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老五屆」(指1966年「文革」爆發時的在校大學生)這一特殊知識分子群體的代表性回憶錄。這一群體經歷特殊,命運大起大落,鮮為人知。有人將這一群體的命運概括為:「文革」前的驕子,「文革」中被作為「棍子」,被「發配」后的「棄子」,改革開放后的才子,退休后的赤子。本書作者夫婦所回憶的大半生經歷為這一群體真實而鮮活的個案代表。 作為教育工作者,同時作為廣西師範大學曾經的校領導和學科建設帶頭人,兩位作者在書中回憶了在內蒙古包鋼和廣西師範大學的工作經歷,忠實記錄了廣西師範大學及師大文學院八九十年代的建設和發展歷程,既是珍貴的校史,也是兩位知識分子夫婦在事業上互相扶持,紮根西部,為發展西部教育做出貢獻的真實寫照。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對「四〇后」的散文彙集。作者回顧了從學生時代至年逾古稀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記述了一些難忘的往事,追憶了在人生旅途中給予深刻影響的前輩及友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人生軌跡折射出時代風雲和社會變遷,在「四〇后」特別是「老五屆」這一群體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簡介
張明非,女,1943年12月生,籍貫湖南澧縣,生於重慶、長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1979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曾任包鋼一中、包鋼師專教師。1982年到廣西師範大學任教至今。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文史館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原副會長。撰有《唐音論藪》《唐詩:在變革中走向輝煌》《唐賢三昧集譯註》《古典文學論叢》等專著6種。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廣西優秀專家、廣西高等院校教學名師等稱號。目錄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