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審美現代性與續寫現代性 (修訂版) 李進書著 978752271353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814
商品編號: 978752271353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審美現代性與續寫現代性 (修訂版)
ISBN:9787522713533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李進書著
叢書名:紅色文化研究叢書
頁數:388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822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審美現代性與續寫現代性(修訂版)》為河北大學紅色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紅色文化研究叢書」之一。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審美現代性的內涵大致有:批判、反思、堅持以及交往和對話。歷時地看,批判現代性為了反思現代性,反思現代性為了堅持現代性,而堅持現代性為了走向交往和對話的幸福生活。共時地看,這四種內涵可以集中於某個理論家身上,如哈貝馬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審美現代性為今日現代性的續寫提供了豐富思想資源,它有助於人們建立和諧的生活環境。

作者簡介
李進書,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倫理思想研究。出版專著兩部;曾獲第十五屆河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在《學習與探索》等刊物上刊發論文20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和教育部等項目4項。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審美現代性的內涵
第一節 哈貝馬斯:作為交往中介的審美現代性
第二節 審美現代性的四個內涵
第二章 現代性之批判
第一節 馬爾庫塞:極權技術帶來全面控制
第二節 列斐伏爾:消費受控制的科層社會
第三節 雷蒙德·威廉斯:電視改變了人們的世界
第三章 現代性之反思
第一節 阿多諾:奧斯威辛悲劇之後
第二節 本雅明:「講故事的人」的消逝
第三節 洛文塔爾:作為「膩子」的權威網
第四章 現代性之堅持
第一節 伊格爾頓:現代性終結——後現代主義的幻想
第二節 韋爾默:現代性的堅持——理性的自我超越
第三節 布洛赫:值得信任的烏托邦
第五章 現代性之交往與對話
第一節 哈貝馬斯:以「交往理性」為中心的交往和對話
第二節 薩特:立足於作品之上的對話
第三節 霍耐特:「承認」——一種新的交往和對話形式
第六章 審美現代性與續寫現代性
第一節 續寫現代性
第二節 現代性:一個可被改寫的斷代
第三節 現代性:以「交往理性」為中心的重建性規劃
主要參考文獻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人物簡介
後記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審美現代性與續寫現代性(修訂版)》:
其二,分裂的藝術批評。
韋勒克認為文學是由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三部分組成,其中「批評的目的是理智的認識。批評並不創造一個同音樂或詩歌的世界一樣的虛構世界。批評是概念的知識,或者說它以得到這類知識為目的。批評最後必須以得到有關文學的系統知識和建立文學理論為目的」。在他看來,文學批評不是一個傾訴感情、揮灑想象力的感性場所,而是一個謹慎認知、辨別真偽的理性棲居地,它雖然藉助文學作品來實施評價,但它擁有一定的獨立性,而且對於一部作品的價值而言,批評家是一名比作家更好的「法官」(弗萊語)。既然批評家是作品的法官,他就必須講究公正、客觀和真理,因此他不能僅憑主觀的好惡就對作品妄加評判,或隨意誇大,或肆意詆毀,相反他要冷靜地與作品保持一定反思距離,對作品進行全面的、客觀的分析評價,因為批評不僅決定著一個作品的生死存亡,而且對文學創作起著引導的方向標的作用。為了使批評發揮其對作品應有的反思作用,詹姆遜提出了「元評論」和「辯證的批評」,「元評論」講究的不是如何正確地解釋一部作品,而是為什麼必須這麼做,也就是「每一個單獨的解釋必須包括對它自身存在的某種解釋,必須表明它自己的證據並證明自己合乎道理:每一個評論必須同時也是一種評論之評論」。為此,詹姆遜強調返回歷史本身:既追溯到作品的歷史環境,也考慮到批評家的歷史環境,他認為這樣的批評既能挖掘出作品隱在的內涵,也能糾正一些偏頗的評論,從而重寫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而且他相信這種重寫是必要的,因為在全球化中,人首要的是自我的文化認同,所以要返回歷史,來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文化藝術。而辯證的批評「是正常思維過程的強化,從而使一種更新了的光線照亮這些過程強化的客體(對象),彷彿在它的直接困惑中,心靈試圖憑藉意志力,憑藉命令,抓住自己的鞋襻,使自身高揚起來。」①詹姆遜看來,辯證批評高於一般批評之處,在於它不是片面地而是綜合地看待問題,不是平行地而是立體地分析現象,不是簡單地接受或拒絕而是全面客觀地評價作品等,這樣的批評擔負著拯救傳統、批判現實以及設計未來這樣的重任。
可見詹姆遜為其「元評論」和「辯證的批評」賦予了極為沉重的、光榮的使命,其目的是使批評發揮其監督和指導藝術創作的作用,但是現實中的批評顯然辜負了詹姆遜和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殷切期待,因為批評分裂為兩種類型:機械的技術性批評和媚俗的大眾化評論。
