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 想了解感性的作用的人 ★ 想提高情商的人 ★ 想提高逆商的人
感性是一種超能力。大眾有一種普遍的認知錯誤:感性沒有理性好,感性的人容易情緒化,所以要盡量避免感性。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感性,你變得獨一無二。
知識付費達人張婷作品,從需求、情商、逆商、學習、表達等7個維度展現感性的強大力量。也正是感性的力量,幫助她從一位護士一步步走向知識付費領域,並成為女性成長領域的佼佼者。
內容行業大咖侯小強、張萌、剽悍一隻貓、私域肖廠長、郭俊傑等聯合推薦。
內容簡介
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認識: 感性沒有理性好,感性的人容易情緒化,所以要盡量避免感性。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感性的力量源於我們內心深處,它能夠觸動我們最柔軟的情感,引導我們走向真實、直觀的體驗。感性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生活中的美好,它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真摯的聯繫,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豐富的色彩。感性是我們獨特的天賦,它讓我們具備創造力、同理心和靈活思維,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富有價值和意義。
感性是察需求的透視鏡。感性是提高情商的催化劑。感性是修鍊逆商的航標燈。感性是高效學習的加速器。感性是精準表達的快捷鍵。感性是感知情緒的磁力場。感性是提升品牌的指南針。
張婷在這本書里,從需求、情商、逆商、學習、表達等7個維度全面展現了感性的強大力量。也正是感性的力量,幫助她從一位護士一步步走向知識付費領域,並成為女性成長領域的佼佼者。感性是一種超能力,因為感性,你變得獨一無二。
作者簡介
張婷
北京賦能智慧董事長兼CEO;
世界500強原外企客戶主管;
青創平台互聯網創業教練;
協助上千人從0到1開啟互聯網創業,幫助50多位普通人從0到1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2019年,從外企工作轉型至線上內容付費賽道,創辦兩家企業,年創收達400萬元,成為獨立自主女性的典範。榮獲「2019年北京市朝陽區創業創新大賽優秀獎」「2021年中國電商講師大賽全國總決賽*高人氣獎」。擔任2019年中國互聯網大會演講嘉賓。
目錄
第 一章 感性力量源自底層心理需求
002 從心出發
009 感性是一種新的生活態度
018 追逐熱點不等於盲目跟風
023 愛美不在表面,而在內心
029 感性帶來的上癮機制
第二章 情商高就是感知情緒的能力強
036 情商是一種情緒智力
042 情商的核心是認識自己的情緒
047 掌握情緒四象限理論
053 換位思考的本質是利他思維
059 以「和」為重,消解矛盾
065 真切體會周圍人的感受
第三章 感性因素決定逆商高度
072 天降大任,逆商強者可擔當
086 使命感帶我穿越黑暗時刻
093 不要以失敗者的視角看世界
101 好奇心是擺脫困境的利器
107 在刻意練習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112 自律應順應規律
117 掌握方法,修鍊逆商
第四章 動用感性腦,學習更高效
124 大腦分工:感性腦和理性腦
129 多感官刺激,立體性學習
136 從總量入手,建立知識宮殿
142 進行實景應用式學習
148 用初心設計成長學習方案
156 靠思考找到最優化的學習路徑
161 復盤學習內容,有效加深記憶
166 在頭腦中畫一幅學習圖
第五章 情感加語言,令表達更具感染力
174 感性表達中的性別優勢
178 性格各異,感性表達直入人心
182 理性地進行表達,同時伴隨情感輸出
187 感性時代,幽默表達很重要
192 快速與他人建立心理共振
197 溫柔地引導對方展開自我說服
第六章 構建有情緒價值的專屬個人品牌
204 品牌的價值定位:建立品牌的基點
210 價值觀是品牌的情感寄託
215 感性價值是品牌競爭力的重要構成部分
220 變品牌威望為品牌吸引力
226 講好帶溫度的品牌故事
232 滿足用戶的超預期需求
第七章 銷售變現中的感性色彩
238 消費者心理對銷售的影響
242 產生精神共鳴是售賣產品的基礎
246 變現模式要符合人性
250 追求共同利益,實現未來價值最大化
254 先提供價值,再建立合作關係
後記 找到人生的支點,你可以改變自己
精彩書摘
換位思考的本質是利他思維
關於同理心和換位思考,有太多的人進行過太多的討論。想擁有這兩種思維,需要站在對方的視角,理解對方,高效地接收對方的話,並抓取重點,保證後續溝通順暢地展開。
對換位思考,我有幾種不同的解讀角度供大家參考。
拿你所有的,換你想要的
很多時候,換位思考可以解決問題,不能換位思考則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事情事情,有事有情。事的層面,是要有共同的意見,需要大家先解決一個問題;情的層面,包含了自己的需求和別人的需求。雙方一起做一件事情,能夠產生交集的部分,就是共同的目標;沒有交集的部分,是需求有所不同的表現。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人與人的交集,其實也是彼此的利益結合之處。在某個時刻、某種場合,人們會形成某種共同利益。為了達成共識,磨刀不誤砍柴工,人們會先去滿足別人的需求,經過換位思考,問題也更容易得到解決。
也就是說,想要得到,要先付出。拿你所有的,換你想要的,這樣你便可以在滿足別人的基礎上解決事情。
用好情緒 ABC 理論
