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涉外戰爭 徐聖言 978751666842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新華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69
商品編號: 978751666842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清朝的涉外戰爭
ISBN:9787516668429
出版社:新華
著編譯者:徐聖言
頁數:3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053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這是一本兼具知識性和可讀性的通俗歷史佳作。有助於讀者從某個側面深入了解清朝歷史。
吸收史學界相關成果、積累多年閱讀與整理之功,作者全面、客觀回顧了清朝對外戰爭的來龍去脈。

內容簡介
清朝是戰爭頻仍的朝代,從馬背上征戰得天下,又在隆隆炮火中為革命所推翻。《清朝涉外戰爭史》一書聚焦清朝的涉外戰爭,內容包括從康熙年間的雅克薩之戰一直到20世紀初期的八國聯軍侵華等12場清朝涉外戰爭。作者以採集史述為主,稍加補綴而成,內容引述嚴謹,史料豐富,具有較強的可讀性,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本書有三個特點,一是只記錄戰爭經過,不搞分析,功過是非,讀者自辨。二是視角問題,中外互參,各種觀點都擺在一起。三是梳理到位,既有雅克薩之戰、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比較常見的戰爭,也有甲戌之戰、甲申之戰等不太常見的歷史。

作者簡介
徐聖言:男,1946年生,江蘇人,江蘇大學教授。作者人生經歷豐富,興趣廣泛,在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發表論文多篇,內容涉及農業科技、農業技術、江蘇人文、民族史等。出版有《清朝涉外戰爭史》、《圖說農產品乾燥與干制新技術》、《新型旋轉導向管噴動床乾燥油菜籽的工藝研究》、《旋轉導向管新型噴動床空氣動力學特性研究》等作品。

