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智合研究院是智合旗下專註於法律產業觀察與分析的行業智庫,針對中國乃至全球法律市場的發展現狀、行業趨勢、前沿問題、政策走向等,進行基於理論與實證的研究與解讀,為法律市場的監管機關、業界領袖、服務機構、專業人士提供信息參考和決策依據。
根據以上四方面趨勢,《中國法律市場觀察(2023)》內容劃分為「行業趨勢」「戰略布局」「運營管理」「團隊建設」「業務前沿」「榜單研究」這六大章節,共計45篇文章。本書內容皆取自過往一年多里業內專家的觀點、評論以及智合研究院的對應思考與總結。希望本書能夠為讀者呈現多元化、本土化同時具有全球視野的法律行業觀察視角,以為往後的行業發展拔丁抽楔、厭難折衝。
目錄
目 錄
行業趨勢篇
2023年中國法律服務市場:內生力的復現與升格
4組數據,5個趨勢,步入成熟期的法律服務市場
中國律師業的發展形勢與律所戰略選擇
律師業黃金時代的終結?
——后疫情時代律師業發展的冷思考
體量穩增,頭部虹吸:2022年31省數據圖景
解讀2023年花旗報告:全球法律市場的四重挑戰
戰略布局篇
政策指引,區域下沉
——2022年上海「百人所」的擴張路
大所云集、首善之區
——京派律所規模化的高階之路
63家成功破局的精品所,都有哪些共性
逐鹿四「區」
——律所四大經濟區覆蓋率大起底
律所規模化發展的邊界
逆向開分所,為什麼成功的少之又少
運營管理篇
提升律所盈利能力,需要做好哪些方面
開一家小律所,能碰上多少發展問題
如何建設一家高質量合夥所
——《重慶市律師協會合夥制律師事務所高質量發展建設指引》解讀
為什麼律所也需要法律運營
——CLOC三年報告分析
在外所,不做律師,還能做啥
數字時代,如何做到以律師為中心的管理
做好業務管理,首先搞定這三件事
律所知識管理:成功者寥寥,都做對了什麼
你所熟悉的案源開發,可能是錯的
數字時代的法律服務產品:如何定義?怎麼設計?
團隊建設篇
無法打通的團隊化律所,弊端凸顯,怎麼辦
團隊管理的關鍵詞:人才、規則、目標
英明的領導者、科學的制度打造團隊凝聚力到底需要什麼
做好這三點,讓律師團隊持續充滿活力
團隊利潤分配,一分身份,二分創收,三分管理
如何破解「無人可選」「選人不準」兩大難題
「95后」律師難招、難留,他們到底想要什麼
業務前沿篇
2022年中國合規法律服務市場:風口已成,誰人騰飛
促進企業合規管理體系建設,破除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瓶頸
元宇宙熱潮下,6大法律規制問題
ESG評估報告與企業估值,兩者的關聯是什麼
榜單研究篇
2022年中國律所榜單指數報告·上篇(全國)
——「紅圈」時代的終結(節選版)
2022年中國律所榜單指數報告·下篇(區域)
——本地所中流擊楫,全國所規模化路在何方(節選版)
法律服務評級時代開啟,律所如何在招投標競爭中拔得頭籌
2023年錢伯斯榜單三大關鍵詞:突破、超越、創新
堅持與創新:評級熱潮下,法律行業的主旋律
前言/序言
重啟與加速,變革期的法律行業(代序)
春雷驚醒冬眠的蟄蟲,謂之「驚蟄」,這是古人對於歲時規律抽象出的浪漫表達。在標誌性的「春雷」以前,風向開始扭轉,板結的土地逐步松潤,各種細微的變化早已四處萌發。
2022年,中國GDP突破120萬億元,同比增長3%,GDP超2萬億元的城市增至7座。比起2020年的2 3%,這一數據有所回升,但年內全國乃至全球市場頻發的「黑天鵝」事件,仍讓市場整體對2023年的發展預期產生了一定的焦慮情緒。
焦慮,固然是激發對未來思考、警醒的最佳方式,但從2年前起,我們就已經不得不開始從遍布市場的焦慮里尋找與既有市場需求相匹配的發展新模式。而今,當嚴酷的客觀現狀抹平了焦慮帶來的應激反應,行業參与者們開始回歸理性,更多關注自身的生存、發展,關注如何通過合理的、系統的業務發展戰略、內部治理形式、品牌賦能模型來為律所復甦提供幫助。簡言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成為應對不確定性新的解藥。
2023年的中國法律服務市場,亦應如是。無論是宏觀市場的降速、區域市場的聯動,還是管理維度層出不窮的探索、品牌維度日趨下沉的法門,都在指向一個越來越務實、越來越聚焦由內向外突破的新的行業環境。
在《競爭大未來》一書中,加里·哈默爾曾提到:「領先抵達未來主要是靠智謀而不是資源。智謀不是產生於宏偉巨制的戰略發展框架,而是源於深切的使命感、共同的理想以及對於未來商機的認知。」
使命感、理想的趨同從不源於空想,未來商機也只有在充分認識、分析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之後才能窺見。
從以下四個層面的發展趨勢里,我們可以初步窺見過去一年多里法律服務市場與律師行業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可能乍看之下平平無奇,只是往年勢頭的延續,但在不斷回溯歷史、關注當下的過程中,總有人要率先嘗試從時代的千萬道亂流中摸索出預示未來發展的那幾條主線。
一、宏觀:新挑戰下的機構創新熱潮
