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深耕現當代文學史學者張泉傾情作序強力推薦! 雷妍曾在現當代文壇與張愛玲、梅娘齊名,只因英年早殞而久被遺忘。 書內作品繼民國發表后再無亮相,雷妍後人親自輯佚結集,始得二次曝光。 本書中每一部小說都來自作者後人提供的一手資料,很多是從未在當代露面的,每部作品都標有原出處和發表時的署名,可為現代文學史的研究提供些許新的線索。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輯,輯一收錄雷妍小說21部,如《尋求文化的家族》《溫室里的春天》《無聲琴》《杏子結實的時候》《肥了的一群》《丁香時節》《悒未央》《諸葛先生》等。輯二收錄雷妍獨幕劇、散文和譯作5篇。並附有雷妍女兒劉琤的親筆回憶文章,以及作者後人整理的雷妍生平年表。作者簡介
雷妍,本名劉植蓮(1910-1952),河北省昌黎縣人,父親是一位銀行家,喜好文學。她在昌黎鄉下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女期。中小學大多在桂貞、慕貞等教會名校就讀,1935年畢業於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英國文學系。 1937年從湖南衡陽回北平娘家生孩子時,恰逢「七七事變」不能南返,從此與丈夫天各一方。當時由於父親隨機關南遷,弟弟妹妹去解放區參加抗日,留在北平的雷妍獨自承擔起贍養老人、哺育孩子的責任。雷妍曾想找一個正式的學校執教,但她學的是英語,而淪陷區大多數學校已經改學日語,沒有學校能夠聘用她,後來她看到父親的家信「嬌兒勇抱長風志,弱女獨撐逆水舟」時,不禁流下了眼淚。為了維持生計,補貼家用,雷妍開始寫作,如她自己所說,是「為了吃飯而藝術」。 作品的發表與出版使她嶄露頭角,成為當時備受歡迎的作家,乃至在整個華北淪陷區文壇與梅娘齊名。她先後出版過六本小說集:《良田》《白馬的騎者》《奔流》《少女湖》《鹿鳴》和《鳳凰》。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女作家的創作,南方的張愛玲、蘇青綻放出光彩,北方卻漸趨式微。而雷妍便越發顯示其價值,她與梅娘令蕭疏的北方文苑增添了亮色。 1952年,雷妍因病去世,年僅42歲。目錄
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