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主要作者為曹前發,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黨的領袖人物生平與思想研究;王穎,現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毛澤東思想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研究一處處長、二級巡視員,編審。在本書中通過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精準把握,選擇不同視角對偉人的一生進行講述,讓歷史有溫度,讓文字有感情。
兼顧重大歷史事件和生活細節,既記錄了毛澤東安邦治國的雄才偉略,又記錄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友情、親情、愛情等溫情時刻,以最原始、鮮活、具體的照片為切入點,刻畫毛澤東工作和生活的小細節。二者相互交融,形成一部珍貴的歷史記錄。
書中精選了400餘幅不同時期的珍貴照片,與文字互相呼應,增加了作品的資料性、真實感和可讀性,勾勒出一位形象豐滿的世紀偉人肖像。聆聽為人一路走來的足音,觸摸他作為「人」的喜怒哀樂,還原他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形象,見證歷史的真實。
內容簡介
本書以時間為序,以翔實的史料和生動的珍貴歷史圖片記錄了一代偉人毛澤東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本書對毛澤東一生所經歷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全景式記錄。同時,從毛澤東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大量的生動細節,以深厚的情感講述領袖影像背後的故事。
作者簡介
曹前發,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黨的領袖人物生平與思想研究。在《求是》《黨的文獻》《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權威刊物上發表文章多篇。著有《毛澤東生態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江澤民戰略決策研究》《建設美麗中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等,主編《百年大黨旗正紅》。
王穎,現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毛澤東思想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研究一處處長、二級巡視員,編審。參加《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等書編輯工作,擔任《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副主編,《毛澤東風采》主編。在《人民日報》《黨的文獻》等報刊發表文章50餘篇。
目錄
精彩書摘
從歷史照片中追尋偉人足音
——讀《領袖影像背後的故事:毛澤東》
張素華
重大歷史題材和重要歷史人物的照片是無聲的、靜止的影像,但它實際記錄的是洶湧澎湃的社會歷史運動的瞬間,是動和靜的完美統一;多年後翻看的時候,它不僅能給我們帶來鮮活的回憶、情緒和思考,而且使我們能夠傾聽歷史的濤聲。曹前發和王穎兩位作者編撰的《領袖影像背後的故事:毛澤東》一書,就是這樣一部以照片講述歷史的精彩樣板。
曹前發和王穎兩位作者,均系在中共黨史和領袖人物思想生平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家,也是我多年的同事。他們歷經三年的構思、撰寫、修改和打磨,在毛澤東誕辰130周年之際,終於將這部真實再現歷史的溫情之作奉獻到讀者面前。
通讀之後,我認為本書有這樣幾個鮮明的特點。
以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科學的歷史觀統攝全書。毛澤東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毛澤東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不僅贏得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愛戴和敬仰,而且贏得了世界上所有嚮往進步的人們的敬佩。毛澤東的革命實踐和光輝業績已經載入中華民族史冊。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風範,將永遠鼓舞我們繼續前進。
以往我們對一代領袖毛澤東的了解,更多來自於手稿、記錄稿、文件、報紙、期刊、回憶等文字史料。而本書不僅選取毛澤東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照片,生動呈現歷史瞬間原貌,挖掘照片背後的豐富信息和感人故事,而且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方法,沿著照片所展現的歷史事件線索,分析事件所隱含的非凡歷史意義,以照片引出故事、以故事解讀照片,寓道理于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中,圖文並茂、引人入勝,使讀者跨越時空的距離,真切觸摸到偉人的人生經歷、生活細節、心理狀態、精神風貌和光輝思想
