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發現問題背後的真正需求 (丹)托馬斯.韋德爾-韋德爾斯堡 978751683558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台海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81
商品編號: 978751683558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提問-發現問題背後的真正需求
ISBN:9787516835586
出版社:台海
著編譯者:(丹)托馬斯.韋德爾-韋德爾斯堡
頁數:27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012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你是否解決了真正的問題?你是否曾經努力工作,卻發現自己弄巧成拙、勞而無功?在一項調查中,85%的公司表示,他們經常遇到以下問題:領導者選錯了戰略、團隊精力消耗在低效甚至無效工作上、公司辛辛苦苦研發的產品沒有銷路、管理層的調整措施事與願違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驚人的浪費。然而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得更好。作者通過真實且典型的案例,提供了簡單的三步法——構建、重構、行動——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來開始解決真正的問題,你將學到突破性的思維和工具。別再自責和錯怪別人了,本書幫你和你的團隊重新定位,成長和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作者簡介
[丹]托馬斯·韋德爾-韋德爾斯堡
享譽全球的創新與問題解決專家,被《人力資源》雜誌評為「20大國際思想家」之一,其研究多次在《哈佛商業評論》《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彭博商業周刊》和《金融時報》上發表。
身為企業導師的他,以「重組問題框架」這套方法,讓眾多企業菁英與社會各領域工作者受益良多,包括:思科、微軟、花旗、時代華納、安進、華爾街日報等等。

精彩書評
如果你想擁有解決問題的超能力,那就讀這本書吧。
——埃里克·施密特,谷歌前首席執行官
無論你正在面臨什麼問題,這本書都會幫你改變。作者是一位頭腦異常清醒的思想家和作家,他的方法不僅會幫你產生更有創意的想法,做出更明智的決定,還會教你看到更多細節和真相。
——亞當·格蘭特,《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驚嘆這本書如此引人入勝。作者教會我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棘手難題,既實用又睿智。
——艾米·艾德蒙森,哈佛商學院教授
人工智能善於回答問題,那人類的「看家本領」又是什麼?答案是:提出好問題。這本書將會幫助你把這項本領鍛煉的更強大。
——專欄作家、演講教練、《迴響·開年演講》策劃人 馬徐駿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所有人都應該閱讀的思維升級寶典。書中的方法,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成為更明智的創新者。我很喜歡這本書,強烈推薦!
——個人品牌顧問 《一年頂十年》作者 剽悍一隻貓
人工智能已經可以解決更多問題,那麼,人要解決哪些問題?我們的競爭力體現在哪裡?問題解構三步法可以幫你找到有效的答案!
——個人成長教練課創始人 易仁永澄

目錄
序言超級思維之旅
1少犯錯
保持簡潔,笨蛋!
各持己見
換位思考
進步總在葬禮后
別相信直覺
本章要點
2凡可能出錯之事必出錯
無意傷鄰
危險行業
許願須謹慎
越來越熱
好事過頭成壞事
本章要點
3善用時間
你能做好任意一件事,
但不可能做好每件事
事半功倍
擺脫壞習慣
通往成功的捷徑
本章要點
4師法自然
別跟自然對著干
利用鏈式反應
從混沌到有序
本章要點
5謊言與統計數據
信不信由你
隱藏的認知偏差
警惕小數「定律」
鍾形曲線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是對還是錯?
能否重現?
本章要點
6決策,還是決策
權衡成本與收益
化繁為簡
謹防未知的未知數
本章要點
7應對衝突
參与博弈
影響力模型
視角決定一切
底線在哪兒?
唯一的制勝法寶就是別參戰
改變戰局
終局
本章要點
8釋放潛能
齊心協力
為誰安排什麼崗位
熟能生巧
釋放潛能
攜手共進
本章要點
9發揮市場支配力
秘密武器
缺少執行的願景不過是幻想
激活力場
本章要點
結語
致謝

