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是傅築夫中國經濟史研究的代表作,從西周至兩宋,論述了近三千年中國經濟發展、經濟制度演進、經濟結構變遷的歷程,以及就中國經濟史的分期、一些重大問題的性質和原因等提出了獨具特色、自成體系的見解。本卷闡述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后的經濟制度、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情況,其中,論述了漢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黃金與銅錢複本位幣制度、漢代奴隸制較前代更為發展的原因、東漢黃金消失原因和莊園制經濟的發展等論述,頗為新穎獨到。此外,關於漢末開始的經濟波動也進行了闡述。總體上說,本書論證縝密,史料紮實,見解獨到,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敢於打破教條主義的主張,提出自己的觀點,體現出很強的自主性和創新性。作者簡介
傅築夫,著名經濟史學家,1936年留學英國,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學習、研究經濟理論和經濟史。1939年回國后,先後任國立編譯館編纂,中央大學、重慶大學教授,東北大學法商學院院長。1947年秋,傅築夫到南開大學任教,任南開經濟研究所研究生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1978年6月,傅築夫被借調到北京經濟學院(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傅築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史,著有《中國經濟史論叢》(上下冊及續集)、《中國古代經濟史概論》、《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1-5卷)等。目錄
第一章 秦漢時代的經濟區及其變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