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馬藏》是對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相關文獻的彙纂。《〈馬藏〉研究》第三輯收錄的論文,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藏》編纂與研究」課題組近一年來部分研究成果的彙集。大部分作者都參与了《馬藏》第一部至第四部的編纂工作。本輯的論文,既有對馬克思主義及其經典著作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史圖景、思想過程和文本特徵的總體性探討,也有對《馬藏》文本和著譯者群體的考證和專題研究,以及對新近完成編纂的《馬藏》成果的介紹。本輯的論文,在文獻、研究範式及學術觀點上,都體現了目前學界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史領域研究的新水平。
目錄
目錄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思想過程和文本特徵 顧海良 1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圖景(1899—1927) 路寬 21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本土化探索 宋舒揚 49
李提摩太對晚清空想社會主義小說譯介的貢獻 張兆涵 61
「一大」前後日本馬克思主義論著的翻譯及譯者群體研究 劉慶霖 75
《群義衡論》的文本特點及其對馬克思相關內容的譯介 裴植 87
胡錫璋譯《社會主義神髓》研究 項旋 104
李季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研究 程運麒 116
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社會主義的認知與道路選擇 房靜雅 133
梁啟超《雜答某報》的社會主義思想及其評要 金德楠 150
試論辛亥革命前梁啟超的土地思想 張凱 163
鞠普考論 萬仕國 176
馬君武譯《俄羅斯大風潮》考辨 岳從欣 190
19世紀俄國民粹派革命家薇拉 查蘇利奇 葉帆 205
《馬藏》第二部第三卷主要篇目介紹 王保賢 218
編後記 237
精彩書摘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思想過程和文本特徵——《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論要
顧海良
摘要:《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收入的1894—1903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出版的相關著作、譯著類文獻,呈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一傳播階段的思想過程和文本特徵。這五卷文本大致可分作五類,其中,第二類較為集中地反映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有關思想的文本與第三類比較性研究的四組文本,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主要文本。在「文以載道」的意向下,這一階段形成了「西學中源」、「西學中述」和「西學中用」三種文本迻譯理念。《馬藏》這五卷收入文本的「寬」的對待方式,是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嚴」的學理要求和思想內涵為依循的。社會主義學說初入中國,處在混沌的思想潮流之中,大浪淘沙、去偽存真,*后科學社會主義脫穎而出,這是在1903年之後的一個時期逐步完成的。
關鍵詞:《馬藏》;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過程;文本特徵
:顧海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任、《馬藏》主編。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馬藏》是對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相關文獻的彙集與編纂,旨在通過對文獻的系統整理及文本的再呈現,把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相關的文獻集大成地編纂薈萃為一體。作為中國*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地和中國共產黨的理論發源地,北京大學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研究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編纂一套系統呈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接受和發展的歷史文獻典籍,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體系建設,是北京大學應當肩負的使命和學術擔當。基於此,2015年初,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實施的《馬藏》編纂與研究工程開啟。2019年初,《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的出版,是這一學術文化工程建設的*初成果,也是這一學術文化工程建設走出的第一步。《馬藏》中國編分作四部:第一部為著作(包括譯著)類文獻;第二部為報刊文章類文獻;第三部為各類通訊報道,以及各種檔案、筆記、書信等文獻;第四部為中國共產黨有關文件類文獻。各部之下,按照思想歷史過程分別設卷。《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主要收入的是1894—1903年出版的著作、譯著類文獻,共28冊,約360萬字。《馬藏》這五卷文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主要文本,呈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思想過程和文本特徵。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文本主題分析