首先,機械的技術性批評既壓抑了藝術作品中潛意識內容,也丟失了批評本身的創造性。在評價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批評方式時,詹姆遜指出:二元對立是按照音位學的模式,以成對的對應或確定的差異來加以組織的,這種方法對於探討曖昧不明的作品是非常有效的,如對中世紀的傳奇,它可以以某種方式把一些任意性的插曲從意義上聯繫起來。但他揭示出其缺陷:雖然結構主義為藝術作品貢獻了一種類似恆等式的分析方法,使得批評家們可以在其框架中自由地填充一些內容,但這種固定、機械、僵硬的二元對立模式束縛了不斷湧現的現實問題,而且結構主義禁止自己反思自身,固執地堅信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是永恆的、完美的,結果它壓抑了歷史的潛意識內容,遮蔽了藝術作品內在的、深刻的含義,也歪曲或者簡化了藝術作品的意義。②列斐伏爾也批判了一種機械的、僵化的批評,「藝術批評和文學批評正轉化為藝術和技藝(craft),而技藝與藝術合作密切,批評愈來愈被界定對藝術作品的一種技術性評論。它形成了一種自己的語言(或者術語),這種語言或術語被其『創造者』(假定的)行動所確定。它解構和重構技術性產品。而真正的創造性因素變得模糊了,它被藝術中永恆的關於製作或關於從說到製作的過渡(passage)的評價所替代。」在他看來,這類不良現象有幾宗罪:此類批評通過寄生於作品而成為其「寄主」(米勒語),形成了一套技術性模式,此模式簡便、高效,但它因此犧牲了作品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在此技術性批評的蠱惑下,藝術創作走向了快速製作而非沉思創造,即通俗化代替了高雅化,重複性取代了原創性等;如果說商業化從外部攻擊藝術陣地的話,那麼此技術性批評則從內部瓦解了藝術陣營,即此批評應為「藝術終結」之可能性負一定責任。

前言/序言
本叢書所謂「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和影響下產生的一切文化產品與文化現象,包括文學、藝術、新聞傳播、倫理道德、歷史書寫、理論建設、社會教育、社會組織與社會動員等各個領域。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化建設,它是與政治鬥爭、軍事鬥爭和經濟建設密切配合的重要一翼。不同時期的紅色文化建設都取得重要成就:十年內戰時期大都市的左翼文化、蘇區的革命文化是紅色文化建設的起步階段,抗日戰爭時期紅色文化逐步走向成熟,特別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後,紅色文化建設有了理論的升華和行動的共同指針,紅色文化明確為「新民主主義文化」。1949年以後,這種新民主主義文化又發展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文化。
紅色文化是此前世界上從未出現過的一種新型文化。它的最早形態是新民主主義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來源於五四,因而作為現代性文化它以對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的傳統文化反叛的面貌出現的。1930年代的紅色文化分為兩大塊,就是以上海為中心的大都市的左翼文化和各個蘇區的革命文化。都市左翼文化的影響範圍基本限於知識分子和部分市民範圍,蘇區文化面對農民和士兵,其內容和形式尚比較質樸。抗日戰爭時期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在解放區做到了全社會性大普及。在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及文化幹部到來之前,不論是陝甘寧還是晉察冀,都基本處於封建落後狀態,一些偏僻山區極端貧窮,甚至接近原始生活。紅色文化的進入和普及,使得這些地區一下子而有了現代文化,這可以說是文化上的大飛躍。紅軍或八路軍的社會動員能力亘古未見,而這種社會動員主要靠的是文化的力量。為了更容易為偏僻落後地區的群眾所接受,這種現代文化又很自然地揉進或利用了某些傳統文化素質,做到了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因而就社會影響面來說,它所取得的成就超過了此前的五四文化和左翼文化,其成熟程度也超過了蘇區文化。其成就在人類文化發展史特別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紅色文化在建設和發展中有寶貴經驗,也有深刻教訓。不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是中國革命史的一部分,也是整個中國現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需要的專業的研究者予以實事求是、細緻深入的學理研究。大致來說,對於紅色文化,新時期以前單從政治角度予以研究的較多,從文化與社會層面進行學理性研究的較少;新時期初期,對於其教訓研究較多,對其經驗的學理化研究較少。在今天來說,只有做全面的學理化研究,才能真正利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本叢書是河北大學紅色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學者們成果的結集。河北大學地處冀中,這裡是當年晉察冀邊區的腹地,晉察冀邊區是被毛澤東主席稱讚過的模範抗日根據地,在社會組織與文化建設方面均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績。因此,河北大學紅色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對於紅色文化的研究以晉察冀革命文化的研究為特色。但本中心的研究範圍並不僅限於晉察冀。我們下設紅色文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解放區新聞傳播研究、紅色文化傳承研究和紅色藝術研究五個主要方向。這五個方向既互相呼應、互有交叉,又有各自的側重與特色:紅色文學研究側重「史」的梳理與評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為其他方向研究提供理論指導;解放區新聞傳播研究由晉察冀新聞出版研究起步,兼及其他解放區及其他時期紅色新聞出版的研究;紅色文化傳承研究涉及蘇區、解放區社會動員、社會組織、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各個方面,紅色藝術研究包括紅色美術、音樂、戲劇(戲曲)及影視的研究。近十幾年來,本中心學者已出版許多重要相關著作,並將陸續有新著面世。十年前出版的舊著,因近些年來學界又有新的發展,作者又有新的資料或觀點,這次以修訂版方式再版,納入叢書;本中心學者的新著,也納入叢書系列,從而展現我們團隊的成果與特色,為紅色文化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