儘管2022年GDP增速受疫情等因素影響較大,但根據部分機構對2023年中國GDP的預測,恢復后的增速也多維持在5%左右——考慮到疫情帶來的波動,GDP增速平穩放緩已是未來可預見的持續趨勢。
相比經濟,律師人數的增長顯得更加樂觀。從數據來看,從2018年起,在律師人數增長方面,中國律師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5萬人時代」,年均增速約為12%。2022年,全國律師總人數突破60萬人,創收據測算也來到了2000億元的標誌性關口。
與此同時,頭部律所虹吸的規模化勢頭仍在持續,Law com International的「2022年全球前200大律所排名」(2022 Global 200)中,中國律所入圍11家,其中有7家位列前100。除去新上榜的1家律所外,其他10家中有9家實現了名次上升,提升幅度最*的達28位次。
但在規模體量維持高速擴張的同時,整個行業也迎來了更多兼具機遇與挑戰的變數因素。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幾方面因素。
(一)政策:更明朗,更嚴格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奠定新時代發展基調后,2023年3月,國務院機構迎來新一輪改革,科學技術部迎來重組,新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數據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信訪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調整后,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更加凸顯,而對於金融監管、數據管理的加強亦體現出未來管控趨嚴的信號。
與以上趨勢對應,律師行業面臨的政策環境同時呈現明朗化和嚴格化的特徵。明朗指的是法律服務對象、律所發展方向更加清晰,嚴格一方面反映在金融、數據等領域監管趨嚴帶來的對中介機構更加嚴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反映在由於企業端對於法律服務期待值的上升而對律師服務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經濟:全球化與逆潮
2022年,在反覆遭受疫情衝擊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仍實現了3%的增長,維持了全球經濟發展引擎的中流砥柱作用。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廣和「走出去」進程的加速,中國企業參与全球經濟建設的深度、廣度均有增加。
儘管如此,部分國家以應對競爭為由採取了「逆全球化」的發展方針,嘗試構築針對性競爭壁壘來遏制、阻礙中國經濟的全球化進程。這客觀上影響了中國整體經濟和部分行業的發展速度,但也倒逼中國企業從中自力更生、發掘機會。早年以涉外業務見長的精英律所,也不得不調整其業務和地域布局,在變化中尋找新機遇。
(三)社會:人口紅利的拐點
相較2021年的0 3%,2022年全國常住人口全年增長率僅為-0 6%,首次迎來負增長。與此同時,60歲以上老年人新增1268萬人,超出新生人口312萬人。人口增長的停滯、老齡化的加劇,都意味著我國正迎來人口紅利的拐點,經濟發展亦會逐步迎來對應的負面影響。
人口增長拐點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在短期內可能並不顯著,但從長遠來看,人口紅利的消失勢必要求中國對於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步退出中國市場,智力密集型產業將成為下一個經濟發展引擎。同時,社會還需要在平衡公平與效率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對於律師行業,這一方面意味著更高、更嚴、更龐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一個更廣闊的舞台。
(四)技術:變革前夜
技術層面的影響要素分為兩大板塊:產業應用和技術升級。
產業應用方面,挑戰在於鏈條升級和國際競爭對律師行業提出的高要求。以汽車行業為例,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99 4萬輛,同比增長70 6%,首次超過日本居於全球第一位,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24 8萬輛,同比增長1 1倍。這意味著經過長期扶持、研發,國內企業在多條產業賽道逐步實現厚積薄發,開始在產業鏈上取得競爭優勢。隨著此類產業對外輸出的加速,未來中國律師或可發掘更多業務機會。