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時候,人們在遇到一件麻煩事時,往往容易憑直覺對人發火,出現對人不對事的情況。在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是事情對人造成了傷害,而是人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傷害了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情緒 ABC 理論。
這一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創建的,A(Activating event)是指激發事件,B(Belief) 是指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及產生的信念,C(Con- sequence)是指行為後果。
這個理論認為,A只是引發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B。
舉個例子,員工工作不認真,這是A ;主管非常生氣,這是C。很多主管覺得,是因為A,所以才有C。實際上呢,A和C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其中還有一個B在發揮作用,這個B 就是主管的信念。
這個信念是什麼呢? 是主管認為員工不服管教、消極怠工,無法體諒主管的苦心,搞不清楚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有了這樣的信念,主管覺得員工與自己的期待不符,才會有生氣的感受。
在與員工溝通時,主管要明白,一個人對一件事情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錯誤信念才是導致情緒爆發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在面對情緒問題時,主管應先冷靜下來,客觀地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減少錯誤信念帶來的影響。如果主管的信念B能夠有所改變,他會這樣想:自己給員工安排的工作太多、太難了,超出了員工可承受的能力範圍,所以員工才無心工作。此時,他就不會因為員工的表現而生氣了。
換位思考是人性驅動的。想讓對方更認同你,你就要先理解對方,這是符合人性和需求的做法。試著理解別人在做的事情,讓自己的靈魂住進別人的皮囊,然後觀察、體會別人的經歷。感性的人往往很擅長抓住別人內心的真實需求。
不誇張地說,換位思考是與人打交道時最重要的法則之一。因為視角決定立場,你以什麼視角去看待事情,往往決定了你最終會以什麼立場去解決這件事。你需要的視角,更多的是對方的視角,而不僅僅是你自己的。為對方考慮的越多,你能得到的回報也將越多。
那麼,怎麼才能更好地看待和解決問題呢 ?
看到並接受不同
每個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經歷是有差異的。比如,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職業不同,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不同,等等。在個人意識中,你首先要了解和接納人與人的不同。看到和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才能避免陷入以己度人的陷阱。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做事的過程中,換位思考是開展良好溝通和合作的基礎。
用善意揣測對方
很多人口中的感同身受,其實不過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感覺。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往往沒有絕對的或者完全的感同身受。在換位思考時,我們要做的是理解人性,通過想象,通過感性的力量,儘可能地體會他人的感受,更好地滿足他人的需求,給予他們應有的幫助。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很需要關注的小細節。那就是一定要用最大的善意揣測別人,儘可能地抱著利他思維看待和解決問題。
找到關鍵原因
一個問題有各種各樣的發生原因。換位思考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個關鍵原因。
很多時候,在遇到複雜的問題時,人們更喜歡過度腦補畫面,把責任歸咎於某個人,甚至是推脫給某個人。但是在過度關注所謂的責任人時,反倒容易忽略關鍵原因。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在遇到問題或者不同意見時,很多人的第一選擇是說服別人,讓別人聽從自己的建議。實際上,在這種局面下,我們不妨慢一點,給別人時間,讓他自己想明白。
我們要掌握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把自己看作整個事件的關鍵要素,反思自己的問題。
讓別人自己做決定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作自我決定論。簡單來說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可以對自己的行動做出自由選擇,主要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這也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需求,人人都需要受到尊重。在處理問題時,很多高手都會用到這個心理理論,他們一向說話說三分,留七分給對方去悟。他們知道,如果把話說滿,說夠十分,會讓對方覺得他們是在替對方做決定,反而會讓對方產生埋怨。所以,盡量不要替別人做決定。能理解對方的經歷、想法、處境,站在別人的視角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也是一種情商高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