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元曲三百首》一書,由任中敏首創,后經盧前重訂,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發行,意在闡明和發揚元代散曲的成就,且欲使它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踵武頡頏。本書所選散曲則不限於任、盧氏書的小令樣式,對於元代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套曲亦適當收錄。主要以隋樹森《全元散曲》《全元散曲簡編》作為底本,按作者生活的年代先後次序編排。選篇還同時注意到了當代流行的審美趣味和共通的社會心理。每篇作品都以、註釋、評析三個部分進行詮釋,充分吸收了當代元曲研究的新成果。再配以歷代版畫插圖,圖文並茂,相得益彰,為讀者理解曲意提供幫助。
目錄
元好問
雙調·驟雨打新荷
楊果
越調·小桃紅
越調·小桃紅
杜仁傑
般涉調·耍孩兒 莊家不識勾闌
商挺
雙調·潘妃曲
雙調·潘妃曲
雙調·潘妃曲
劉秉忠
南呂·干荷葉
南呂·干荷葉
王和卿
仙呂·醉中天 詠大蝴蝶
仙呂·一半兒 題情
中呂·陽春曲 題情
雙調·撥不斷 大魚
關漢卿
南呂·四塊玉 別情
南呂·四塊玉 閑適
南呂·四塊玉 閑適
雙調·沉醉東風
雙調·碧玉簫
雙調·大德歌 春
雙調·大德歌 夏
雙調·大德歌 秋
雙調·大德歌 冬
南呂·一枝花 杭州景
南呂·一枝花 不伏老
白樸
中呂·陽春曲 知幾
中呂·陽春曲 知幾
中呂·陽春曲 題情
越調·天凈沙 春
越調·天凈沙 秋
越調·天凈沙 冬
雙調·沉醉東風 漁夫
雙調·慶東原
盍西村
越調·小桃紅 臨川八景江岸水燈
越調·小桃紅 臨川八景客船晚煙
越調·小桃紅 雜詠
越調·小桃紅 雜詠
胡祗遹
中呂·陽春曲 春景
前言/序言
王國維自序其《宋元戲
曲考》雲:「凡一代有一代
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
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
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
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元曲與唐詩、宋詞鼎足
而立,被目為中國文學的瑰
寶是毫不為過的。
一
元曲內涵有廣、狹之分
別,廣義概念包括雜劇與散
曲兩部分,雜劇是戲劇,有
科白和故事情節,散曲只是
一種清唱的曲子;雜劇主要
第一部分的唱詞和散曲一樣,都
是按著曲調填寫,用來合樂
歌唱的,而散曲則是一種新
興的詩歌體裁。後世人們習
慣上以元曲指稱元散曲,這
是其狹義的概念。
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
主要形式。小令是獨立的只
曲,在元代又叫作「葉兒」,
相當於一首單調的詞,它是
散曲的基本單位,如【天凈
沙】、【山坡羊】等。
小令中還有重頭小令與
帶過曲等變體。「重頭小令」
就是將聲調格律完全相同的
曲調重複填寫,多少不論,
合起來成為組曲形式,分開
來亦能獨立存在。如馬致遠
的【雙調·壽陽曲】用《山
市晴嵐》《遠浦歸帆》《瀟
湘夜雨》等八支曲子分寫「
瀟湘八景」。
如果作者要表達的內容
比較複雜,一支小令意猶未
盡,可以把同一宮調中音律
能夠銜接的其他曲調連在一
起填寫,這稱為帶過曲。帶
過曲最多只能填寫到三支,
而且必須同韻,用「帶」「過」
「兼」等字標示,如【雙調·
雁兒落兼得勝令】、【南呂
·罵玉郎過感皇恩採茶歌】
等。
套數又稱套曲或散套,
是由同一宮調中兩支以上的
曲子相聯而成的,同一套曲
必須一韻到底,套曲一定要
有尾聲,沒有尾聲不成為套
數。連套的曲子可多可少,