比如,1942年,吳印咸在延安拍下毛澤東穿著打補丁的衣服給幹部作報告的照片。吳印咸回憶說:「在窯洞前一塊坡地上,毛主席和往常一樣,穿著邊區自紡自織的粗布衣裳,膝蓋上還打了補丁,神采奕奕。幹部們席地而坐,邊聽邊記錄。」最樸素的衣著與最飽滿的精神狀態、最艱苦的環境與最偉大的真理,同時呈現在照片的方寸之間,形成強烈的情感張力。據說這是毛澤東本人最滿意的照片之一,他認為:「這幅照片最好,最能表現時代。」
1952年,毛澤東在中南海家中接見一身農民打扮的陝甘勞動模範楊步浩。兩人並排坐在沙發上,靠得很近,毛澤東左手夾煙,右手拿著一張滿是摺痕的紙,認真在讀,楊步浩探頭過來,伸手指點。楊步浩後來的回憶也讓人忍俊不禁:「主席和我親熱地坐在一起,問我,身體好不好?我高興地說,好!這在這時,對面一個人呼啦一下給照了一張相主席還問:你帶的有材料沒有?我說有。馬上從懷裡掏出來給主席看。材料是我們鄉長寫的,我們鄉長文化水平低,寫的材料一馬二虎的看不清,我就給主席指行行。這時,呼啦一下又給照一張相。」
1958年,毛澤東在中南海觀看第一輛國產「東風」牌小轎車。毛澤東繞著轎車看了又看,詢問了轎車的生產情況和技術性能,以及護送轎車的技術人員和司機的姓名,最後還興緻勃勃地和在場的林伯渠一起坐上「東風」轎車,繞著懷仁堂行駛了兩圈。下車時,毛澤東滿面笑容,興奮地說:「坐了我們自己製造的小汽車了!」照片在瞬間定格,只有深知舊中國落後挨打的教訓和新中國汽車工業起步的艱難歷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毛澤東那一刻的激動心情。
還有毛澤東在延安與老鄉在街頭交談的照片、為去世戰友抬棺的照片、轉戰陝北途中騎馬的照片、開國大典時在天安門城樓上講話時的照片,在飛機上學英語的照片、在演練場舉槍瞄準的照片、與親人在一起的照片一幅幅歷史照片忠實記錄下多個瞬間的毛澤東,他的衣著、神情、動作,等等,值得我們細細體會;而照片拍攝背景的介紹、關於毛澤東當時一言一行的敘述,攝影師、當事人的回憶,以及毛澤東自己的評說等,又使平面的照片變得立體,帶我們走進歷史的情境中。
較好地處理了「大」與「小」、「情」與「理」的關係。以最原始、鮮活、具體的照片為切入點,刻畫毛澤東工作、生活的小細節,講述毛澤東的個人故事,反映他的生平、精神和思想。本書對毛澤東的個人生活沒有做瑣碎細節的拼盤,而是把它們穿插在毛澤東的革命生涯當中,植入他領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程當中,著眼于大視野、大格局、大情懷,「以小見大」,具體、深入、實在。
在全面佔有真實照片和文獻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兩位作者作為長期研究毛澤東思想生平的專家,帶著深厚的感情和理性的思考,不僅展現了在重大歷史關頭毛澤東作為嚴肅政治家的偉岸形象和深刻思想,也展現了毛澤東還是與兒子閑談的慈愛父親、是充滿活力的體育愛好者、是廣學博覽的讀書人、是親民愛民的領袖本書既以理服人,讓人在理性思考中獲得精神指引,又以情動人,使人在情緒感染中獲得情感升華,在情感升華中切實領略毛澤東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堅定人民立場、「兩個務必」的工作作風。
本書反映了黨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1949年,徐肖冰在北京香山拍下毛澤東讀南京解放消息的照片留下經典影像。「涼亭外是暮春時節的草木蔥蘢、鳥語花香的精緻小景,納涼者思考的卻是千軍萬馬揮師渡江、億萬民眾翻身解放的歷史大事件。報上的文字慷慨激昂、驚天動地,讀報的人卻氣定神閑、不動聲色。」因為照片拍得太好了,有人認為是「擺拍」的。徐肖冰否定了這種說法:「我們是搞新聞的,又是給領導拍照,哪裡敢擺布!」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本書作者在講述本照片背後的故事時,吸收了最新的一個研究觀點,更正了一個史實錯誤,就是提出毛澤東看的是天津出版的《進步日報》,而不是多年來人們一直以為的《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話指出:「要防止膚淺化和碎片化,學黨史講黨史不能停留在講故事、聽故事層面,而要通過講故事引導廣大黨員加深對黨的歷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對黨的理論理解和認識。」《領袖影像背後的故事:毛澤東》一書,就是通過講好領袖故事引導廣大黨員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的有益探索,是一部有感情、有立場、有分析、有文採的關於毛澤東的好書。我們可以從中聆聽偉人毛澤東一路走來的足音,觸摸他作為「人」的喜怒哀樂,還原他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形象,見證歷史的真實。
總之,若讀者想要更輕鬆更深入地了解毛澤東,這是一部可以一讀的作品。
(張素華同志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毛澤東研究著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