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探源 肖鵬著 978720818207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82
商品編號: 978720818207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探源
ISBN:9787208182073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肖鵬著
頁數:22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820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本書在各章敘述中,主線清晰,問題意識突出,始終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只有以實踐原則作為根本的出發點,才能超越以往的主觀外在反思,提示出世界歷史的開創是由物質勞動而非世界精神完成的。

內容簡介
本書分四個部分詳細闡釋了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首先,對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的「二律背反」誤讀進行了解讀,認為其忽視了馬克思歷史道路中具體化的內在要求。其次,辯證闡述了黑格爾建構起的歷史道路理論,指出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整個思辨體系實際上指向超歷史的理論終局。再次,詳細闡釋了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與發展,揭示出「具體—抽象—具體」的辯證法,以及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的辯證法。最後,對馬克思歷史道理理論的具體建構進行了詳述。

作者簡介
肖鵬,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副教授,哲學教研部副主任。1987年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2009年進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並師從吳曉明教授,2015年獲博士學位、上海市優秀畢業生。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著述有《馬克思的20個瞬間》《恩格斯與我們的時代》等。

目錄
代 序 / 1
導 言 / 1
一、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的研究意義 / 1
二、關於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的研究狀況 / 5
三、理論創新、主要內容與基本結構 /10
第一章 對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的「二律背反」誤讀 /15
第一節 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中的「二律背反」表徵/16
一、正題:歷史道路的普遍形式 / 16
二、反題:歷史道路的具體內容 / 19
第二節 「二律背反」誤讀的思想根源/ 22
一、從「歷史對象」到「歷史原則」 / 22
二、歷史的內容與形式在近代哲學中的對立 / 25
第三節 「普遍歷史」思想的近代發展/ 30
一、前康德時期的近代歷史觀念 / 30
二、康德的「自然意圖說」與歷史理性原則 / 36
三、赫爾德與席勒 / 40
第二章 黑格爾的歷史道路理論及其「超歷史」終局 / 44
第一節 黑格爾歷史道路理論的存在論基礎 / 46
一、黑格爾的「兩種辯證法」 / 48
二、意識經驗的生成 / 53
三、黑格爾對「主觀思想」的批判 / 57
四、「社會現實」的發現 / 63
第二節 黑格爾歷史道路理論的具體建構 / 67
一、自由與熱情:歷史的目的與實現 / 68
二、市民社會與自由國家 / 72
三、民族精神建構的具體歷史道路 / 78
第三節 黑格爾歷史道路理論的「超歷史」終局 / 86
一、黑格爾「超歷史」的歷史存在論 / 87
二、歷史是「上帝自己的作品」 / 90
第三章 馬克思對黑格爾歷史道路理論的批判 / 95
第一節 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政治學批判 / 97
一、柏林大學時期的自我意識原則 / 97
二、《萊茵報》時期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 / 100
三、費爾巴哈對馬克思的重要影響 / 104
第二節 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存在論批判 / 107
一、「感性—對象性」原則開啟的存在論革命 / 108
二、馬克思對黑格爾勞動論題的批判 / 114
三、「實踐」作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 / 118
第三節 馬克思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拯救 / 121
一、對費爾巴哈的全面清算 / 122
二、作為「歷史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 / 126
三、歷史與邏輯是何種意義上的辯證統一 / 129
