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22年是南開哲學學科建立103年,建系100周年,哲學院(系)重建60周年。為全面展現南開哲學百年來的發展進程和歷史底蘊,特編選出版「南開哲學百年文萃(1919-2022)」。
《南開哲學百年文萃:1919-2022》的編選範圍是自1919年南開大學設立哲學門以來,在南開哲學學科任教教師所發表的代表性論文,並按現行一級學科的分類標準,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八個專集編輯出版。
作者簡介
安靖,法國圖盧茲第二大學哲學博士,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形而上學史、近代歐洲哲學、當代德法自然哲學。近年來在《哲學動態》等重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目錄
本書為「南開大學哲學院慶祝哲學學科重建60周年論文集」的外國哲學卷,所選文章為本教研室(退休的與在職的)任教教師撰寫的有關西方哲學傳統中的基本問題——實體學說的源流與演化、範疇學說的源流與演化、形而上學的歷史形態,等等——的重要研究論文(所有論文都已在國內正式學術期刊發表過)。
精彩書摘
《通變古今 融匯中外(外國哲學卷)》:
前面已經提到,虛擬就是超越現實,就是肯定現實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東西的意義和真實性。虛擬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所謂「超越現實」,就是從現實出發而又多於現實。也就是說,人憑藉虛擬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是現實中所沒有的,這些東西決非簡單歸結為現實就可以了結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固然反映了對現實中舊秩序的反抗,但如果僅僅把孫悟空大鬧天宮歸結為、還原為這一現實,那麼,孫悟空大鬧天宮或者說整個《西遊記》小說的文藝性和文學意味何在呢?其創造性和獨特性何在呢?那種單純用科學分析、用邏輯和歷史分析探究神話之現實性的做法,實無異於否認神話的獨立性和人的創造性,否認虛擬的意義和真實性。
前面提到的文藝理論上所講的典型說中的典型在現實中也是不存在的,例如在現實中就不可能找到一個集一切美女之美點於一身的美女。我們平常說「藝術家創造典型」,這就是說典型是人所創造的。典型在現實中不存在,這是由虛擬的特性所決定的。「invent」一詞就兼有虛擬與創造兩種含義。當然,藝術家的虛擬又非脫離現實、胡編亂造。藝術家的虛擬總是與現實有聯繫的,正因為如此,典型在鑒賞者心目中又似乎無處不在。但「似乎無處不在」的「似乎」正說明典型畢竟是現實中所找不到的,典型的虛擬性說明典型多於現實。康德以前的藝術理論一般是以善和真的現實標準來衡量美,這實際上抹殺了或者至少是忽視了藝術的獨立自主性,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才在西方美學史上第一次為審美意識之超越現實的特性,為人的藝術創造性,從而也為藝術的獨立自主性作了明確的論證。在這方面,康德可以說突破了傳統真理觀的窠臼。
虛擬不僅表現在邏輯概念的思維活動中,而且還特別表現在無邏輯性的想象和幻想中。文學藝術中不乏這種現象,宗教神話中尤其充滿了這種現象。宗教、神話不是理性、邏輯所可以說明的,然而,人卻具有這種非理性、非邏輯的本性。「方形的圓」在邏輯上是矛盾的,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正如德里達所指出的,它是有意義的,我以為它的意義就在於表達了人性的某種真實的方面,宗教、神話所表達的正是人性的這類真實面。反之,如「綠色是或者」(這也是德里達的例子)這樣的表述,則既談不上矛盾,也談不上存在不存在,從而就是無意義的,宗教、神話與這類表述毫無共同之處。這類表述完全不是我所說的虛擬的意思。我在《無限:有限者的追尋》和《審美意識:超越有限》等文章中所強調的無限,也是遠遠超越了邏輯、理性的界限,超越了邏輯可能性的範圍的,人的無限性的本性不僅可以虛擬只有邏輯可能性而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東西(如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那樣),而且可以虛擬在邏輯上就不可能存在的東西(如德里達所認為的那樣)。人的有創造性的生活決不只是理性的生活,而常常是幻想的生活。動物只囿於感性直觀的現實,根本沒有可能性的觀念,也沒有不可能性的觀念,所以動物是沒有虛擬的。人的創造性的特點與虛擬性是不可分的。
不僅文藝需要虛擬性,科學的創造也需要虛擬性。自然科學的規律往往是在現實里根本不存在的條件下,亦即在科學家虛擬的條件下發現的。平常說的科學假設就是一種虛擬。科學上的虛擬之不同於藝術上的虛擬之處在於前者的目的是預測未來,因而期待證實,即期待未來的現實回答,而後者則不期待證實,不期待未來的現實回答,它對此漠不關心。無理數和虛數就可以說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東西,一種虛擬的東西,如果硬要在現實中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東西才算是得到滿意的解釋,那簡直是不可能的。胡塞爾甚至認為純粹幻想可以達到現實中被給予的東西所達不到的可能性,它有能力洞見到事物的永恆真理,胡塞爾的「本質直觀」的根基就在於幻想而不在於感性直觀;他還明確斷言,幾何學家乃是在幻想中而不是在現實的直觀中操作。可以說,科學上的偉大理論常常是具有非凡的虛擬能力的偉大科學家才能提出來的。
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包括道德意識的提高和進展,也是與人的虛擬分不開的。人類正是靠著不斷構想、設想、嚮往當前現實中尚不存在的未來社會的圖景而推動歷史前進的,沒有這樣的構想、設想、嚮往,簡言之,沒有對社會歷史前景的虛擬,就沒有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虛擬在社會歷史和倫理道德領域是一個「尚未」(not yet)或「應該是」(ought to be)的概念,它和現成的(現實的)、「被給予的」(given)概念是相對的,社會歷史、倫理道德決不停留在「被給予的」現實中,而是永遠處於「尚未」和「應該是」之中。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必然也是一個最有虛擬精神的人,他總是把當前現實中看來不可能的事當作可能的事而全力以赴。虛擬是更新人類生活世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