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如果分析《日瓦戈醫生》這部作品,那麼應該指出,作者在其中安置了多重主題:生與死,在一切被更新重置的社會中重拾自我,對理想的忠誠,生活道路的抉擇,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命運、榮譽和責任,愛與仁慈,面對命運打擊時的堅持然而,這部長篇的中心主題可以說是個人與時代的相互關係。內容簡介
年僅十歲的尤利·日瓦戈的母親去世了,因大肆揮霍而導致傾家蕩產的父親一去影無蹤。未來的岳父,善良的教授亞歷山大·格羅麥科教授收養了已經成為孤兒的日瓦戈。米沙·戈爾頓和托尼婭·格羅麥科成了他的玩伴和最忠誠的朋友。少年日瓦戈愛讀詩歌,也開始寫詩,然而中學畢業后他卻考入大學的醫學專業。這時一個叫阿瑪麗亞·卡爾洛夫娜·基莎爾的寡婦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羅季昂和拉莉薩——來到莫斯科,靠著與富豪律師科馬羅夫斯基的情人關係,寡婦很快就在城裡安頓下來,還開了一家縫紉店。然而這位律師不久就玷污了年輕的拉莉薩,使其墮落,姑娘為自己在道德上的墮落而感到十分痛苦。不久拉莉薩認識了一名工人的兒子巴維爾·安季波夫,對於少女來講,與普通而善良的少年的友誼成為她生活中的欣喜。小說主人公們的命運漸漸變成了一個緊緊纏繞的線團。日瓦戈娶了托尼婭,但是他的心裏仍然裝著美人拉莉薩。巴沙(巴維爾)·安季波夫從學校畢業后和拉莉薩結了婚,婚後他們離開莫斯科去烏拉爾山區做老師。但是這些主人公的生活中毫不客氣地闖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後的革命。在全國一片混亂的背景上,他們遭受了個人生活的悲劇。日瓦戈在經歷了戰爭、被俘、忍飢挨餓、與家人分離等等之後回到莫斯科,他在街上遠遠看見一個似是而非的拉莉薩的形象,過於激動的情緒所引來的心肌梗塞給予他沉重一擊,他倒在了莫斯科的街道上,此時他只有三十七歲,身後留給世人絕妙的詩篇和精彩的思想筆記。作者簡介
帕斯捷爾納克,詩人、作家、翻譯家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早期創作用力在詩歌,作品深沉含蓄,隱喻新鮮,馬雅科夫斯基稱其為「詩人中的詩人」。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他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所譯莎士比亞、歌德、席勒等大家名著,享有盛譽;1956年完成他最重要的長篇巨制《日瓦戈醫生》,以極高的文學成就和知識分子的良心,贏得世界尊敬。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但迫於國內壓力,放棄領獎。代表作還有詩集《生活啊,我的姐妹》、自傳體隨筆《安全保護證》等。目錄
主要人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