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導讀 臧峰宇 978730031718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05
商品編號: 978730031718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導讀
ISBN:9787300317182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臧峰宇
叢書名:新編21世紀研究生系列教材
頁數:22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01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導讀》選取15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以理論聯繫實際、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研讀方法,從歷史語境、基本內容、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三個方面,闡明這些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過程,分析其思想主旨與文本結構,理解其主要觀點與論證思路,把握其主導觀念和主要結論,進而明晰這些經典文獻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該書旨在為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提供一種必要的參考,以使學生儘快進入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語境,對經典文獻的思想內涵進行內在理解,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思想的全貌,由以分析社會現實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深處找到觀照中國和時代的思想資源。

作者簡介
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哲學家》《馬克思主義哲學評論》輯刊主編。兼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會會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聯合研究生院秘書長、《哲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教學與研究》等期刊編委。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多項。出版專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闡釋》《馬克思政治哲學引論》《文本語境中的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晚年恩格斯哲學經典文本的內在邏輯研究》《通往智慧之路》等,譯著《不同的路徑》《恩格斯傳》等。曾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一等獎、北京高校青年教學名師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獎、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等。

目錄
第一章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其「導言」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二章 《論猶太人問題》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三章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四章 《神聖家族》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五章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六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七章 《哲學的貧困》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八章 《共產黨宣言》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九章 《資本論》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十章 《反杜林論》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十一章 《自然辯證法》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十二章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十三章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十四章 《論我國革命》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十五章 《哲學筆記》導讀
第一節 歷史語境
第二節 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導讀(新編21世紀研究生系列教材)》:
3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必然性
辯證法是黑格爾哲學的靈魂,但它是以觀念的自我運動的方式被表達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黑格爾的表達是顛倒的辯證法,應該把它置於唯物主義的現實基礎之上,把人們頭腦中的概念看作現實事物的反映。這樣,辯證法就可以歸結為關於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運動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這樣,概念的辯證法就變成只是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的自覺反映,辯證法就不再是用頭立地,而是重新用腳立地。在被唯物主義改造過的辯證法看來,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一切看似穩定的事物以及它們在人類大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之中。唯物主義辯證法是革命理論「最銳利的武器」。在它的幫助下,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具體的辯證發展規律,創立了全新的科學——唯物論、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結合為馬克思主義的有機整體,成為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除了上述理論資源,唯物史觀的創立離不開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在恩格斯看來,哲學的形而上學方法的產生和盛行背後有自然科學的原因。直到18世紀末,自然科學仍處於收集材料的階段,只有力學較為成熟。而隨著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即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進化論的進展,形而上學逐漸破產,唯物辯證法逐漸形成。細胞學說指出,一切有機體都是按照一個共同的規律發育和生長的,都是通過細胞的變異能力來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哲學意義就在於,物質不生不滅,運動具有各種具體的表現形式,運動是由一種運動形式向另一種運動形式不斷轉化的過程。進化論說明了自然界中的有機體與無機體的聯繫,也指明了人類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三大自然科學發現不僅證明了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內的各個過程之間的聯繫,而且還說明了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繫,揭示出整個自然界就是一幅由各個要素的相互聯繫所構成的圖畫。如此,現實的聯繫代替了幻想的聯繫,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就過時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得以產生。
4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不自覺地、盲目地起作用的,自然的運動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一切活動都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有主觀願望的人而實現的。但是每個人的願望和目的並不一樣,甚至時常相互衝突,這些願望和目的也並不一定能夠實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表面上偶然起作用的地方實際上是受其內部規律支配的。人類社會像自然界一樣是有規律的,人們的行為成功與否取決於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按規律辦事。
那麼,如何發現人們思想動機背後的規律呢?部分哲學家僅考慮了人們的主觀動機,而忽略了這些動機背後的歷史發展動力。而黑格爾注意到了個體主觀動機背後的東西,但他沒有依據現實的歷史來說明它的實質。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生產實踐和圍繞經濟利益的階級鬥爭中發現了歷史運動的規律。同時,恩格斯還指出,考察歷史運動的規律時必須注意如下三種因素:第一,要注意使廣大群眾、整個民族以及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因素;第二,要注意引起持久的、偉大歷史變遷的因素;第三,要注意反映在行動著的群眾及其領袖人物的頭腦中的因素。
通過研究英國和法國的近代史,恩格斯指出,階級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兩極化,無產階級的政治鬥爭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日益清晰和突出。那麼,階級鬥爭的原因是什麼?階級的產生和發展是由於純粹經濟的原因,正如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是為了奪回自己被剝削的經濟利益,奪取政治權力是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歸根到底,階級鬥爭無非是經濟矛盾在階級社會的表現。恩格斯還指出,由於階級鬥爭是兩大階級之間的鬥爭,而每個階級都帶有自己的政治目的,階級鬥爭的一個直接結果又是政治地位和權力的轉換與獲得,因而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任何爭取解放的階級鬥爭都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但其最終原因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
由此,政治和經濟的關係就需要被說明。恩格斯指出,作為上層建築的國家、法律、哲學、宗教等都是從屬的第二性的東西,而市民社會和經濟基礎才是決定性的第一性的東西。他首先考察了國家和法。按照傳統的唯心史觀看來,國家是決定性的因素,市民社會是被國家決定的因素。表面上看,市民社會中的任何階級的意志都要以國家和法律的形式才能取得社會的普遍效力。但在唯物史觀看來,上述看法只看到了問題的形式方面,沒有看到國家和法律的實質內容的來源。實際上,國家和法律的形式只是集中地反映了在生產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需要,哪個階級能占統治地位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決定的,所以國家不是一個自立的領域,它的存在和發展要從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中得到解釋。
恩格斯表明,法權是一定階級意志的體現,是法律的形式,表現了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因而也是由經濟關係決定的。私法也是由經濟關係決定的,因為私法本質是確認個人在一定條件下的經濟關係。儘管國家、法是由經濟關係決定的,它們卻有相對的獨立性。國家、法律一旦產生,就具有自己特有的規律和相對獨立性,就會對經濟關係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即經濟關係要在國家中實現,要在法律上得到認可。因而國家一旦產生,就作為「第一個支配人的意識形態力量」而出現了。
恩格斯還考察了哲學和宗教的歷史。他指出,和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不同,哲學、宗教是離物質經濟基礎更遠的意識形態。社會經濟條件往往通過國家、政治、法律等中間環節對哲學、宗教發生作用。因此,哲學、宗教這些觀念形態同自己的物質存在條件的聯繫往往被一些中間環節弄模糊了。儘管如此,哲學、宗教和經濟條件的聯繫仍然存在著。歸根結底,經濟基礎、物質條件對它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恩格斯還以哲學、宗教的歷史變遷具體說明了這一觀點。恩格斯指出,整個文藝復興時代的哲學實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哲學,它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需要。哲學、宗教等意識形態的形成中包含某些傳統的思想材料,而它們對以往思想材料的取捨、利用等都會受到人們的經濟關係的影響。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