《馬藏》編纂堅持用真實完備的文本理路再現歷史,特別是再現思想歷史。在編纂中,堅持尊重歷史、細緻纂修、精密詮釋、求真拓新、全面籌劃、系統編排;堅持思想性和學術性的有機結合,力求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傳導過程和思想過程作出系統呈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進行總體探索。
依照《馬藏》編纂的這一基本設想,收入《馬藏》第一部開頭五卷的文本,大致可以分作五類。
第一類是「首次」意義上的文本,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首次」提到馬克思、恩格斯及其著作或思想的文本,以及「首次」介紹社會主義運動、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文本。這些文本中的「首次」,是馬克思主義早期傳入中國的重要事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重要標記。這類文本以收入第一卷的《大同學》(英國器德著、李提摩太節譯、蔡爾康纂述,上海廣學會1899年出版)和《俄羅斯大風潮》(英國克喀伯著、獨立之個人譯,少年中國學會1902年出版)為典型。《大同學》是從英國學者本傑明?基德1894年出版的《社會進化》(Socia Evolution)一書中節選、譯述而來。「Social Evolution」被譯作「大同學」,顯然採用了《禮記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是謂大同」中「大同」之意。《大同學》第一至第四章,先在1899年2—5月《萬國公報》第121—124期上連載,后同年出版的《大同學》單行本增加了第五至第十章,合為十章。
《萬國公報》上連載的《大同學》第一章提到,「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第三章提到,「試稽近代學派,有講求安民新學之一家。如德國之馬客偲(即馬克思——引者注),主于資本者也」。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史上第一次出現中文「馬克思」及其主要著作《資本論》的名字。從一開始稱「英人」馬克思,到之後稱「德國」馬克思來看,無論是李提摩太還是蔡爾康,他們都對馬克思並不十分熟悉。所以,在接著的對馬克思思想介紹上的陋簡乃至失真也就不奇怪了。例如,認為「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突過於君相之範圍一國。吾儕若不早為之所,任其蔓延日廣,誠恐遍地球之財幣,必將盡入其手。然萬一到此時勢,當即系富家權盡之時。何也?窮黎既至其時,實已計無復之,不得不出其自有之權,用以安民而救世。所*苦者,當此內實偏重、外仍如中立之世,迄無講安民新學者,以遍拯此垂盡之貧佣耳」。儘管這一理解較為偏頗,但還是使中國人「首次」知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及其與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的一些思想輪廓,以「安民新學」來稱謂社會主義在思想界也一時得到了傳播。
實際上,《大同學》不僅「首次」提到馬克思的名字及其學說,還「首次」提到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學說。《大同學》單行本第八章「今世養民策」中提到:「德國講求養民學者,有名人焉:一曰馬克思,一曰恩格思(即恩格斯——引者注)。」面對社會現實中「貧富相仇」「幾成不解」這一「為近代各國第一難處之事」,而且「迄尚未有善法以處之」的現狀,《大同學》提到了恩格斯處置這「第一難處之事」的理論,即「恩格思有言:貧民聯合以制富人,是人之能自別於禽獸,而不任人簸弄也。且從今以後,使富家不得不以人類待之也;民之貧者,富家不得再制其死命也」。這一疑似對恩格斯《反杜林論》有關思想的概括同樣較為陋簡,但它還是以「首次」提到恩格斯的名字及其社會主義思想,定格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歷史之中。
第二類是較為集中地反映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有關思想的文本。這一類文本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中*有影響的資源,呈現了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相關思想在中國*初傳播的狀況。這類文本主要有以下內容。
第一卷中日本幸德秋水著、趙必振譯,上海廣智書局1902年出版的《二十世紀之怪物帝國主義》。
第二卷中日本福井准造著、趙必振譯,上海廣智書局1903年出版的《近世社會主義》。
第五卷中日本幸德秋水著、中國國民叢書社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02年出版的《廣長舌》;日本久松義典著、杜士珍譯,載於《新世界學報》1903年第2—6期的《近世社會主義評論》;日本西川光次郎著、周子高譯,上海廣智書局1903年出版的《社會黨》。
