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全集 (註疏版)-朝霞 (德)弗里 德里 希.威廉.尼采 劉麗霞 978757603264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23
商品編號: 978757603264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尼采全集 (註疏版)-朝霞
ISBN:9787576032642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德)弗里 德里 希.威廉.尼采 劉麗霞
叢書名:尼采全集·註疏版
頁數:5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00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關於道德偏見的思考,575節格言式警句,全新精裝修訂註疏版,附有譯者3萬多字代後記
★ 《朝霞》是尼采中期(這一時期,尼采表現為一個啟蒙運動意義上的懷疑者、心理學者和分析者)的代表作之一,正如副標題「關於道德偏見的思考」所預示的,尼採在本書中主要對於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對道德偏見的偏見」。
★ 全書共五卷,含575節格言式警句,論道德、宗教、藝術、哲學
★ 附有譯者三萬多字代後記
★ 全新精裝修訂註疏版,設計精巧,可收藏,可研讀

內容簡介
《朝霞》初版於1881年,由5卷共500多條格言組成,每條長短不一;1887年再版時增加了一篇「前言」,其段落較長。
在著作史上,《朝霞》是尼采中期代表作之一,位於《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卷(1880)與《快樂的科學》(1881)之間,尼採在本書中主要對於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對道德偏見的偏見」。
在尼采思想的「三種變形」(駱駝、獅子、孩子)中,《朝霞》扮演了類似獅子的角色,它冒失闖入了被視為安全的道德原則獵苑。為發掘善惡之基礎和深淵,佔主導地位的道德一直都以勸說、鼓動和施魔術有效地加以抵制,為此尼采需要兩樣東西:一樣是鼴鼠式的地下作業方式,它預示了後來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價值考古學;另一樣就是「思想的誠實」,尼采完全是在啟蒙運動的意義上,將道德努力的實踐要求與「敢於去認識」的理論要求結合起來。

作者簡介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詩人哲學家、古典語言學家、思想家。24歲就被聘請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文、拉丁文文獻。主要著作有《不合時宜的沉思》《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快樂的科學》《偶像的黃昏》《朝霞》《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重估一切價值》等 。尼采被譽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人文學科幾乎所有領域提出了深刻的批判,並預言工業文明帶來的現代性挑戰,至今影響著西方世界。他的著作的風格特徵是,充滿格言警句和悖論,其獨特性無與倫比。
譯者 田立年,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浙江大學人文高研院駐訪學者和訪問學者,柏林洪堡大學、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譯有《哲學與真理——尼采1872-1876筆記選》《悲劇的誕生》《尼采與古典傳統》《尼采與古代》等多部尼采著作和尼采研究著作。
校者 劉麗霞,哲學博士,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現任教於重慶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胡塞爾現象學、尼采哲學。

目錄
KSA版編者說明
Pütz 版編者說明
前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尼彩的朝霞(代後記)

