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譚國倫在他的《少女河心》里,以人情、自然和風俗為背景,以時代大潮中的軍營綠色為底色,以其紮實的文學功力,圍繞著神與仙這一隱形脈絡,成功塑造了朱文成和孫水濤兩位戰友與老鄉共同在軍營成長生活的生動的軍人形象;刻畫了喬愛華為代表的勤勞賢惠、忠貞善良、堅強樂觀、激情剛烈的軍嫂形象。展示了改革開放早中期,部隊和地方,城市與農村的巨大變革和文化差異,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醜惡。對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最易喚醒時代認同感。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反映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時期,軍人成長及婚姻生活的長篇小說,這也是一部軍人的激情壯歌,這也是一部軍嫂的深情悲歌。 在錦朝市西側有一條河流,叫少女河,相傳是一位少女為了反抗家裡人強加的婚姻,不能嫁給心愛之人而跳河,以死明志。從此這條河就有了「心」,「這條河有心」,被女主人公喬愛華一語道出,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以自己的婚姻愛情,來證明了少女河「心」的存在。 朱文成和孫水濤均為武警某部政治處幹事,一個是新聞幹事,一個是保衛幹事。因為工作性質不同,經常出差和外出,被人們稱為「大神」和「大仙」。 二人又是同學加老鄉的戰友關係,同時從天林山深處入伍,開始了「神」和「仙」的修鍊。二人家庭環境的不同,在奮鬥過程中,「神」和「仙」就選取了不同的婚姻伴侶成就家庭。「大神」迎娶農村女人做妻子,「大仙」迎娶城市女人做妻子。朱文成認為,幸福的婚姻是要靠努力奮鬥得來,要建立在穩定的基礎上;孫水濤認為,幸福的婚姻可以一步到位,捷徑也是人走的。 「大神」朱文成在考入部隊警官學校第一年冬天,娶了農村婦女喬愛華作為軍人妻子,開始兩地書一世情,喬愛華用贏弱的身體支撐起農村的家,給了朱文成堅實的大後方,她也珍惜著軍嫂這份榮光。但是一雙眼睛始終在盯著豐滿的她 喬愛華到了部隊,第二天朱文成就要上抗洪前線,她在等朱文成歸來的時候得到公公病重住院的電報,她含淚離開了軍營。朱文成為此給她封了一個「天下第一軍嫂」的美名,她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 「我是保衛股孫幹事!」孫水濤積蓄二十八年的火力,終於贏來戰鬥的時刻,等到了衝鋒的號令,他不待敵人狀態如何,便開始了最猛烈的攻勢。 朱文成羡慕孫水濤沒有相思之苦,能夠下班就回家,享受親親熱熱的二人世界;孫水濤則羡慕朱文成有安定團結的大後方,自己可以自由快樂地飛翔,而他卻要忍受城裡人的輕視,在人家屋檐下低頭忍氣吞聲。 朱文成在婚姻期間接到了好幾隻繡球,有政府幹部周向莉,有報社副刊編輯劉巧英,姑娘美麗,條件優越,對朱文成倒追得大胆而熱烈,讓朱文成眼花繚亂;孫水濤在婚姻期間,認識了女大學生佟彩虹,佟彩虹給了他響亮而濕熱的吻,他要堅決和程青燕離婚,和美女大學生一起奮鬥,重新去用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飄萍一支筆,賽過十萬軍。」地方企業高官程偉殺死這個部隊軍官的心都有,但是那樣的話他的女兒不可告人的疾病就會昭示天下,讓女兒程青燕以後如何生活? 機關戰士小鍾的死亡,牽扯出部隊幹部和地方官員之間的某種聯繫,印證了部隊已經嚴重受到地方享樂思想的衝擊,也為朱文成和孫水濤敲響了警鐘。 兩人在單位都是積極上進的部隊幹部。副營,是很多部隊幹部奮鬥的一道關鍵坎兒,過去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過不去,那就轉業或者原地踏步。很好的二人又成為彼此較量的競爭對手,這二人再也不顧同學和老鄉情誼,開始無情的競爭,誓死把對方干敗。 臨死還想著部隊工作的教導員,奮力追擊越獄逃犯的老參謀,都是生動的教材,給予他們進步成長的人生很好的洗禮和教育。 他們的胸懷和責任,造就了他們是優秀軍人,但他們的家庭卻經受著一系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考驗。高石頭被老婆起外號「農村小土豆」,還給他戴了一連串的綠帽子,當這個女人被別人拋棄以後,跪在高石頭面前痛哭,高石頭又將如何對待給了自己無限痛苦的女人? 優秀的城市女孩景珊娜,有著自己的愛情追求,但是她所愛的人身邊有個農村婦女,醋意漸濃。但是她的婚姻卻被父親用作換取升職的籌碼,強烈逼迫她嫁給市長的司機。 農村戶籍工作人員金桂鈴,大胆地看著這個喝醉了的軍人,她牽引著他的手,在長城上演繹了精美絕倫的「無衣」舞蹈。她要求哥哥帶她到遙遠的天林山深處去看望未來的婆婆一家人,半路上卻遇見了劫道的。 喬愛華面對流氓一步一步的侵犯,她一步一步地退讓和忍受,最終無路可退的時候,她用刀子狠狠地刺進王三麻子的身體,最終從一名軍嫂變成一名殺人犯,她又將如何面對朱文成? 孫水濤正在心裏想著如何和愛人辦個圓滿的婚禮,沒有想到他接來的兵跑了一個,別人讓把他接來的老婆當成兵補充上;朱文成在寫作中犯了新聞人常犯的錯誤,用詞過猛,結果檢查寫不停。 人無完人,努力工作肯定都有出錯的時候,結果是二人一個調走,一個轉業。調走和轉業后的二人在新的崗位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業績。 「神」和「仙」二人婚姻最終結果好像是實現了圓滿的換位。朱文成成為城裡人的女婿,孫水濤成了農村人的姑爺。 多年以後,朱武匠和程明妍在上海某單位相遇了。 愛與恨的拼殺、色和情的誘惑、利同義的紛爭、名及節的堅守,在軍人和他們的家庭以及社會中實現了大碰撞作者簡介
譚國倫,原名李國倫,筆名藍玉。原籍四川鹽亭縣,后遷居河北文安縣,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北作家協會會員。軍旅12年生涯後轉業至河北廊坊日報社至今,現為廊坊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廊坊文學》特約編輯。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扶貧》《解放軍報》《中國青年》《中國婦女報》《人民公安報》《法制日報》《人民武警報》《橄欖綠》《延河》《遼寧日報》《河北日報》《廣東文學》《中國西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參花》等各級媒體發表過各類文字200餘萬字,先後獲得市級以上獎勵50餘件。第一屆、第二屆武警文藝獎獲得者,第五屆中外散文詩歌邀請賽一等獎,著有散文集《綠色的牽挂》。目錄
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