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的祝融 2022中國科幻小說年選 謝有順編選 978753609852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花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81
商品編號: 978753609852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火星上的祝融 2022中國科幻小說年選
ISBN:9787536098527
出版社:花城
著編譯者:謝有順編選
叢書名:花城年選系列
頁數:29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3090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2022中國科幻小說年選》乃花城年選系列之一種。主編經過近一年來的追蹤、翻閱、遴選和甄別,從數以萬計作品中挑選出的多部作品,題材多樣,風格各異,不僅多角度深層次反映出當今駁雜的社會景觀和時代風貌、揭示出人類微妙複雜的豐富情感,而且整體呈現出2022年度文學創作在這些文學樣式多姿多彩、百花爭妍的喜人景色。

內容簡介
花城年選首次編選《2022中國科幻小說年選》,花城年選系列之一種。精選2022年度公開發表的優秀科幻小說(中篇)結集出版,展示並總結年度科幻小說的創作成果。由謝有順擔任主編,共收錄了12位作家的「腦洞大開」之作品,用幻想構築未來,那些壯麗的「海市蜃樓」,那些美好的「天空之城」,映射的卻是我們對宇宙、生命、自然、時間、科學、人性等命題的深刻思辨。縱觀此選本選入的12篇佳作,大體體現了科幻小說的兩大範疇:一是構築于未來科技之上的人類社會生活與未知世界關聯的故事命運,這一類似乎還是以展現我們人類社會傳統的文學價值及倫理情感為主,像陳崇正的《眾神》、郝景芳的《孤獨終老的房間》、梁寶星的《繆斯》、初日春的《虛擬世界》等等;另一類則是深入幻想未來(也包括過去)科技與人類世界及未知外界的所誕生的想象產物、思索成果,這類作品是真正體現我們人類基於科學的想象力,比如此選本中的王侃瑜的《火星上的祝融》、張瀟的《和故事有關的故事》、蔣一談的《2049》,等等。

作者簡介
謝有順:文學博士,一級作家。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專著十幾部。曾獲馮牧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獎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目錄
謝有順 是不確定的想象在重塑這個世界(代序)
蔣一談2049
梁寶星繆斯
楊健白頭雀
陳楸帆無接觸之戀
杜梨西班牙獵神
郝景芳孤獨終老的房間
王侃瑜火星上的祝融
陳崇正眾神
初曰春虛擬世界
張瀟和故事有關的故事
葉端它之國度
趙挺赤地旅行

精彩書摘
是不確定的想象在重塑這個世界(代序)
謝有順
作家是書寫時間的人,也是改變和創造時間的人。本雅明認為,時間是一個結構性的概念,它不完全是線性的,而可能是空間的並置關係。當作家意識到時間的某種空間性,並試圖書寫時間中那些被遮蔽的、不為我們所知的部分的時候,他其實是改變了時間——他把現在這種時間和另外一種時間形態,和我們經常說的永恆事物聯繫在了一起,和真正的歷史聯繫在了一起。
比如改革開放這四十多年的經驗,固然是許多人經歷過的日子和現實,但它最終的面貌如何,後來者會如何認識和理解這個時代,其實也有賴於作家的藝術創造。書寫這四十多年,其實也是在想象的層面上重新創造了這四十多年。過去了的現實無法復現,唯有藝術的現實可以長存。明清時代的日常生活已無法重現,但藉由《金瓶梅》《紅樓夢》的藝術創造,我們可以看見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細節;辛亥革命前後的人與事已經過去,但要了解那個時期某個階層的人的精神面貌,只能通過魯迅等人的小說,才會知道像祥林嫂、閏土、阿Q這些人是如何生活、又如何思想的。這就是寫作的意義,一種看起來虛構、想象的創造,但可以記錄和還原一段真實的生活,重塑一群真實的人。
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想象力來完成的。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三體》作者劉慈欣獲得了美國科幻小說獎——「克拉克獎」,他獲的是這個獎項的其中一項,叫「想象力服務社會」。這個獎在科幻小說界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克拉克,他最有名的作品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2001:太空漫遊》。這部作品對劉慈欣影響很大。劉慈欣在獲獎演說中說:「這個獎項是對想象力的獎勵,而想象力是人類所擁有的一種似乎只應屬於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義也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有歷史學家說過,人類之所以能夠超越地球上的其它物種建立文明,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大腦中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在未來,當人工智能擁有超過人類的智力時,想象力也許是我們對於它們所擁有的唯一優勢。」