技術升級的層面,則是當前仍需提升的短板。2023年年初,ChatGPT爆火,也引發了對AIGC應用的討論熱潮。相較國外先進水平,當前國內AIGC產業整體層級尚不夠完整,在底層技術和應用層面尚有較大差距。對律師而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橋樑作用,幫助產業鏈相關企業取得技術突破、實現更高價值。
上述四重因素的交織影響促使法律行業向自身聚焦。這種「反求諸己」的趨勢也和律師行業自身的種種革新緊密相關。
綜觀全球法律服務市場,歐美律所在發展增速方面逐步放緩。根據The American Lawyer(AML)發布的2022年美國律所100強排名,總收入小幅提升2 7%,但半數以上(59家)律所出現收入下降現象,律師人均收入(PRL)、與權益合伙人人均利潤(PPEP)均有不同程度下滑。群體裁員、縮編減招的現象也出現得越發頻繁。與此同時,國際律所普遍開始布局ESG等前沿領域,並對律所各項發展要素進行優化,如性別多元化、人才結構優化。
回觀國內法律服務市場,值得關注的是客戶法律服務需求的進一步升級。受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各行業的頭部企業不再像過往那樣積極擴張,而越發重視「降本增效」,對於律所的要求也越來越集中在服務質效和性價比兩大層面。服務質效上,希望律所提供全鏈條服務的企業逐漸增多,這對律所綜合服務能力、內部協作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性價比方面,客戶對於服務律所的選擇更加謹慎,律所之間的投標競爭也隨之變得激烈。
當然,需要降本增效的不僅僅是企業,也包括律所自身。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也為了優化自身架構、提升競爭力,可以看到,2022~2023年,更多的創新性舉措開始頻頻出現於各層級律所。
頭部律所忙於戰略布局和人才爭奪,戰略制定與戰略共創性質的合伙人會議得到了更加頻繁的舉辦和更加規律化的運行,服務於戰略方向的人才引進計劃、人才培養計劃也使人才越來越被作為系統性工程在律所加以推進。此外,對於法律科技與前沿技術的應用也成為頭部律所集中試水的重要發展方向。
中間律所的內部治理和規模擴張策略正在更新。頭部律所的分所布局已經基本覆蓋全國各地區,除少數以規模化戰略持續快速推進的律所外,大部分頭部律所正逐漸向「緩慢補全」過渡。而中間律所為了形成與頭部律所的錯位競爭和超車,出現了二、三線城市包圍突破的新型規模布局戰術。與此同時,過往由律師兼任各類管理、執行工作的模式不再適應律所內部治理的專業化要求,更多律所開始嘗試招募非法律人士參与律所運營,這也為新興律所發展賦予更多的可能性。
中小律所可以相對靈活地選擇自行發展或併入其他律所,但疫情下經營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進一步凸顯。為此,一些地方的主管機構開始積極倡導和鼓勵中小律所朝規模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鼓勵中小律所通過聯合、合併形式做大做強。
在一些細分維度,如新興業務層面,曾被認為不成熟或待開墾的新興市場開始嶄露頭角:ESG領域相關業務逐步有所發展,部分律所也開始尋求第三方機構的認證,用以證明自身在ESG領域的領先;合規不起訴和企業合規標準認證/體系搭建實踐案例的出現,則說明了曾經空有討論熱度卻無實際業務落地的桎梏已被初步打破,未來,建立合規業務研究部門、執行團隊的律所將越來越多。
過往對這些領域進行提前布局、重點投入的律所開始取得回報,依託長期研究、行業活動構築起來的專業形象漸漸贏得客戶認可,為後續形成強競爭力品牌奠定基礎。
二、區域:群雄並起,市場整合與多點聯動
中國法律服務市場仍延續了以區域性市場為主導的割據形態。近年來有所不同的是,在城市群經濟的刺激下,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華中為代表的區域性法律市場不斷爆發出新的活力。
與此同時,近年來法律服務產業集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鼓勵法律服務集聚發展的相關政策也越發豐富,部分地區的法律服務產業集聚效應值得關注。以形式劃分,最值得關注的莫過於城市內部的創新性法律服務集聚區建設和區域內城際法律服務的一體化發展。
現有的法律服務同城產業集聚主要集中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如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打造的「國際法律服務中心」、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打造的「高端法律服務集聚區」,以及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出台的《關於支持法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