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史料分析、符號分析、文本分析、內容分析與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從傳播學視角對「德國製造」來華歷程中的媒介載體與媒介再現進行意義的提取與解讀,考察中國社會文化環境中「德國製造」這一符號的傳播與意義建構過程。 第一章緒論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分析。在詳盡的文獻研究基礎上,筆者在緒論中對關鍵概念與研究範圍進行界定,並在理論探討的基礎上規劃研究框架。第二章考慮歷史參与意義的解讀與認知的競爭,綜合中德兩方歷史文獻資料中的一手數據,追溯「德國製造」的來華歷史,並梳理其現代與當代的發展歷程,釐清1979年之前「德國製造」在中國的歷史底色。 本書以阿多尼與梅尼結合歐洲文化學派與美國實證學派所提出的現實的社會建構理論為分析框架,分別從客觀社會真實、符號社會真實與主觀社會真實三個角度分析1979年到2019年四十年間「德國製造」這一符號在中國的傳播與建構過程。第三章以時間為軸,對中德兩國官方數據進行分析,還原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華「德國製造」的客觀社會真實載體,包括制度層面的合作協議與框架、商品貿易以及投資生產活動。第四章與第五章從不同傳播主體的視角出發,分別通過符號分析與內容分析結合文本分析的方法,對以德國企業與中國本土媒體為傳播主體的符號社會真實進行闡釋,解讀其意義的建構路徑。第六章通過深度訪談,從近景與遠景兩個角度考察受眾的主觀認知與解讀。第七章結語部分對全書進行總結,在實證研究基礎上提出媒介與現實的社會建構理論框架的再梳理與再整合,勾勒符號意義的辯證與互動形塑過程,並在反思中對未來研究提出展望。目錄
1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