精彩書摘
2
學者們的偏見。——學者們說,所有時代的人,都自以為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值得讚揚,什麼值得譴責。這判斷很正確。但以為我們現在比任何其他時代都知道得更清楚,這就是偏見了。
5
值得感謝!——人類迄今為止的偉大成就是:我們再也不用終日生活在對野獸、蠻人、神祇和我們自己夢像的恐懼中了。
11
民眾道德和民眾醫學。——一個群體的支配性道德不斷得到全體成員同心合力的證明:大多數人反覆提供因和果、罪和罰之間的假定聯繫的例證,證明其可靠性,強化他們的信仰:少數人對行動和結果做出新觀察,並從中得出結論和規律;極少數人提出這樣那樣的異議,因此在這裏或那裡削弱了有關信仰。——然而,就其活動的極端簡陋和非科學性來說,所有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都是一樣的:無論提供例子、進行觀察、提出異議,還是證明、確認、表達某一規律或反駁某一規律——其內容和形式都毫無價值,正如所有民眾醫學的內容和形式之毫無價值。民眾道德和民眾醫學完全是半斤八兩,人們習慣上對它另眼相看是沒有道理的:它們同屬最危險的偽科學。
17
「善的自然」和「惡的自然」。——最初,人在想象中將他們自己與自然交織起來,到處都看到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同類,看到他們那些不好的、惡劣的性情,彷彿它們就隱藏在烏雲、風暴、猛獸、樹林和草叢之中:這時他們發明了「惡的自然」。然後另一個時代到來了,在這個時代,人們在想象中將自己從自然中重新孤立出來,這就是盧梭的時代:他們現在是如此互相厭煩,以至於他們無論如何都想要一個世界的角落,人無法將其痛苦折磨帶入其中的角落:他們因此發明了「善的自然」。
19
道德和愚昧化。——習俗代表了前人的經驗,代表了他們對於有用的和有害的東西的看法——但是,對習俗的情感(道德)關心的卻不是這些經驗本身,而是習俗的古老性、神聖性和不可爭辯性。因此,這種情感妨礙新經驗的獲得和舊習俗的修改,道德成為創造更新更好習俗的障礙:它使人愚昧。
25
習俗與美。——應該承認,習俗的好處在於,一個人越是從小就發自內心地屈服於它,他的攻擊和防衛器官——無論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就越是退化:這意味著他變得越來越美!因為使一個人成為丑的和愈發丑的不是別的,正是這些器官的活動及與之相應的性情。因此我們看到,老猩猩比年輕猩猩丑,而年輕的雌猩猩最像人:也就是看上去最美。——由此可知女性美之由來!
32
障礙。——我們因為道德的原因受苦,別人卻告訴我們這種痛苦其實只是一個錯誤,這使我們憤怒。對我們來說,痛苦不僅僅是痛苦,它還帶來一種獨特的安慰,使我們在痛苦中看到一個任何其他世界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更深刻的真理世界,因此我們寧願忍受痛苦,通過痛苦走向這一「更深刻的真理世界」,從而覺得自己超出現實之上,也不願沒有痛苦但也沒有這種崇高感(Gefühl des Erhabenen)。阻礙我們對於道德的新理解的正是這種驕傲及其習慣的滿足方式。用什麼力量才能消除這種障礙呢?更多的驕傲?或一種新的驕傲?
34
道德情感和道德概念。——道德情感顯然是以如下方式世代相傳的:兒童觀察到大人意欲或迴避某些行動,並作為天生的猴子模仿這些意欲和嫌惡;當他們長大之後,他們身上就充滿了後天的和充分發展了的情感,並把說明和證明這些情感看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這種「證明」與情感的起源和強度並無任何關係,不過是人作為理性生物應該做的:作為理性生物,人必須有理由地好惡,而這些理由又必須是可接受的和可舉證的。就此而言,道德情感的歷史與道德概念的歷史是非常不同的。前者的力量主要表現在行動之前,後者的力量主要表現在行動之後,以便使行動成為可理解的。
46
對懷疑的懷疑。——「對健全的腦袋來說,懷疑是多麼好的枕頭!」——蒙田這話總是使帕斯卡惱恨,因為他比任何人都更強烈地渴望一個去憂解惑的枕頭。他到底怎麼了?——
47
阻礙我們前進的詞。——原始人每創造一個詞,都相信自己做出了一項發現。這與事實相差多遠!——他們觸及到一個問題;由於假定自己已經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為問題的真正解決設下了障礙。——現在,為了獲得任何一點新知識,我們都不得不在死去的詞的化石中跌跌撞撞地穿行,往往折斷了腿而不是踢碎了詞!
48
全部科學都是「認識你自己」。——只有當人認識所有事物之後,他才能最終認識他自己。因為事物不過是人的邊界。
62
