵墓,而後又將園林、民居等納入了研究的視野,研究對象基本涵蓋了傳統建築的主要類型。至於對中國建築史做整體性、貫通性的研究,主要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如國家建設部門在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兩次集中全國學術力量,組織撰寫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並將對建築類型的研究繼續作為傳統建築研究的重點。與此同時,對古代建築的研究範圍和視角也進行了延伸和拓展,如建築技術、建築藝術、建築空間以及建築專題的各項研究等。中國營造學社開啟的中國傳統建築與文化研究迄今已近百年,人們對研究的內容和取向持越來越開放的態度,建築文化也成為共同的話題,其中的一個重要趨向就是由對物的研究轉向對人的研究,這既是一種研究的深化,也是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的現實反映,表明了人們對其自身的關注和反思,實質上也是對文化的普遍關注。
建築是文化的容器,緣于建築是人們生活的空間。容器也罷,空間也好,其主角是人及人的活動。人的活動應包括設計、建造、使用、思想、賦意等,這也構成了建築文化的全部。古人將中國傳統建築分為屋頂、屋身、台基三段,所謂上、中、下「三分」,並將其對應天、地、人「三才」。漢字「堂」原指高大的台基,象徵高大的房屋,若從象形角度看,其中也隱含著建築構成的意味,上為茅頂,下為土階,口居中間代表人,並以口為上,表示對人及人的活動的重視。漢字「室」也有相近的含義,強調建築是人的歸宿及建築的居住功能。「堂」「室」二字常常連用,以表達建築的社會功能和空間劃分,如生活中常說的「前堂后室」「登堂入室」等。建築的賦意不僅反映了古人意念中的「天地人」同構關係,又把建築比同宇宙,「宇」「宙」二字都含有代表建築屋頂的寶蓋,所謂「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四方上下日『宇』,古往今來日『宙』」等。反過來,古人又把自然的天地看成一座大房子,天塌地陷也如房子一樣可以修補,如女媧以石補天,表明了古代中國人對建築與宇宙空間統一性的思考。
對建築文化的研究,需要釐清什麼是建築、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建築文化等基本問題,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等。建築文化研究不是單純的建築研究,也不是抽象的文化研究,不是歷史鉤沉,也不是藝術鑒賞。在敘事層面,是以建築闡釋文化,還是以文化闡釋建築,或者是將建築文化作為客觀存在的本體,這又將涉及如何定義建築文化,進而確定建築文化研究的對象、範圍、特徵、方法等,以及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就像對文化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一樣,關於建築文化也會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歸根結底,建築文化離不開建築營造與使用,離不開圍繞在建築內外和營造過程中的人及人的活動等。
以宮殿文化研究而論,宜以皇帝起居、朝政運行、儀禮制度為中心,分析宮殿布局、空間序列、建築形態、建築色彩、裝飾細節、景觀氣象等。在這種視角中,宮殿作為彰顯皇權至上的最高殿堂,是弘揚道統的器物。《營造法式》中說過:「從來制器尚象,聖人之道寓焉。規矩準繩之用,所以示人以法天象地,邪正曲直之辨,故作宮室。」《易傳》中將陰陽天道、剛柔地道和仁義人道合而為一,轉化成了中國宮殿建築的設計之道。禮制化、倫理化、秩序化、系統化成為中國宮殿建築設計與審美的最高標準;反之,建築的禮制化又加強了禮制的社會效應,二者相輔相成。
以園林文化而論,園主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文化身份等,往往是園林旨趣的決定因素,園林雖然可以地域風格等劃分,更可根據園主的不同身份、認知、理趣進行分類,如此可有皇家、貴胄、文人、士大夫、僧道、富賈等園林,表達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理想等。
以民居文化而論,表現了人倫之軌模,以其文化為鎖鑰,可以將民居類型視為社會生活的外在形式,如中國傳統合院式住宅的功能關係就是人際關係以及各式人等活動規律的反映。
中國重情知禮的人本精神滲透在中國社會的各階層,建築作為社會生活的文化容器,從布局、功能、環境到構造、裝飾、陳設等莫不浸染著這種文化精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