克拉克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是人類塑造未來最有力的工具。想象力也是寫作的核心能力,它既表達現實,也使現實變異,進而創造新的現實。
有一個問題值得追問,為什麼通過想象所創造的虛擬世界,通過審美所感受到的看上去不切實際的一些事物,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甚至會影響人類對未來的想象和預測?讀過科幻小說的人都知道,世界許多方面都像克拉克所預言的那樣一一應驗了,通信衛星、軌道飛行等,這些在克拉克最早的科幻小說里都有預言。但劉慈欣說,當科幻小說變成現實的時候,我們好像並不感到驚奇,因為今天的我們越來越進入一個喪失想象的世界,一味地沉迷於現實的瑣細和幻象當中。我們對外太空、對一個浩瀚的宇宙,再也沒有以前那麼濃烈的探索熱情了。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出人類可能面臨一個想象力受到挑戰、想象力衰微的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文學寫作存在的意義,不過是在強調,生活不是這樣的,世界還有原初的樣子,我們的存在還有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它要通過不斷地反抗已經確定的、固化的,甚至程序化的東西,伸張一種不確定的審美——看起來模糊、曖昧,但同時又非常真實的精神和美學意義上的景象。
前段時間讀到十八世紀著名學者章學誠的一個觀點,說自戰國以後,禮樂之教的力量在衰落,「六經」中最有活力、對人影響最大的反而是詩和詩教。這個判斷表明,像禮教、樂教所代表的是一種確定性的知識,和詩、詩教所代表的不確定的、審美的、模糊的知識,二者之間是有衝突的。也許有人會說,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但換個角度看,一個是確定的,另一個是不確定的。詩的審美,包括個人的感受這樣一些東西,無形之中參与、影響和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我們如何生活,靈魂長成什麼模樣,都受了詩的影響。可見,面對一個日益固化的時代,如何藉由看起來不確定的、個體的、審美的、想象的事物來解構、重塑這個世界,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這種精神領域里的矛盾和鬥爭,一直是文學潛在的主題。
人類進入了一個越來越迷信確切知識、迷信技術和智能的時代,有些人甚至以為智能機器人可以寫詩、寫書法,做藝術的事情。技術或許可以決斷很多東西,但唯獨對審美和想象力還無法替代。那些確定的知識,那些秩序化、工具化、技術化的東西,總是想告訴我們,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未來也一定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的。文學和想象許多時候就在不斷地反抗這種不容置疑,在不斷地強調這個世界也許並非如此,世界可能還有另外一種樣子;至少,文學應讓人覺得,那些多餘、不羈的想象,仍然有確切的知識所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
當代中國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變化,一切事物都在變。迷信確切知識的人,有時比沉迷於審美和不確定的人更可疑。夏志清在評述張愛玲的時候講,張愛玲的寫作世界跟《紅樓夢》的寫作世界的區別之一,就在於《紅樓夢》寫的是一個基本價值不變的社會,而張愛玲是寫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變化成了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盧卡契在研究希臘史詩的時候也講,希臘的史詩為什麼偉大,就在於那個時代的人是可以把握世界的。通過看星空,你就能知道世界的方向在哪裡。今天的變化所帶來的越來越多豐富、複雜且不可把握的經驗,我們該如何命名它?該如何描述它?是否有能力命名和描述?這件事情意義非凡。所以,想象力並不是多餘的,審美和不確定的事物並不是可有可無的,恰恰是一種想象性的、描述性的,包括虛構的經驗,反而有力地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講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經常會想起發射重型火箭的埃隆•馬斯克。我詳細讀過馬斯克的幾個採訪和自述,他講到自己小時候是一個自閉的小孩,之所以會萌生探索宇宙,並通過這種探索來確認人生意義的衝動,也是來自於他小時候讀的《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科幻小說。很難想象,今天一個發射重型火箭、在科技領域有重大突破的人,他創造的衝動和緣起會是一部科幻小說。馬斯克有一次對記者說:「我一直有種存在的危機感,很想找出生命的意義何在、萬物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我們有辦法讓全世界的知識愈來愈進步,讓人類意識的規模與範疇日益擴展,那麼,我們將更有能力問出對的問題,讓智慧、精神得到更多的啟迪。所以,我決定攻讀物理和商業。因為要達成這樣遠大的目標,就必須了解宇宙如何運行、經濟如何運作,而且還要找到最厲害的」這話曾讓我感動。還有大家熟悉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能拍出著名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也是來自於他對太空特別的想象。
