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玄奘是世界文化交流的象徵,重讀《玄奘西遊記(精)》,也是講好中國故事。 2 朱偰先生筆下的玄奘,追求真理、獻身學術、百折不撓、愛國主義,是知識分子的積極正面形象,對於今天的人們也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3 插頁玄奘西行路線圖、五十余幅插圖,便於讀者閱讀和了解相關歷史。 4 作者朱偰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經濟學家,曾經為保護南京明城牆做出重要貢獻。他的學識和人格深受敬重。如學者沈棲所說:「南京明城牆能有今天這般雄姿、這般榮耀,我認為,決不能忘卻一位先賢:朱偰。」內容簡介
本書以通俗的章回體,描寫了玄奘法師的西行事迹。貞觀三年,玄奘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渡過流沙,越過蔥嶺,跋涉千山萬水,去到印度。經過十七個寒暑,走遍五印度各國,研習、交流、訪古,最後婉拒印度人民的熱情慰留,于貞觀十九年帶著大批佛經回到中國。又經過大約二十個寒暑,他翻譯了大量佛經;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傳入印度;將訪印路途見聞撰成《大唐西域記》,成為世界旅行史上最有價值的著作之一。作者簡介
朱偰(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鹽人,著名歷史學家朱希祖長子。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5年入本科政治學系,1929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研讀財政經濟,1932年獲經濟學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后,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講授財政學、世界經濟、經濟名著選讀等課。1933年任中央大學經濟系主任。1939年10月入國民政府財政部,先後任專賣司司長、關務署副署長等職。1949年後,歷任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省圖書館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7年因批評拆毀南京城牆一事,被定為「右派」。「文革」中,慘遭迫害,於1968年7月15日憤然辭世。朱偰先生一生著述豐贍,在財政、金融、史學、考古、文學諸領域,成就斐然。目錄
第一回 兩古國交流文化 三法師跋涉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