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舉辦北京高校「我聽親人講『四史』」系列活動,推動將青年學生的紅色家風故事轉化為生動鮮活的「大思政課」。此次系列活動廣泛組織青年學生利用假期聆聽親人講述身邊的「四史」故事,並集結為本書出版。通過主題徵文、系列宣講等系列活動引導青年學生聆聽家人講述親身經歷的「四史」故事,創作內容真實、感情真摯的徵文作品,用親人講述的生動鮮活的「小故事」講透黨領導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大道理」,闡釋與弘揚將個人發展融入時代發展潮流的價值精神。
內容簡介
《永遠跟黨走(我聽親人講四史)》以學生家庭幾代人的家風故事為載體,講透黨領導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大道理」,闡釋與弘揚將個人發展融入時代發展潮流的價值精神。抒發人民群眾對黨的感恩、擁戴之情。
目錄
平凡老兵,不平凡
聽爺爺講「抗日紙條」的故事
戰歌嘹亮撼柳江清匪土改震瑤鄉
憶往昔
爺爺「三棒子」和他的詩
博物館家族
軍裝赴江畔白衣登杏壇
出島記
從五嶺之南到北國戰場
此心安處是吾鄉:「三線移民」的內遷與歸屬
西域楊柳青春風度玉關
從家史到「四史」:致敬光輝歲月
沙渠河畔的革命記憶
同鄉名叫黃繼光
一葷一素一把米一帶相系共征程
歲月不語一世芳華
不同的人生,不變的信仰
對對聯
爺爺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
歷盡坎坷逢盛世
不憚關山遠同袍萬里情
夢回吹角連營
用生命守護著運輸線
以「四史」為鑒許我輩風華
不忘來時路奮鬥赴遠途
學「四史」守初心創未來
以「四史」為鏡展時代光芒
一位老新聞工作者眼裡的巨變
我聽親人講「四史」
馬蘭花開
「四史」輝煌薪火相傳民族復興重任在肩
家宴
戈壁灘上蓋花園
雪山阿爸的心聲
風繼續吹
我的姥姥
小康與我家的兩位老鄉
回眸
窗
那雙鞋子常沾滿泥土
默默守護的他
再見綠皮,再見了綠皮
家國命運息息相關
聽爺爺講述青春歲月
外公的七十年革命路
她說,她說
京華水源頭
姥爺的軍功章
我父母親歷的改革開放史
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
爺爺眼裡達州的變遷
牢記歷史砥礪前行
過往與今朝
家鄉的梨花又要開了
自行車載過的那段歲月
潛伏在特殊戰線的「風箏」
我的祖輩與父輩的家國情懷
家國八十年
鐵路上的青春年華
銘記山河歲月傳承紅色基因
我們和我們的祖國
心中有所信方能向遠行
終日乾乾初心不改數年砥礪偉業終成
追光
人間正道是滄桑
三代人的讀書夢
長征接力有來人
何以立志何以承志何以達志
憶崢嶸歲月赴未來之約
七十載歲歲安瀾黃河交響奏新篇
曾共苦今得甘
聽爺爺講那過去的事情
學史·惜今·追夢
聽「四史」學「四史」
史話實說
蟻
以畫書理想 漫筆繪家國
一個人一段史
我們這代人最幸福了
爺爺的出鄉之路
半生戎馬
堅守黨員光榮牌傳承愛黨赤子心
執著,是一條通往遠方的路
游遍天下,你在我心中最美
傳承鹽湖精神致敬光輝歲月
後浪
我聽外公講「四史」
永遠的恩情
此星
我聽爺爺講「四史」
爺爺親歷的改革開放40年
我的青春屬於黨
學「四史」勇擔當
讓「四史」永流傳
訴說·傾聽
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
我聽奶奶講「四史」
學「四史」展精神
精彩書摘
平凡老兵,不平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麒弘
我當初當兵,純粹是為了活命。但自從我跟了共產黨,我的人生就截然不同了。
——六公祖朱德興
赴台接收台灣島
1944年底,我的六公祖(我外婆的六叔)被一名國民黨軍官半哄半騙進了他的部隊,后整編入第六十二軍第一五七師四七四團,經過簡單訓練成了一名炮手。不久,六公祖所在的六十二軍接到命令,前往福建。「好像是1945年下半年吧(經考證為1945年11月18日),我們來到海邊,坐美國軍艦。坐了幾天的時間,就到基隆港——我們到了台灣。」六公祖每回憶起這件事,臉上就抹了一層紅暈,那種自豪感不言而喻。
六公祖這支部隊是來接收台灣的。1945年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日本投降代表岡村寧次簽署投降協議,同意歸還台灣。但是,駐紮在島上的部分日軍仍是不服,繼續實行殖民統治。「可以說,當時我們已經做好進島開戰的準備了。日本人很壞的,當時上了岸,他們一直在鬧,不想我們來。」六公祖說。
幸好,預想中的流血事件並未發生,中國政府順利接收台灣,結束了日本對寶島近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那一年,六公祖十七歲。
大難不死舉紅旗