第四節 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 132
一、敘述與研究的辯證法 / 133
二、馬克思的「研究方法」與譜系學 / 137
三、「具體—抽象—具體」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 / 142
第四章 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的具體建構 / 147
第一節 資本主義打開的「世界歷史」/ 149
一、「勞動—資本」的辯證結構 / 149
二、橫向:世界經濟體系的結構 / 155
三、縱向:「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 161
第二節 東方社會歷史道路 / 170
一、論「鴉片戰爭」 / 170
二、論「亞細亞生產方式」 / 177
三、論「卡夫丁峽谷」 / 184
第三節 古代社會歷史道路 / 188
一、馬克思晚年的「轉向」 / 188
二、人類學筆記 / 191
三、歷史學筆記 / 193
結 語 / 199
參考文獻 / 210
后 記 一/ 219
后 記 二/ 221

前言/序言
代 序
吳曉明
在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從而歷史道路理論——中,唯物主義的歷史原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不僅克服了黑格爾最終使歷史收攝到絕對精神中去的辨神論和邏輯圖式主義,而且使從屬於主觀思想的外部反思成為荒謬和陳腐透頂的。只是由於現代性意識形態的強勢掩蓋,由於理智形而上學在知識界中的支配地位,才使得馬克思對黑格爾歷史原則的超越被如此廣泛地理解為向主觀思想—外部反思的倒退。由於歷史—辯證法原則確定無疑地具有其本質重要的具體化承諾,因而這一承諾的去留可以成為歷史原則存亡的試金石。如果說在黑格爾那裡,歷史原則的具體化起源於「絕對精神」的自我活動和自我差別,那麼對馬克思來說,這一具體化只能從「人民生活」的自我活動和自我差別中獲得其基礎定向。我們可以從「差別」——特別是「差別的內在發生」——的原理中最為清晰地把握到歷史原則的具體化。馬克思寫道:「如果說最發達的語言和最不發達的語言共同具有一些規律和規定,那麼構成語言發展的恰恰是有別於這個一般和共同點的差別。對生產一般適用的種種規定所以要抽出來,也正是為了不致因為有了統一而忘記本質的差別。那些證明現存社會關係永存與和諧的現代經濟學家的全部智慧,就在於忘記這種差別。」①很明顯,既然構成發展的恰恰是有別於一般和共同點的差別,那麼取消差別就意味著取消歷史發展本身,歷史原則的具體化承諾首先就在於捍衛現實的差別。同樣明顯的是,既然外部反思的活動方式就是把一般原則強加到任何內容之上,那麼這種方式的主旨就是取消一切差別。外部反思只有在徹底消除歷史原則及其具體化承諾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說,只有在使其一般原則成為非歷史或超歷史的情況下才是可能的。因此,外部反思的觀點總已先行地將其一般原則想象為「一般人類規律」或「永恆的自然規律」。正如馬克思所說,經濟學家總是「把一切歷史差別混合或融化在一般人類規律之中」, 例如,「他們所要說的是,生產不同於分配等等(參看穆勒的著作),應當被描寫成局限在與歷史無關的永恆自然規律之內的事情,於是資產階級關係就被乘機當作社會一般的顛撲不破的自然規律偷偷地塞了進來」①。在這裏,所謂 「永恆自然規律」的實質就在於它是超歷史的,即一般歷史哲學公式的對等物;而在外部反思中,它們還往往只是其較為粗陋的對等物。 就歷史道路理論而言,外部反思的觀點決不會因為它們涉及歷史道路的主題就自發地成為歷史的。在對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的理解和闡釋中,只要我們將之當作外部反思的一般原則,亦即當作某種意義上的先驗圖式,那就必錯無疑;因為這將使此一理論先行喪失歷史原則及其具體化承諾。在這裏, 「三階段論」和「五階段論」的差別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不管是幾階段論,只要它們是僅僅作為外部反思的抽象原則或先驗圖式,就已經從根本上脫離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真正基礎了。如果有人以為「三階段論」較之於「五階段論」更適合於作為一般原則被運用到任何內容之上,那麼這個出發點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它並不意味著「三階段論」有什麼優越性,而僅意味著由之進行外部反思的優越性。對此我們可以說,在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中,不同的階段劃分是在不同的主題和領域中起作用的,本身並無什麼優劣之分——問題的真正核心不在這裏。全部問題的核心在於:從馬克思歷史理論的根基處來闡明其所有原理及觀點的基本性質。那麼,馬克思關於歷史道路諸階段的概述究竟具有怎樣的性質呢?回答是:和其所有關於歷史的基本原理及其概述一樣,它們是一些抽象,確切些說,是一些在特定條件下的「科學的抽象」。如果說在馬克思那裡, 關於歷史的原理只能從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加以揭示,那麼其基本原理的各種概說總是首先表現為一些抽象,亦即使得「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成為可能的一些抽象。「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 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結果的概括。