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詩十九首》中對人的精神描寫具有時代性和文化意蘊。那種對生命短促的深邃感受,對生存的強烈危機感,對生活的憂傷嗟嘆,都遠遠超出了歷代士人的人生悲歌,是一個王朝末期文人群體無所歸依的終極痛苦。正因如此,《古詩十九首》充滿了對人生價值的追求,跳動著生命的活力,閃爍著超越的焦灼,透射著頑強的生命意志。本書從人類精神和靈性層面入手對《古詩十九首》進行深刻解讀,透過這扇窗,探究先民的精神空間,並由此領悟漢末士人是怎樣把對生存現狀的感受升華為對人類一系列本質問題追問的。作者簡介
楊敏,上海開放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開放教育及家庭教育;主持完成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等各級研究項目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返景入深林:中國文學意象的文化解讀》《天干地支的源流與應用》《家庭美學》《你是孩子一生的港灣:如何成為當下最好的父母》《給孩子正確的愛:如何避開父母之愛的六大誤區》《生死教育》《教育的初心》等學術著作11部;出版散文隨筆集《古代美人傳奇》《愛上那首歌》《飛鴻踏雪泥》《讀書,一生的修行》等4本。目錄
無所皈依的人生悲涼(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