論宗教的起源。——一個人如何能夠把他自己對事物的某種看法看作一種啟示?關於宗教的起源的問題在於:總是可以看到一個人,在他身上,啟示現象是可能的。前提條件是,這樣一個人事先已經相信啟示。然後,某一天,他突然產生出一個新的想法,他的想法,一個在想象中包括整個宇宙和所有存在的偉大想法,使他心中充滿幸福快樂,這種幸福快樂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他不敢認為他自己是這種福樂的作者,而把這種新想法的原因,以及這種新想法的原因的原因,歸於他的神:看作神對他的啟示。如此巨大的幸福的創作者怎麼可能應該是一個人!——純屬他的悲觀主義的懷疑。在宗教產生的過程中,還有其他一些槓桿在暗中起作用:例如,當我們把一種意見感覺為神之啟示時,我們就在自己心目中賦予這種意見以力量,去掉了它的假設的性質,避免了一切批評,甚至也避免了一切懷疑,使它變得神聖不可侵犯。確實,在這樣做時,我們不免使自己降低到工具(Organon)的地位,但是,我們的觀念,作為神的觀念,卻最終獲得了勝利——這種最終獲勝的感覺征服了我們自己被降低的感覺。還有另外一種感覺也在背後發揮作用:當人把他的作品抬高到自己之上,他無疑就撇開了自己的價值,然而在此卻產生了由父愛和父親的驕傲而帶來的歡呼,這補償了我們失去的一切,而且還有盈餘。
160
虛榮、貪婪和沒頭腦。——你們的慾望大於你們的理性,而你們的虛榮又大於你們的慾望——從根本上來說,對你們這樣的人,推薦一大堆基督教實踐再加上一丁點叔本華理論將是非常合適的。
162
當代的嘲弄。——當下,歐洲人的方式是,以嘲弄對待所有偉大的興趣,由於我們是如此忙於利用它們,以至於沒時間嚴肅對待它們。
165
哪些道德不使人無聊。 ——一個民族不厭其煩地宣揚和傳播的頭號道德律令,跟它的頭號缺點有關,因此它才不會讓這個民族感到無聊。希臘人,他們是多麼經常地丟掉節制、冷靜的勇敢、正義感或甚至可理解性,然而,當他們聆聽蘇格拉底的四美德時,他們是多麼津津有味——他們如此需要這些美德,然而同時又如此沒有能力獲得這些美德!
176
批評我們的前人。——為什麼現在我們難以忍受哪怕是不久前過去的真理?因為總是有這樣的新的一代已經在此覺得自己與這個過去格格不入,並在對過去的批評中享受權力感的處女作。在過去的時代,情況正好相反,新的一代總是希望把自己的權威建立在過去一代的基礎上,不僅接受他們的父輩的意見,而且還儘可能比過去更嚴格地保守這些意見,他們以這種方式去開始感覺。在過去的時代,批評前人代表輕佻放蕩,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卻把批評前人當作自己的出發點。
178
每日被用掉的。——這些年輕人既不缺少個性,也不缺少才能或勤奮,然而,他們卻從來沒有時間為他們自己選擇一條道路;相反,從童年時代起,他們就習慣於接受某個別人為他們指出的道路。到了長大成人,完全可以「放之荒野」時,人們卻不這麼做——人們利用他們,人們使他們自己偷竊自己,訓練他們每天把自己用掉,並把這看作一種責任——現在,離了這種責任他們就無法生活;他們不希望改變這種責任。只是人們不可以不給這些可憐的役畜他們的「假日」——正如人們所稱呼的那樣,一個工作過度的世紀里的這種閑暇理想:只有這時他們才可以隨心所欲地無所事事、發獃犯傻、幼稚可笑。
181
統治。——一些人統治是因為他們樂於統治;另一些人統治是因為他們不願被統治——對於他們來說,統治不過是兩害之輕者。
185
乞丐。——人們應該取締乞丐:因為向他們施捨讓人煩惱,而不向他們施捨也讓人煩惱。
198
決定民族地位的人。——擁有豐富的、偉大的內心經驗,[173]並帶著精神之眼安居於這些經驗之上並超越於它們之上——決定一個民族的地位的文化偉人就是這樣構成的。在法國和義大利,決定民族地位的是貴族,但在德國,由於迄今貴族全屬精神貧乏者之列(也許他們很快就將不再如此),所以是教士、教師以及他們的後代決定了民族的地位。
200
忍受貧困。——高貴的出身最大的好處是,它讓貧困更好忍受。
289
不宜發表反對一種德性的言論的場合。——在懦弱者中間說反對勇敢的話,是不合適宜的,而且引來了輕視;在聽到反對同情的話時,冷酷無情的人總會顯得生氣。
299
英雄氣概之假象。——奮勇沖向敵人也可能是怯懦之標誌。
305
貪婪。——當我們買東西時,東西越不值錢,我們的貪心就越明顯——為什麼?恰恰微小的價格差別才構成了貪心的小心眼嗎?
309
恐懼與愛。——恐懼比愛更多地促進了對於人的普遍洞見,因為恐懼要求猜出,他人是誰,他會做些什麼,他想要什麼:在這個問題上欺騙自己是不利和危險的。反過來,愛卻包含一種隱秘的衝動,希望將被愛的他人看得儘可能美或抬得儘可能高:在此欺騙自己是有利的和歡樂的——因此他就這樣做了。
311
所謂「靈魂」。——人覺得容易並因而樂於去做和勇於去做的內心活動的總和,人們稱為他的「靈魂」;——如果察覺到內心活動於他是費力而嚴酷的,人們就會認為他沒有靈魂。
313
不再符合期望的朋友。——人的不再能滿足其願望的朋友,人寧願將其當作敵人。
319
好客。——好客習俗的意義是:麻痹陌生人身上的敵意。一旦人們在陌生人身上不再首先感受到一個敵人,好客之風也就衰落了:好客之風流行之日,就是人們普遍相信其惡毒前提之時。
350
如何最好地許諾。——做出一個許諾時,構成許諾的不是說出的言辭,而是隱藏在言辭背後的未說出的東西。事實上,言辭甚至削弱了許諾,因其釋放和消耗了許諾的一部分力量。因此,伸出你的手,閉上你的嘴——如此你就立下了最可靠的誓約。

前言/序言
格 言
(節選自《Pütz 版編者說明》)
「格言」(aphorismus)一詞來自希臘文動詞aphorizein,意為「劃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