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叢書《空間物理學進展》的第八卷,其主要內容為日地空間物理,火星和木星、土星空間物理,包括:太陽風流的本質、日冕物質拋射傳播和太陽高能粒子事件研究(第1~3章),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以及與電離層的相互作用研究(第4~6章),地球極光的觀測特徵以及電離層中的電流系對行星際磁場的響應研究(第7章和第8章),地球熱層大氣對太陽輻射的響應以及地球大氣的瞬態發光與母體閃電的相關性研究(第9、10章),火星殼磁場與高層大氣逃逸的關係以及木星與土星磁層的研究(第11、12章)。 本書可供有關高等院校的教師、研究生以及空間物理和空間探測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者學習或參考。作者簡介
王赤,男,漢族,1967年2月生,籍貫湖南省邵陽市。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負責人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建設項目子午工程二期總指揮,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中方首席科學家,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工程副總指揮,嫦娥四號工程副總師,嫦娥五號和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有效載荷負責人。 長期從事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研究,建立了高精度全球三維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系統磁流體力學模式,定量描述了太陽風能量進入地球空間的途徑和效率,揭示了地球空間環境對太陽風擾動響應機制,開拓了磁層探測新途徑,發展了太陽風與星際中性成分作用的理論方法,構建了新的太陽風多元模式,獲取了外日球空間太陽風新特徵。牽頭組織推進了子午工程二期和中歐聯合空間科學任務SMILE衛星計劃等天地基探測項目,為我國空間天氣研究與探測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Nature,Science,GRL,JGR,《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歐洲航天局(ESA)對Cluster衛星貢獻獎、國際日球物理年突出貢獻獎等。目錄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