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形成 增訂版 王達敏 胡煥龍著 978753369868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安徽教育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53369868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形成 增訂版
ISBN:9787533698683
出版社:安徽教育
著編譯者:王達敏 胡煥龍著
頁數:59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990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現代傳統從發生到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十九世紀中後期中西文化的「交匯時代」、世紀之交的新舊「過渡時代」、「五四」時期中國現代文學成長的「軸心時代」。中國文學現代傳統譜系的「結構圖」,其主軸/主脈由「思想-文化傳統」和「藝術-美學傳統」兩大系統構成。兩大系統互為表裡,從根本上反映並決定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精神面貌和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
王達敏,本名王大明,一九五三年生,安徽樅陽人。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第三價值》、《穩態學》、《新時期小說論》、《理論與批評一體化》、《余華論》、《論文學是文學》、《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史》、《批評的窄門》、《中國當代長篇小說論》等。
胡煥龍,一九六〇年生,安徽鳳台人。淮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潮研究,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五十余篇。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文化淮南》等。

目錄
增訂版序
原版序
導論中國文學現代傳統形成的路徑和結構
第一節中國文學現代傳統形成的「路線圖」
第二節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結構圖」
第一章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歷史文化背景
第一節從希爾斯的傳統觀看中國文學的現代傳統
第二節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歷史背景
第二章啟蒙-政治化傳統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禮樂文明精神與古代中國文學的政治化傳統
第二節現代中國文學政治化傳統的萌芽
第三節現代中國文學政治化傳統的形成
第四節20世紀中國文學政治化傳統的發展演變
第三章個性解放與反叛傳統
第一節古代中國文學中的個性精神
第二節近代中國文學的人文思潮

精彩書摘
《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形成 增訂版》:
毫無疑問,中國文學的現代傳統與中國文化傳統一樣,既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基礎上,更是在西方現代文化和文學全面衝擊和浸淫下,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的嶄新的文學傳統。一方面,它延續了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基本因素,如語言修辭的形式美,文以載道的思想性與教化性,關注人生,愛國愛民的人世情懷,融合自然的超然風骨,溫柔中和的審美理想,等等。另一方面,這些因素在新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發生了蛻變,特別是與外來文學新因素全面融合,在較短時間內凝結為與中國古代文學傳統有著本質區別的新傳統。它和前者既是繼承、變異的親緣關係,更是相對獨立的並列關係;在整體性的「藕斷」之後絲絲相連。這使它相對於古代文學傳統呈現出現代性,相對於西方現代文學傳統呈現出民族性。
中國文學現代傳統作為社會傳統的一種形態,既充分體現著「傳統」的一切特徵,又以它特定的內涵、獨有的精神氣質,在與西方文學傳統的比照中顯示其濃郁的民族性,在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銜接中體現其鮮明的時代性,全面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從思想傾向到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直至文化心態,而成為當代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和民族振興極其重要的精神資源、文化動力。
希爾斯認為,傳統往往具有一種神聖的克里斯瑪(Charisma)特質,即具有超凡性質的、令社會成員敬畏和依從的道德規範和秩序規範力量;新傳統的確立,需要具有輝煌想象力和非凡品質的克里斯瑪式人物、作為里程碑紀念對象的克里斯瑪事件以及歷史遺留物。據此我們可以說,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周遊列國、刪定《詩》、《書》,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耶穌受難,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及啟蒙運動等,無疑都是中西方文化偉大傳統的克里斯瑪人物和事件。同理,胡適、陳獨秀等人發動和領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新青年》的創刊、《嘗試集》的出版、《狂人日記》的發表等等,無疑成為中國文學現代傳統得以形成的克里斯瑪人物和偉大事件。百年以來,它們對現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始終發揮著神聖的精神感召力、指導乃至潛移默化的作用。總體上看,20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變化就基本精神來說,始終未溢出「五四精神」之外。
然而,正如希爾斯所指出的,一種新信仰至少必須經三代人的兩次承傳,才能成為新的傳統;開創新傳統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必須具有比舊傳統強大得多的克里斯瑪力量,才能促成新舊傳統的蛻變或裂變。胡適、陳獨秀們所開創的輝煌的新文化與新文學事業,以其一呼百應的號召力對舊傳統形成驚心動魄的摧枯拉朽之勢,在短短几年之內實現了「新神」對「舊神」的取代。這固然顯示了中國文學現代轉型歷史時期克里斯瑪力量的偉大與神聖,同時也表明,「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先驅們以其浪漫主義激情確立了中國文學的現代傳統。從歷史發展的「時間鏈條」上看,他們所承擔的,只是傳統轉換歷史過程的「完成式」。因為他們所擁有的非凡的克里斯瑪感召力的精神源泉,來自他們之前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化先驅;他們實際上是站在19世紀末一批中國文化巨人的肩膀上開創中國文學新傳統的。在他們之前的數十年間,近代中國文化巨匠們已替「五四」先驅們吸取了足夠的西方現代文化養料,大體上完成了對中國文化傳統的合理揚棄,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化的基本框架,並發動了最早的文學革新運動。康有為、梁啟超、嚴復、黃遵憲、林琴南等早期的「文化搬運夫」,幾乎鋪好了最後一塊文化磚石,才使得「五四」先驅們得以一夜之間「橫空出世」,風華少年,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成為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克里斯瑪人物」。