1948年9月,遼瀋戰役爆發后,六十二軍遠赴東北。在赫赫有名的塔山阻擊戰中,國民黨軍隊里像六公祖這種新兵還被迫當「活靶子」,在陣地前跑馬,吸引解放軍的火力。「國民黨真的很壞的,我們當時被那些軍官的手槍對著後背逼上陣地。上去就是死,退回來也是死,真的太慘了」提及此事時,六公祖仍然悸色未退,「還好我聰明啊,一上去就摔下馬,接著趴在地上假裝被摔暈,就這麼逃了三次命」
遼瀋戰役結束后,六十二軍返回天津,守備津塘地區。11月29日,解放軍發動平津戰役。為了防守北平,國民黨軍隊主力便離津西進;解放軍見到國民黨軍隊果然調兵,便突襲天津,接連勝利。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見形勢嚴峻,又將六十二軍調回天津;然而,除了六公祖所屬的一五七師,六十二軍剛到地方便被解放軍全殲。
當六公祖敘述這件事時,還隱隱有些后怕:「當時,我們一五七師也要坐火車去天津,要經過一座大橋。當時我們走到那才發現,大橋被解放軍給炸了!結果就折回去了。國民黨不把我當人,共產黨卻救了我一命!」
終於,傅作義在1949年1月22日簽訂和約,北平和平解放,一五七師改編為解放軍。至此,六公祖從一名勉強吃飽的國民黨士兵,轉變成一名解放軍炮兵。這一年,他二十一歲。
解放軍人一身膽
1950年5月,海南島戰役勝利結束。為擴大戰果,解除國民黨對於珠江口的封鎖,解放軍發動了萬山群島戰役。經過兩年訓練,六公祖也奉命參戰。「當時在共產黨的部隊里,真的,對於我們這些國民黨降兵來說,那就是天堂,那就是家。」在回憶加入解放軍后的那兩年學習生活時,六公祖顯得非常激動。
此時六公祖所在部隊奉命負責外圍解放,同時將執行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從中山走水路穿過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圈,參加突襲戰役。
「當時我們炮團偽裝成漁民,將炮拆成六大塊和其他武器一起藏人船艙。女同志頭上圍一條巾,我們男的就戴著斗笠抓著漁網,只有會講漁民鄉話的人應對國民黨士兵和土匪。」六公祖回憶道,「那時,中山那裡很多河,很多橋,橋上都是土匪,沒有國民黨士兵。土匪見到我們,就問:『幹什麼去?』我們就說:『沒什麼啦,只是去打魚啦!』『真的?別耍花樣!』『真的,我騙你幹嘛?』『滾!』就這樣,我們過去了。那時,我們每人身上都有一排手榴彈,隨時準備與船上的炮同歸於盡。」
2017年,央視紀錄片《海島風雲·解放萬山群島》將六公祖及其戰友們的事迹搬上了熒幕。在聊天中,六公祖強調:「不是我厲害!我沒打過仗,沒有共產黨和解放軍的教育,沒有那種家的感覺,我一國民黨兵,哪有這種膽子搞突襲?不可能的!」
P1-2
前言/序言
家是最小國,國是**
家。家庭的發展變遷鐫刻
著時代的厚重印記,親人
的難忘經歷承載著國家的
磅礴歷史。挖掘青年學生
身邊的紅色家風故事,用
小故事講透大道理,對於
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
情感具有重要意義。在中
國**********之際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
委員會舉辦北京高校「我聽
親人講『四史』」系列活動,推
動高校將青年學生的紅色
家風故事轉化為生動鮮活
的「大思政課」。
此次系列活動廣泛組織
青年學生利用假期聆聽親
人講述身邊的「四史」故事,
以學生家庭幾代人的家風
故事為載體,抒發人民群
眾對黨的感恩、擁戴之情
。通過主題徵文、系列宣
講等系列活動引導青年學
生聆聽家人講述親身經歷
的「四史」故事,創作內容真
實、感情真摯的徵文作品
,用親人講述的生動鮮活
的「小故事」講透黨領導人民
走向民族復興的「大道理」,
闡釋與弘揚將個人發展融
入時代發展潮流的價值精
神。系列活動開展以來,
各高校和廣大師生積極參
與,引發熱烈反響。
為進一步深入學習習近
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引導學生進一步增強「四個
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做到「兩個維護」,我們將百
第一篇優秀故事整理出版,希
望廣大同學學思踐悟,大
力弘揚紅色家風,使之切
實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
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
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
《永遠跟黨走——我聽
親人講「四史」》編委會
2021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