如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
】《杭州景》只有三支曲子
,而劉時中的【正宮·端正
好】《上高監司》則長達三
十四支曲子。
散曲(包括雜劇中的劇曲)
與詞一樣,都是音樂文學,
詞有詞調,即詞牌,曲亦有
曲調,即曲牌;但曲又與詞
不同,每一支曲,除了曲牌
之外,還有表明其所屬的宮
調,如【越調·天凈沙】,「
天凈沙」是曲調(曲牌),它
所隸屬的宮調則是「越調」。
宮調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用以
限定伴奏樂器和聲樂歌唱的
調式,元曲中最常用的有九
個宮調(分為五宮四調),每
個宮調都有其獨特的聲情色
彩。元人燕南芝庵《唱論》
對這九個宮調的音律風格作
過描述:黃鐘宮唱,富貴纏
綿;正宮唱,惆悵雄壯;仙
呂宮唱,清新綿遠;中呂宮
唱,高下閃賺;南呂宮唱,
感嘆悲傷;雙調唱,健捷激
裊;越調唱,陶然冷笑;商
調唱,凄愴怨慕;大石調唱
,風流蘊藉。可見元曲的宮
調各具聲情,創作時選擇不
同宮調能體現不同的情感特
色。
曲牌就是曲子的調名,
又叫曲調。曲詞就是根據不
同曲牌的格式進行填寫的。
據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韻》
記載,元代北曲的曲牌共有
三百三十五個,但實際創作
中使用的曲牌有一百六十個
左右,而最常用的曲牌不超
過四十個。如《全元散曲》
中慣用的小令曲牌,經統計
,專用的有【黃鐘·人月圓
】、【正宮·鸚鵡曲】(又名
「黑漆弩」)和【越調·平湖樂
】等三調。
每個曲牌的字數、句式
、平仄、押韻都有規定,從
中可以看出北曲與詞在形式
上的一些主要差異。首先,
曲無雙疊,除了正宮的【小
梁州】、【鸚鵡曲】等極少
數分上下片外,其他都是單
疊,而詞有雙疊、三疊,甚
至四疊。其次,詞在字數、
句數上都有定格,曲則可加
襯字,有的還可以增減句數
。襯字是指在曲調規定的字
數之外自由加添的字,如鍾
嗣成【正宮·醉太平】(加著
重號者為襯字):
風流貧最好,村沙富難
交,拾灰泥補砌了舊磚窯,
開一
個教乞兒市學。裹一頂
半新不舊烏紗帽,穿一領半
長不短黃
麻罩,系一條半聯不斷
皂環絛,做一個窮風月訓導
。
襯字不能加在句尾,只
能加在句首或句中,實詞、
虛詞皆可做襯字,襯字的多
少不定,一般是小令少,套
曲多,散曲少,劇曲多。散
曲襯字有多到十九至二十字
的,如關漢卿【南呂·一枝
花】《不伏老》尾:「我是
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
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
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
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
層錦套頭。」襯字運用得好
,能夠增加趣味,千變百折
,表現出作者橫溢的才華。
再次,曲與詞用韻不同
。詞用詩韻,即分為一百零
六韻的「平水韻」;北曲的音
韻以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
韻》為標準,分為十九韻部
,將入聲字分派到平、上、
去三聲中去,平聲中又分陰
、陽二聲。曲用韻密,幾乎
句句用韻,可以平仄通押。
如馬致遠【越調·天凈沙】
《秋思》,五句五個韻,其
中「鴉」「家」「涯」三字是平聲
,「馬」為上聲,「下」是去聲
,平仄通押,和諧妙絕。如
果想深入了解元代散曲的音
律格式,可參看唐圭璋《元
人小令格律》一書。
如果從藝術創作風格的
角度來分析,元人散曲作家
大致可分為豪放、清麗兩派
。豪放派的重要作家有杜仁
傑、王和卿、關漢卿、姚燧
、馬致遠、張養浩、貫雲石
、白賁、馮子振、睢景臣、
阿魯威、張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