這裏特別要提到《廣長舌》一書。《廣長舌》的作者幸德秋水是日本明治時期*有影響的社會主義思想家、活動家,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有影響的日本學者。《馬藏》這五卷中,還收入了他的《社會主義神髓》等中文譯本。
《廣長舌》,日文原書名為「長廣舌」,中文譯作「廣長舌」,二者意思相同。《阿彌陀經》有言:「恆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幸德秋水將「長廣舌」作為書名,有如佛家傳經佈道,使該書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思想的喉舌。《廣長舌》的日文原書出版於1902年2月,同年11月商務印書館就出版了中文譯本。《廣長舌》既有對社會主義基本思想的介紹,如對社會主義的「實質」「理想」「適用」及帝國主義「衰運」等問題的闡釋,也有對無政府主義思想的評介,還有對民意黨人的主張,以及西方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等的說明。儘管思想蕪雜且多有語焉不詳,但關於社會主義基本思想的內容還是主要的,特別是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在駁斥「社會主義者,破壞主義也;社會黨者,亂民也」的謬論之前,幸德秋水就引用了「獨逸(即德國——引者注)社會主義者之言曰:革命者,進步之產婆也」的名言,揭示了對待社會主義「未遑究其真相實質之如何」的根源;在對「社會主義者,非以絕滅資本家為目的也。特改革自由競爭之制度,代以社會主義之制度」的論述中,展示了社會主義具有「凡社會上之資本。皆為社會上民人共有之公物。其生產之利益。亦各分配公平」的特徵。幸德秋水還提出:「社會主義之發達,為二十世紀人類進步必然之勢。決非彼等所能防遏」,「以觀察現在世界之大勢乎!何也,社會主義者,固二十世紀之大主義、大理想也」等。《廣長舌》的這些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無疑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類是比較性研究的文本,主要是對一種外文原著同時或短時期內出現的不同中文譯本的比較性研究。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突出現象,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文本之間「互文性」探索的重要根據。這裏講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指:「文本與其他文本,文本及其身份、意義、主體以及社會歷史之間的相互聯繫與轉化之關係和過程。」在「互文性」意義上,可以更為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文本思想生成和文本轉呈的特徵和意義。在這五卷中,依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實際,編纂了四組比較性文本。
一是第二卷中日本酒井雄三郎著《十九世紀歐洲政治史論》的兩個中文譯本的比較性研究,即由華文祺譯、教育世界出版所1902年出版的譯本和作新社1902年出版的譯本。《馬藏》編纂中分別稱其為「華文祺譯本」和「作新社譯本」。二是第三卷中日本有賀長雄著的《社會進化論》的兩個中文譯本的比較性研究,即薩端譯、閩學會1903年出版的《社會進化論》;麥仲華譯、廣智書局1903年出版的《人群進化論》。三是第四卷中日本幸德秋水著《社會主義神髓》的四個中文譯本,即由達識譯社譯、浙江潮編輯所1903年出版的譯本;由社會主義研究社編譯、蜀魂迻譯,樂群編譯社1907年出版的譯本;由創生譯、奎文館書局1907年發售的譯本;由高勞譯、連載於《東方雜誌》1912年第8卷(第11—12號)和第9卷(第1—3號)的譯本。《馬藏》編纂中,將這四個文本分別稱作「達識譯社譯本」「蜀魂譯本」「創生譯本」「高勞譯本」。四是第五卷中日本村井知至著《社會主義》的三個中文譯本,即連載於《翻譯世界》1902年11月第1期至1903年1月第3期的譯本;由羅大維譯、廣智書局1903年出版的譯本;由侯士綰譯、文明書局1903年出版的譯本。《馬藏》編纂中分別稱其為「《翻譯世界》連載本」「羅大維譯本」「侯士綰譯本」。
這四組比較性文本與第二類文本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主要文本。這些文本涉及的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的有關思想,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來,都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四類是經濟思想、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社會思想等綜合意義上的各種文本,這類文本涉及思想理論各領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馬克思和社會主義的相關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起始階段的思想理論背景材料。這類文本主要有以下內容。
第一卷中英國馬林著、李玉書譯,上海廣學會1899年出版的《富民策》;日本浮田和民著、出洋學生編輯所編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02年出版的《帝國主義》。
第二卷中日本島村滿都夫著、趙必振譯,上海廣智書局1902年出版的《社會改良論》;吳銘譯自日本《太陽》雜誌1900年第6卷第8號臨時增刊,上海廣智書局1902年出版的《十九世紀大勢變遷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