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模式與中國小說的現代轉型研究 黃曉華著 978752271494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884
商品編號: 978752271494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認同模式與中國小說的現代轉型研究
ISBN:9787522714943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黃曉華著
頁數:387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3003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認同模式與中國小說的現代轉型研究》以1895-1917年的中國小說創作為考察對象,不僅邏輯嚴謹地構建認同模式的理論模型,從「立人」命題的三個層面把握認同維度、認同向度與認同強度之間的相互關聯,而且深入系統地分析近代小說認同模式的特徵,力圖準確把握其在中國小說現代轉型中的關鍵作用。
《認同模式與中國小說的現代轉型研究》將理論建構與方法演練融為一體,為敘事理論研究、近代小說研究以及小說批評等領域提供了參考。

作者簡介
黃曉華,男,1973年出生,湖南隆回人,文學博士。湖北大學文學院三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當代文藝創作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學學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中國小說現代化進程與敘事理論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省部級課題十項。出版學術專著三部,編著四部;發表論文近五十篇。多次獲湖北省與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曾獲湖北五一勞動獎章。

目錄
緒論
一 選題緣起
二 研究綜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意義
第一章 「立人」命題與小說認同模式的建構
第一節 「立人」命題的展開與認同模式的理論架構
一 認同維度:「立什麼人」
二 認同向度:「如何立人」
三 認同強度:「能否立人」
第二節 「立人」命題的嬗變與認同模式的歷史演化
一 傳統-闡釋型認同模式
二 現代-協商型認同模式
三 後現代-錯位型認同模式
第二章 近代社會認同分化與傳統小說認同模式的解體
第一節 情境裂變與近代小說認同困境的發生
一 時局變化與認同取向的分裂
二 觀念衝突與話語權威的解體
第二節 作者增加與近代小說認同維度的分化
一 近代小說作者的代際嬗遞與時代聚焦的嬗變
二 近代小說作者的價值分化與修辭目的的深化
第三節 讀者擴容與近代小說認同向度的翻轉
一 流通區域擴大與語言載體的選擇
二 讀者素質提升與修辭策略的調整
第三章 認同維度的質變與近代小說修辭目的的深化
第一節 中外小說與近代小說認同維度的確立
一 傳統小說的反面對照
二 翻譯小說的正面示範
第二節 鼓民力與近代經濟主體的理性彰顯
一 強身體
二 崇實學
三 興實業
四 明階級
第三節 新民德與近代政治主體的倫理重構
一 從忠君到愛國
二 從利己到利群
三 從專制到自由
第四節 正民趣與近代文化主體的審美重塑
一 目的的問題化
二 原型的生活化
三 事件的新聞化
第四章 認同向度的翻轉與近代小說修辭策略的展開
第五章 認同強度的偏至與近代小說修辭風格的呈現
第六章 未完成的現代轉型——近代小說認同模式建構的局限
餘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認同模式與中國小說的現代轉型研究》:
(一)貼著現實寫:寫真與寫實的混淆
「中國過去歷史上雖然沒有象工業革命那樣顯著的事迹,但清廷的腐敗和不斷湧來的西歐近代文明的波濤,在中國,強有力地使文學與社會結合起來的思潮,已由其自身準備了成長的條件。如果說,在迭更司的作品中,對社會罪惡的尖銳的譴責和細緻的描繪,包含著開展寫實主義的契機的話,那麼,以相同意義也可以說,清末的譴責小說中也包含著,或者說包括著這種可能性。」毫無疑問,近代小說關注現實關注社會的品性,使其的確包含著發展「寫實主義」的契機。然而,由於作者們的時代局限,他們混淆了寫真與寫實,由此不是流人新聞化的獵奇,就是回歸傳統的「浪漫」與「抒情」。其核心問題,在於作者缺乏足夠的理論資源,對現實的把握停留在現象層面,難以把握其深刻本質,由此難以塑造出真正具有長久藝術魅力的典型。
近代社會恰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新鮮事物的確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如果過於關注當下的社會現象,就如同坐在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上觀看近距離的風景,快速變化的社會可以讓人充滿新鮮感,但同時也足以使人暈眩,難以把握變化的本質。大多數近代小說作者始終跟在現實之後,亦步亦趨,唯恐落後,這種緊迫感使得他們難以保持足夠定力,對現實進行深入剖析,進而把握其轉變機制與發展趨勢等內在本質問題。無論時新小說對經濟主體的初步建構,還是政治小說對政治主體的完美想象;無論是社會小說對官場與官員的無情諷刺,還是哀情小說對痴男怨女的無限同情;無論是歷史小說對中國過去悲劇命運的披露,還是科幻小說對中國未來重新強大的構想:近代小說作者的思路,無一不是貼著現實,緊跟現實,回應當下的現實問題、現實情緒、現實願望。
對現實的過於貼近,使得近代小說作者無暇對現實進行深入分析,大多數時候都是滿足於現象層面的羅列。這也就使得近代小說表現出新聞式的平面化與透明化,小說的題材及主題與現實缺乏必要的距離。就近代小說的主題而言,大多關注時效性較強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道德問題、婚戀問題,而忽視人生與人性的問題。「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從表現上看是成功的,在骨子裡卻是失敗的。成功的象徵是:文學創作實行了轉換,文學範圍等與國際接軌,白話的新文學佔了統治地位。失敗的象徵是:缺乏人文精神的支撐,文學主流始終在政治層面上思考文學問題,文學未能真正建立在表現人的生命狀態的基礎上,對文學的理解過於狹隘。成功是由於接受了外來影響,實現了轉型;失敗是由於未能在總結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接受外來影響,打通中西,確立人文精神。」周作人以西方近代寫實主義對人生的觀照作為參照,「近代寫實小說的目的,是尋求真實解釋人生八個字,超越道德範圍以外」,發現中國近代小說的根本弊病就是缺乏這種寫實精神。
近代小說主題的平面化經常與題材的新聞化相伴相生。「『新小說』家也很注重小說的真實性,但囿於以讀史的眼光來讀小說的傳統偏見,這種『真實性』更多落實為素材的真實。」由於對題材缺乏深入開掘,使得近代小說吸引讀者的內容不是意蘊的深刻,而是題材的新穎。從時新小說中女性小腳的悲劇,到社會小說中官員的醜態,到哀情小說中情節的離奇,到黑幕小說中異聞的羅列,近代小說的獵奇傾向愈演愈烈。這種以材料的新穎性來吸引讀者的傾向,從根本上損害了近代小說的典型性。對紛繁雜亂的現實題材不進行高度的藝術提煉,就難以塑造出生動形象的藝術典型。近代小說作者還缺少塑造典型的自覺,經常將不加提煉的真人真事、新聞報道、奇聞逸事直接寫進小說。1911年4月,上海商業會出版署「著作者百業公」的《商界現形記》,其中第十三回對晚清小說如何改寫真人真事手段進行了披露:「雖不肯把真的名姓寫出來,然而終究和真名的姓上脫不了的關係。譬如:草頭黃改做三畫王、走肖趙改換曲日曹、人可何改做口天吳,或是古月胡、耳東改做奠耳、雙林改做馬出角。至於名字上更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