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它們只能對整理歷史資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歷史資料的各個層次的順序。但是這些抽象與哲學不同,它們絕不提供可以適用於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①這一 說法清楚地指證出馬克思關於歷史道路之概述的基本性質。它們是一些抽象或抽象之結果的概括,因而絕不提供可以適用於各個歷史時代的公式。此種情形,正如馬克思在談論「一切生產的一般條件」時所說的那樣,「總之:一切生產階段所共有的、被思維當作一般規定而確定下來的規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謂一切生產的一般條件,不過是這些抽象要素,用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 個現實的歷史的生產階段」②。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馬克思關於歷史道路的大體概述就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呢?如果這樣的概述僅僅被當作外部反思的抽象原則來加以理解或使用,那麼它確實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我們知道,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是以最堅決的歷史原則為基礎的,而這樣的歷史原則必然伴隨著——確切些說,同時就是——最徹底的具體化承諾。由於馬克思同黑格爾歷史原則的批判性脫離,因而其具體化進程絕不表現為精神活動的自我展開,而是相反地表現為深入到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之中;易言之,這一具體化不能由思辨的邏輯而來,只能向現實的生活而去。因此,對於馬克思來說,上述的那些抽象之成為「科學抽象」的前提是:把對現實生活本身的研究作為其具體化承諾來加以充分的實現。離開了這一具體化的實現,那些抽象就立即成為惡劣的教條,也就是說,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對立物。在這個意義上,對現實生活本身進行研究的具體化,必然成為唯物史觀的「絕對命令」。如果說,馬克思關於歷史道路的概述乃是一些抽象,而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那麼, 它們的真正價值就在於承諾通過其具體研究而深入到現實的對象中去。這樣的對象可以是凱撒時代的羅馬,也可以是漢武帝時代的中國;可以是整個西歐的歷史進程,也可以是近代以來的中國道路。在對這樣一些現實對象的研究中,僅憑一些稀薄的抽象是無濟於事的;因為正是在對現實對象的研究中,在實際闡述資料的時候,困難才開始出現(這種困難對於外部反思來說是不存在的)。「這些困難的排除受到種種前提的制約,這些前提在這裡是根本不可能提供出來的,而只能從對每個時代的個人的現實生活過程和活動的研究中產生。」①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正是馬克思歷史道路理論的具體化承諾最關本質地要求著對植根于生活本身的現實對象的研究,並在這種研究的開展中實際地排除其必然遭遇到的種種困難——這裏的困難由現實本身的差別而來,它們是不可能被稀薄的抽象或絕對的思辨所溶解的。 馬克思關於歷史道路的一般概述的意義在於:它一方面依循生產方式的變動結構作為基本定向,從而為唯物主義地闡述歷史道路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以歷史本身已經形成了的世界史樞軸為出發點,從而為站在時代焦點上把握歷史道路提供了可能。但所有這一切,必須以其歷史道路理論之具體化承諾的實施為後盾;離開了這一後盾,關於歷史道路的一般概述就無可挽回地轉變為外部反思的抽象公式,因而就既不可能是唯物主義的,也不可能具有時代的高度。一個再清楚不過的事實是:馬克思本人從未把這樣的概述當作可用於任何內容之上的先驗公式。例如,當查蘇里奇向馬克思詢問俄國革命的道路時,馬克思不僅慎之又慎,而且實際上只是根據他對俄國現實的了解就其現實的可能性——其中的一種可能性就是「跨越卡夫丁峽谷」——提示了若干指引,而將實體性的答案讓渡給具體對象的研究本身。馬克思甚至沒有設想德國會走英、法的道路①;即便在 1867 年,當馬克思對德國讀者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時,其用意也只在於揭明資本主義在西歐發展的必然性,而決不意味著德國在發展道路上與英國的齊一性。在這裏出現的正是不同類型和尺度的差別,是唯有通過具體化承諾所引導的研究方才能夠真正把握和揭示的東西。誰遺忘了這些差別,誰也就在不同的類型和尺度上陷入到抽象的外部反思中。如果說,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具有一個堅決的——事實上是性命攸關的——具體化承諾,那麼這還意味著具體化必須在一切本質差別的領域中全面地展開。因為只要任何一個本質向度的具體化被忽略或掩蓋,整個具體化的實施也就被中止了。有一種非常普遍、但實際上卻誤入歧途的觀點認為,在對世界歷史的闡釋中,黑格爾具體化綱領的主導線索是民族(世界歷史性的民族),而馬克思具體化綱領的主導線索是階級(彷彿是世界歷史性的階級),因此馬克思是用階級的具體化取代了民族的具體化。伊林·費徹爾就持這種觀點。②但這樣的觀點是皮相的和沒有根據的。如果說黑格爾由於其歷史原則疏隔於物質生活過程因而其具體化方案中未曾本質重要地出現階級的規定,那麼對馬克思來說,民族的具體化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