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被肯尼思·克拉克描述為「我所讀過的才華橫溢的藝術批評著作之一」的《藝術與錯覺》,是一部有關制像的經典研究。它試圖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何以會有被稱作風格的東西?這個問題也許簡單,卻很難回答。貢布里希教授對圖畫再現的心理學及歷史的探索,充滿睿智而包羅萬象,從而引領他進入許多重要領域。在說明肖像製作遠比它看起來要困難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貢布里希對許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證、質疑與再評價,那些新老觀點包括模仿自然、傳統的功能、抽象問題、透視的有效性,以及對表現的解釋。 本書雖然出版於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與重要性。貢布里希為理解藝術和處理複雜的觀點與理論問題提供了縝密的科學發現。他對人類大腦無窮無盡的能力,對人類觀看世界與製作和觀看藝術時的微妙關係始終抱有探究之心。當驗證各種假說時,他以他深厚的學識和與生俱來的清晰的表達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學精神的論辯。再現是藝術史基本的問題,而《藝術與錯覺》是任何對理解藝術有興趣的人的書。《藝術與錯覺》第六版包括新增加的序言,作者在其中討論了圖像與符號的關鍵差別。作者簡介
E H 貢布里希教授,功勛團成員(O M),高級英帝國勛爵士(C B E)。1909年生於維也納,1936年進入倫敦的瓦爾堡研究院任教職。從1959年起,擔任倫敦大學古典傳統歷史教授及院長,直至1976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藝術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第6版,2002年),《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1979年)。還出版有論文集,「文藝復興藝術研究」四卷,第一卷《規範與形式》(1966年)、第二卷《象徵的圖像——貢布里希圖像學文集》(1972年)、第三卷《阿佩萊斯的遺產》(1976年)、第四卷《老大師新解》(1986年),《木馬沉思錄——藝術理論文集》(1963年),《圖像與眼睛——圖畫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1982年),《敬獻集——對我們文化傳統的讀解》(1984年),《我們時代的話題——20世紀的藝術與學術問題》(1991年),以及《藝術史反思錄》(1987年),《偏愛原始性——西方藝術和文學中的趣味史》(2002年)。目錄
中文版序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