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初東南沿海地區生活著一群身份複雜的人,他們多以灶為籍、以鹽為業,藉此而成聚落。本書廣泛利用民間文獻,深入理解民眾生活,揭示這一群體生活地區社會演化的基本特徵和邏輯。明中葉以降,市場化進程加速,商業資本開始進入並逐漸主導鹽場經濟。與這一進程相結合,在受海水濃度變化影響的具體社會生活中,鹽頭、鹽灶、宗族、商垣等民間自組織,為了應對朝廷課稅需求,靈活運用朝廷「以籍定役」的制度設計,和王朝國家不斷對話與互動。因此,沿海的商、民、軍、漁、灶等人群不斷地轉化著身份與戶籍,慢慢產生多者合一的宗族和其他社會組織類型,「煮海成聚」,構建出明清東南鹽場地區獨有的社會結構。作者簡介
黃國信,湖南炎陵縣人,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社會經濟史、歷史人類學。主要著作有《區與界:清代湘粵贛界鄰地區食鹽專賣研究》等。目錄
緒論 從民間文獻出發重寫鹽場及濱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