前言/序言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命運。我儘力寫好每本書,配合出版社出好每本書。一俟它們出版我便鬆手,任其自然「成長」,從不為之造勢助長,至於它們發展得怎樣,就全看各自的造化了。
這本書專深厚重,非這方面的學人難有耐心親近它。本以為它的命運如同多數學術著作一樣,初版即終版,不曾想它的運氣竟然挺好:2021年2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名單」,《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形成》(英文版)赫然在列。
在這本書之後的近五六年裡,我的學術興趣轉向而實際上是順道步入「中國當代懺悔文學」的研究。關於這個論題,容我多說幾句。
學術界公認,中國文學缺乏懺悔意識,故而少有懺悔之作。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缺少宗教,沒有宗教倫理作為中國文化的思想資源,所以難以產生罪感文學即懺悔文學。其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實用理性」「樂感文化」和「恥感意識」等特質的使然,使得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文學缺乏靈魂維度的精神超越。根據人類學研究發現,懺悔意識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生命意識,並非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專利。起源於原始巫術中的懺悔意識,在西方由巫入教,經瑣羅斯德教、猶太教直至基督教,創造了一個延伸性很強的「原罪」概念,又從「原罪」概念中引出「懺悔倫理」和「贖罪倫理」,由於這兩種宗教倫理在歷史的演進中凝定成西方文化傳統,故而促成了懺悔文學的發展。在中國,懺悔意識卻消弭于傳統文化「由巫入禮歸仁」的演變中。直到近現代之際,在現代語境中覺醒的懺悔意識才匯入反傳統、反封建的思想啟蒙之中。由於受「啟蒙」和「救亡」等強勢話語的擠壓,只見包含著現代因素的懺悔意識在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曹禺等作家的作品中涌動。但是,除了魯迅小說《狂人日記》和《傷逝》,幾乎再難以見到真正的懺悔之作,即以懺悔作為主題的懺悔之作,之後,它逐漸消失達半個世紀之久。從1978年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懺悔文學興起,其發展態勢顯示,它們正在開創中國懺悔文學的新時代。
在給出了懺悔意識演變的邏輯路徑並構建了中國當代懺悔文學的理論框架后,我從中國當代懺悔文學的發展及表現形態入手,逐一研究陸續發表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懺悔之作,基本上是寫好一篇發表一篇,到目前為止,其研究已近尾聲。
安徽教育出版社何客先生熟知我的學術思想及研究成果,他從我的這項研究中發現懺悔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種新的「現代傳統」正在生成,建議我修訂《中國文學現代傳統的形成》,將已經發表的《懺悔意識演變與中國當代懺悔文學的興起》和《魯迅:中國現代懺悔文學的開創者》作為增訂版附錄,以見中國文學這一新的「現代傳統」的概貌。同時,他還告訴我,初版的庫存所剩無幾,修訂再版原本就是出版社的常規動作。如此雅意,自是欣然應諾,還有感謝!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