作者簡介

精彩書摘
決策,還是決策
如果你能知道自己決策的最終結果,做決策就會簡單多了!做決策之所以難,正是因為你必須在信息不完善的情況下做出決策。
假設你在考慮換工作,「下一步該做什麼」可能存在很多選項,例如:
你可以找跟現在一樣的工作,只是條件(薪酬、地點、組織使命等)更好。
你可以試著在當前工作中升職。
你可以換到類似的組織機構中,升職加薪。
你可以重返學校充電,徹底改變職業道路。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選擇。如果你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選擇似乎無窮無盡。你沒法一個個嘗試,再選定其中之一。人生也是如此。
你怎麼才能弄清該怎麼辦?在類似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首選思考框架是,就是分別列出做決定后可能有的好處和弊端,然後兩相權衡。
這種權衡利弊的方法雖然在一些簡單情況下挺管用,但也存在不少缺點。第一,這個清單假定只有兩個選項,而正如你在前面看到的,選項通常會多得多。第二,它假定所有好處和弊端擁有同樣的權重。第三,它孤立地看待每個好處和弊端,而這些因素通常是相互關聯的。第四,由於好處通常比弊端明顯,這會導致,使你在心理上更重視積極因素(例如),而忽略消極因素。
例如,加布里埃爾在2000年完成學業后,踏上了作為企業家的職業生涯。最初,他有時候會考慮轉行做風險投資,也就是為其他公司提供資金和支持,而不是自己創辦公司。他剛列出利弊清單的時候,這似乎是個好主意——好處多多(有機會與企業創始人一起改變世界,有可能獲得高額回報,有機會以高槓桿方式創立新公司,不需要承擔作為創始人的風險和壓力),又沒有明顯的弊端。
但有幾個弊端他當時並不完全了解或根本不知道(必須不斷參加社交活動——這對內向型的人來說不是好事,承受不得不持續拒絕別人帶來的心理負擔,進入這一領域非常困難,你的大部分時間都會花在陷入困境的公司上)。雖然對於得到機遇的人來說,風險投資無疑是個不錯的職業,但它並不適合加布里埃爾——雖說他最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增長,情況變得越來越清晰(至少對他來說,隔牆的草並不是更綠),而且他也沒有改變職業道路的計劃。
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當你經驗有限的時候,列出完整的利弊清單會相當困難。當你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本章介紹的另一些思維模型有助於你保持客觀、質疑的態度,以便迅速縱覽全局,弄清該怎麼做。
你可能聽說過一個說法:「。」這句話被稱為,摘自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66年出版的著作《科學心理學》()中的一段話:
我記得見過一台精密又複雜的自動洗車機,它洗車洗得很不錯。不過,它也只會洗車。任何被塞進它的滑道里的東西,都會被它當成是要洗的車子。我猜,如果你手裡只有鎚子,那麼一切看起來都像釘子。
決策模型中的「鎚子」就是利弊清單。它在某些情況下很管用,但並不總是做決策的最佳工具。幸運的是,還有其他決策模型能幫你高效地發現、評估自己在各類情況下的選擇及其後果。某些決策極為複雜、後果嚴重,需要用到更複雜的思維模型;但在比較簡單的情況下,運用複雜模型就是「殺雞用牛刀」了。不過,你最好還是弄清有哪些思維模型可供使用,以便選擇最適合當前情況的工具。

