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牛曉林當年參加唐山大地震救援時寫下的。因為實時記錄了那段艱難悲愴的歲月,生動定格了當時抗震軍民在黨中央的深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的諸多壯舉,所以再一次引發了對抗震精神、災難救援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三天,就職于空軍文化部的牛曉林接上級命令,隨一輛運送通訊器材的吉普車來到唐山。牛曉林說,臨行前領導只交代要服從地方安排,他背上軍用挎包,拿了一個筆記本、一隻鋼筆就匆忙上路,不明情況,也沒有目標。 牛曉林進入唐山的第一站是當時的唐山軍用機場,那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生命通道,從各地緊急調用的救災物資和大批用卡車、手扶拖拉機、馬車等拉來的傷員集中在此地,搬運傷員和裝卸物資任務繁重,牛曉林和戰友們當即參与其中。 三四天後,大部隊的到來有效緩解了救援人手緊張的狀況,於是牛曉林繼續往市區進發。進入重災區后,觸目驚心的景象,令牛曉林至今難忘。和慘烈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唐山人民的堅強和救援官兵的英勇。牛曉林覺得這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下的每一幀歷史畫面都彌足珍貴,非常值得記錄下來。之後近半個月的時間里,牛曉林帶著筆記本和鋼筆,「看到什麼就畫什麼,什麼感觸深就畫什麼。簡單的如軍人、醫生、工人、災民的肖像,寥寥數筆,一兩分鐘;複雜些的如救援、搶修、運輸等場景,最多耗時十幾分鐘。」他邊走、邊畫、邊記,一個本子用完了,又跟戰友要了一個,最終完成了147幅素描、25篇文字,共計172篇的唐山抗震速寫日記。日記全面記錄了地震災情、搶險救災、搶運傷員、醫療救護、空投物資、搭建簡易房、災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作者簡介
牛曉林,旅美畫家,美術教育家。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就讀;1983年入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讀研究生,師從武德祖、諶北新教授,獲碩士學位。畢業后工作於八一電影製片廠,參与《巍巍崑崙》等影片的創作。1990年移居美國,先後在馬賽諸塞州州立美術學院等學校講學,舉辦畫展,其作品被私人收藏和哈佛大學等公共機構收藏。後來工作重點轉入業餘美術教育領域,隨著教學思考的深入和教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形成了系統且卓有成效的業餘美術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他的教學系統已在美國波士頓地區業餘美術教育領域中產生了持久且富有號召力的影響,同時也引起國內美術愛好者和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目錄
《唐山抗震戰地日記(1976)(精)》無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