目錄
第一章  概 述
一、清朝涉外戰爭概述
二、清朝涉外戰爭的特點
第二章  中俄雅克薩之戰
一、概述
二、沙俄入侵東北
三、中俄雅克薩之戰
四、《尼布楚條約》
第三章  緬甸之戰
第四章  安南之戰
第五章  廓爾喀之戰
第六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一、概述
二、戰前階段
三、戰爭第一階段
四、戰爭第二階段
五、戰爭第三階段
六、中英《南京條約》
第七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概述
二、「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三、英軍廣州首戰
四、英法聯軍佔領廣州之戰
五、第一次大沽之戰與《天津條約》
六、第二次大沽之戰
七、第三次大沽之戰
八、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九、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
第八章  西北邊陲之戰
一、概述
二、張格爾之亂
三、浩罕入侵與議和
四、七和卓之亂與倭里汗之亂
五、阿古柏入侵新疆
六、俄國武裝侵佔伊犁
七、左宗棠西征之北疆之戰
八、左宗棠西征之南疆之戰
九、中俄收交伊犁談判
第九章  甲戌之戰
一、概述
二、日本侵台的準備
三、日本侵台之戰
四、中日《北京專條》
第十章  甲申之戰
一、概述
二、劉永福北圻抗法
三、清軍北圻正式參戰
四、台閩浙海戰
五、北圻鏖戰
六、中法議和
第十一章  甲午之戰
一、概述
二、東學黨起義
三、不宣而戰
四、中日陸海軍大決戰
五、日軍入侵中國本土
六、遼東鏖戰
七、北洋艦隊覆沒
八、遼河平原之戰
九、中日《馬關條約》
十、三國干涉還遼
十一、台灣軍民反對割台武裝鬥爭
第十二章  八國聯軍侵華之戰
一、概述
二、義和團運動
三、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四、清政府宣戰與攻打使館
五、東南互保
六、天津之戰
七、北京之戰
八、聯軍擴大戰爭
九、東北軍民抗擊沙俄
十、辛丑條約
第十三章  中英藏地之戰
一、概述
二、英國第一次侵藏戰爭
三、英國第二次侵藏戰爭
四、《拉薩條約》與《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精彩書摘
本書從1644年順治入關寫起,到1911年清朝滅亡為止,這樣皇太極對朝鮮發動的戰爭就不在本書的範圍了。
1661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對方是荷蘭軍隊,當然是一場涉外戰爭,但作戰的一方是鄭成功的軍隊,不是清朝政府軍,所以對這場戰爭本書正文中不予介紹。17世紀后,俄國不斷入侵我國東北地區,1685年、1686年康熙帝兩次發動雅克薩之戰,打垮了入侵的俄軍,並於1689年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見本書第二章)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沙皇派遣布赫戈利茨中校率三千兵馬侵入準噶爾亞梅什湖地區,企圖探尋金礦,並在那裡建築要塞,侵佔中國領土。準噶爾首領策旺阿拉布派大策凌敦多布率領軍民一萬餘人前往迎戰。俄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僅七百餘人突圍逃走。這場戰爭當然是涉外戰爭,但戰爭的一方是準噶爾部,當時是個地方割據勢力,並不受清朝中央政府控制,所以對這場戰爭本書正文中不予介紹。
1765年4月,緬甸軍入侵中國,雲南總督劉藻率軍抵禦,緬兵撤退。11月緬兵再次入侵,劉藻率八千清軍敗於緬軍;繼任雲貴總督楊應琚率14000餘名清軍作戰,又敗於緬軍;原伊犁將軍明瑞率3萬清軍,先勝后敗於緬軍;1769年大學士傅恆率五六萬清軍,先大勝緬軍,后受挫,最後僵持不下,因緬軍缺乏持續作戰能力,以緬方乞和而結束此戰。(見本書第三章)
1787年,越南發生內亂,黎氏王朝請求清政府援助。1788年11月,清軍出兵越南,一路高歌猛進,順利佔領河內。1789年2月,清軍遇突襲,大敗於安南軍。乾隆帝決定增兵,由福康安率軍出征,安南軍乞降,5月13日在鎮南關舉行受降儀式。(見本書第四章)
1788年,廓爾喀軍入侵中國邊境,乾隆帝派會講藏語的前駐藏大臣巴忠為欽差大臣前去主持藏務。巴忠到達西藏后,因氣候惡劣、運輸困難、戰事不利,竟同意西藏頭領們的賄和方案。雙方議定,西藏當局每年賠償廓爾喀15000兩銀子;廓爾喀撤兵並派代表進京向清朝納貢稱臣。後來西藏無錢付賠款,欲廢除歲幣之約,廓爾喀再次入侵后藏地區。1791年,乾隆帝派福康安率大軍入藏,次年五月清軍越過邊境線,長驅直入,離尼泊爾首都陽布(加德滿都)僅70里,但在最後一戰中嚴重受挫。雙方無力再戰。福康安受降完局。(見本書第五章)
1840年到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了一場侵略戰爭,其根源是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8月,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此後中國由封建社會一步步淪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1840年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見本書第六章)
1847年4月1日,900名英軍進攻廣州,在36小時中,攻佔了虎門和珠江的主要炮台。戰爭的後果是,清政府同意兩年後,即1849年4月6日後,英國商民可進入廣州。1854年4月4日,英美挑起了「泥城之戰」,出動380名士兵,在上海泥城浜(今西藏路)地區,向清軍發起攻擊,擊敗近萬清軍並燒毀三座營盤。此戰規模很小,但它的影響卻不小。其直接後果是,先是上海海關,后是全中國海關的主權被外國人奪取。鑒於上述兩次戰爭規模都很小,難以單獨列為一章或一節,故把它們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概述里予以介紹。
1855年,廓爾喀商人與察木多藏商索債起釁,聚眾械鬥,互有殺傷。駐藏大臣穆騰額照例分別罰款完案。廓爾喀借口西藏地方官吏多收稅米,阻擋商民往來,四月間派兵向邊境進攻,西藏軍隊屢戰不勝,宗喀(吉隆)、濟瀧(吉隆東南)、聶拉木等處相繼失陷。駐藏大臣赫特賀馳往後藏督辦防剿事宜,命成都將軍樂斌統率漢土官兵繼進。廓爾喀聞清朝大軍將至,派使來西藏上表求和,清政府當時正與太平軍大戰,無力開闢新戰場,允許罷兵。次年,西藏與廓爾喀和約議成,簽訂了《藏尼條約》。這無疑是一場涉外戰爭。到1855年尼泊爾已在英國的掌控之中,所以在尼泊爾侵犯西藏的戰爭中可以看到英國的影子,本書把這場戰爭放在《中英藏地之戰》的概述中予以介紹。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發動侵華之戰。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所以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戰爭結束。戰爭期間,俄國趁火打劫,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侵吞了我國東北地區10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併為後來侵佔我國西北4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製造了「根據」。俄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大受益者。(見本書第七章)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