前言/序言
超級思維之旅
每天早晨,孩子們前往學校或夏令營之後,我們夫妻倆會出門散步,聊聊最近的生活、工作和時事。我們聊的話題雖然比較散,但常常發現同樣的主題(某些概念)反覆出現。這些概念有助於我們解釋、預測或探究那些看似迥然不同的話題。其中既有「機會成本」「慣性」等耳熟能詳的概念,也有「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管制俘獲」(regulatory capture)等鮮為人知的概念。(我們將在後文具體解釋上述重要概念和其他一些概念。)
這些反覆出現的概念就是所謂的。一旦你熟悉了這些概念,就可以藉助它們迅速形成針對某種情況的思維圖像,以便在今後遇到類似情況時運用這種模型。(在這本書中,我們用粗體字標出重要的思維模型,用下劃線突出模型的名稱,強調常見的概念和術語。)
這些概念雖然非常有用,但大部分中小學並沒有教過,甚至大學也沒有講過。其中一些概念我們是通過正規教育學到的(我們倆都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但大部分都是我們通過閱讀、交談和親身經歷自學得來的。
我們真希望自己能早點兒知曉這些概念,因為它們不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周圍發生的事,還能讓我們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高效地做出決策。只可惜時光無法倒流,我們沒法回到年輕的時候,把這些概念教給年輕時的自己。不過,我們可以把這部指南留給其他人,留給我們的孩子。這就是我們撰寫本書的首要動機。
例如,就是我們從物理學中學到的一個有用的思維模型。所謂的「臨界量」,是指發生核鏈式反應所需的核物質量。臨界量是原子彈研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維模型。
就像物理學一樣,每個學科都擁有自己的全套思維模型,相關領域的人士可以通過上課、導師指導、親身體驗學到它們。不過,只有少數思維模型可以用於普通的日常決策、解決問題和追尋真理。它們通常來自某些特定學科(物理學、經濟學,等等),但蘊含的價值遠遠超越這些學科本身。
「臨界量」就是其中一個擁有廣泛適用性的思維模型:創意可以達到臨界量,派對可以達到臨界量,產品也可以達到臨界量。與物理學中其他數百個概念不同,臨界量在物理學領域之外的用途也相當廣泛。(我們將在第四章詳細探討這個概念。)
我們將這些用途廣泛的思維模型稱為,是因為常常運用它們能賦予你一項超能力——,也就是更好地思考這個世界的能力。你可以充分利用這種能力,發揮自身優勢,在個人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決策。
很多年前,我們通過著名投資家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合作夥伴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接觸到了「超級模型」這個概念。1994年,芒格在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發表了演講,題為《基本的普世智慧及其與投資管理和商業的關係》。他在演講中解釋了這個概念:
什麼是基本的普世智慧?首要法則就是,如果你只是記住一些孤立的事實,試圖把它們硬生生地拼湊起來,那你就是什麼也不知道。如果這些事實不能在一個理論框架中彼此聯繫起來,你就沒法把它們派上用場。
你的腦海中要有一些模型,還要將自己的經驗分門別類地納入這個模型框架,無論那些經驗是間接獲得的,還是直接獲得的。
俗話說得好,歷史不會重複,但會驚人地相似。如果你能找出適用於眼下情況的模型,就能立刻獲得許多信息。例如,假設你想創辦一家公司,讓人們出租通常閑置在車庫裡的昂貴電鑽。如果你發現「臨界量」這個概念適用於這門生意,就會意識到,必須達到某個臨界量,生意才做得下去。在這個例子中,你需要在某個社區內有足夠多的電鑽可供出租,才能滿足初始的用戶需求。這就好比在某座城市裡,必須有足夠多的「來福車」(Lyft)司機,人們才會開始依賴這種網約車服務。
這就是「超級思維」。因為你一旦發現可以通過「臨界量」部分解釋這種商業模式,就可以從更高的層次進行推理,提出以下問題並做出回答:某個特定區域要有多少只電鑽才能達到臨界點?兩隻電鑽要相隔多遠,這個區域才算達到了臨界點?這個區域有可能達到臨界點嗎?為什麼能?為什麼不能?你能調整這種商業模式,使其能夠達到或更容易達到臨界點嗎?(例如,公司可以先向每個區域發放少量電鑽。)
正如你看到的,「超級模型」是通往高層次思維的捷徑。如果你能理解適用於某個情境的模型,就能繞過低層次思維,立刻躍升至高層次思維。反過來說,不了解這些模型的人,可能永遠都無法達到高層次思維,當然更無法迅速達到。
請回想一下你剛學乘法的時候。你可能還記得,乘法不過是重複做加法。事實上,所有的數學運算都可以簡化為做加法:減法就是加上一個負數,除法就是重複做減法,以此類推。不過,用加法進行複雜的運算會很慢,這就是為什麼要學乘法。
假設你面前有個計算器或Excel表格,你想知道158個7的總數,那麼,你可以用計算工具把7一個個加起來,重複158次(速度慢),也可以直接做乘法,把兩個數相乘(速度快)。當你意識到乘法這個高級概念有助於迅速高效地完成任務后,就會發現用加法來做不但痛苦還浪費時間。
如果不運用思維模型,戰略思考就好比明明可以用乘法,卻偏偏要用加法。也就是說,你每次思考問題都「從零開始」,而不使用更基本的構件,明明這些構件有助於你從更高層次上思考問題。所以說,了解正確的思維模型可以解鎖超級思維。這就好比學會減法、乘法和除法能釋放你解複雜數學題的能力。
一旦你將乘法這樣的思維模型牢記在心,就很難想象沒有它的世界了。但很少有思維模型是與生俱來的。曾幾何時,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加法;直到現在,你還會發現有些地方的人不懂加法。例如,巴西亞馬孫雨林中的皮拉罕人(Pirahã)就沒有具體數字的概念,只有「數量大」和「數量小」的概念。因此,他們很難數到比3大的數字,更別說做加法了。2004年10月20日,布萊恩·巴特沃斯(Brian Butterworth)在《衛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如果你沒法數到4,會發生什麼事?》。文中寫道:
他們沒有太多關於數字的詞彙,也沒有1、2、3這樣的數字元號,因此我們不能用英國測試五歲孩子的方法去測試他們的算術水平。不過,語言學家皮特·戈爾登採用了配對的方法。他在一張桌子上擺出不超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