想象力幾乎是一切創造力的源泉。但二十世紀以後,好像文學寫作所面對的,只有一種現實,那就是看得見、想得到的日常現實,好像人就只能活在這種現實之中,也為這種現實所奴役。其實要求文學只寫現實,只寫現實中的常理、常情,這不過是近一百年來的一種文學觀念,在更漫長的文學史中,作家對人的書寫、敞開、想象,遠比現在要豐富、複雜得多。文學作為想象力的產物,理應還原人的生命世界里這些豐富的情狀。不僅人性是現實的,許多時候,神性也是現實的。尤其是在中國的鄉村,誰會覺得祭祀、敬天、奉神、畏鬼、與祖先的魂靈說話是非現實的?它是另一種現實,一種得以在想象世界里實現的精神現實。
但我也並不想只強調虛構和想象的意義。就文學寫作而言,許多時候,我們還要警覺一種沒有邊際、沒有約束、毫無實證基礎的想象。要重視實證對於想象本身的一種糾偏作用。我讀很多作家的作品會覺得不滿意,並不是因他沒有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沒有實現這一想象所需要的實證支撐。這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面。過度飄渺的、不著邊際的想象,有時候需要通過實證對它進行限制。
尤其是小說寫作,它固然是想象和虛構的藝術,離開虛構和想象,寫作就無從談起。作家最重要的稟賦是經驗、觀察、想象和思考,但二十世紀以來,虛構和想象在小說寫作中取得了統治地位,觀察和思考卻相對地被忽視。於是,小說家胡思亂想、閉門造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忘了寫作也是一門學問——生命的學問。這門學問,同樣需要調查、研究、考證,尤其是對生命的辨析、人心的考證,沒有做學問般的鑽探精神,就無法獲得寫作應有的實感。
虛構和實證並重,才是真正的寫作之道。作家必須對他所描繪的生活有專門的研究,通過研究、調查和論證,建立起關於這些生活的基本常識。有了這些常識,他所寫的生活,才會具備可信的物質證據。物質既是寫實的框架,也是一種情理的實證,忽略物質的考證和書寫,文學寫作的及物性和真實感就無從建立。在寫作中無法建構起堅不可摧的物質外殼,那作家所寫的靈魂,無論再高大,讀者也不會相信的。蔑視世俗和物質、沒有專業精神的人,寫不好小說。很多作家蔑視物質層面的實證工作,也無心於世俗中的器物和心事,寫作只是往一個理念上奔,結果,小說就會充滿邏輯、情理和常識方面的破綻,無法說服讀者相信他所寫的,更談不上能感動人了。這種失敗,往往不是因為作家沒有偉大的寫作理想和文學抱負,而是他在執行自己的寫作契約、建築自己的小說地基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遵循寫作的紀律,沒能為自己所要表達的精神問題找到合適、嚴密的容器——結果,他的很多想法,都被一種空洞而缺乏實證精神的寫作給損毀了。
好的藝術作品,既充滿想象力,也具專業精神。看過《星際穿越》的人都知道,裡面包含著豐富的關於時空的科學知識,《三體》這樣的小說,裏面也有豐富的物理學知識。沒有對時空、對物理學的專業知識,像諾蘭、劉慈欣他們,就創作不出他們的小說和電影。必須通過實證的方式,讓想象變得更加精確、更加真實。不能一講到創作,只強調那些沒有實據的空想,尤其是現在的電視劇,包括很多網路小說,實證精神極為匱乏,才會有那麼多胡編亂造的情節設計。而我認為,以實證為基礎的想象,才有敘事說服力,也才能打動人心。諾蘭在拍完《星際穿越》之後,又拍了《敦刻爾克》,這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兩部電影。一個是超級的想象圖景,一個則是用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的精準視點來還原一段史實。一個導演,一個作家,如果兼具這兩種能力的時候,他就可能創造出重要的作品。
這讓我想起胡蘭成在《中國文學史話》里說到,有一次他在日本訪問一個陶藝家,發現這個陶藝家燒了很多碗、碟、杯子等日用品,胡蘭成很驚訝,覺得一個大藝術家怎麼會去燒這麼多日用的東西。這個日本陶藝家對他說:「只做觀賞用的陶器,會漸漸的窄小,貧薄,至於怪癖,我自己感覺到要多做日常使用的陶器。」 通過燒這些平常吃飯的碗、喝茶的杯、裝菜的碟,來平衡自己的藝術感受,以免使自己的感覺走向窄小、貧薄、怪癖,這真是一種很好的藝術觀。藝術家不能一直在一種看起來純藝術的想象里滑行,他需要現實、日用來平衡和發展他的藝術感覺。太日常了,可能會導致作品缺乏想象力,一直匍匐在地上,飛騰不起來;但太飄浮了,無實證、細節的支撐,也會使作品變得虛幻、空洞。物質和精神如何平衡,虛構與現實如何交融,這是藝術的終極問題。
好的寫作,從來都是實證精神與想象力的完美結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