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穩定的構造單元,其剛性的岩石圈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抵禦後期各種地質作用的改造和破壞,在從古至今大陸拼合和裂解的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地球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克拉通並非絕對地保持長期穩定,也可能被破壞和改造,因此,對穩定的克拉通為何被「破壞」、如何被「破壞」、已經「破壞」到何種程度等一系列科學問題的研究成為探究大陸構造演化機制的鑰匙和完善地球科學演化體系的新突破點。中朝克拉通東部先後經歷了周邊板塊的多次俯衝,構造背景複雜,其現今的地殼-地幔深部結構為多期次俯衝作用疊加后的結果,是研究克拉通空間分佈、形成過程、改造和「破壞」程度及其動力學機制的天然實驗室。本書在綜述中朝克拉通東部已有的地質、地球物理研究基礎上,系統總結了深地震測深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詳細闡述了全球現有核爆源深地震測深剖面成像的結果及認識;並重點基於全國寬頻帶固定地震台站及部分流動台站所記錄的朝鮮第六次核爆波形數據,利用深地震測深方法,開展中朝克拉通東部殼幔精細結構成像工作。本書為認識中朝克拉通「破壞」的程度及可能的動力學機制提供了新證據,對探究克拉通「活化」的過程,討論洋-陸相互作用等克拉通「活化」的機制,豐富板塊構造理論等有著重要意義。 本書包含核爆源深地震剖面處理的應用實例,可供地球深部結構成像和克拉通破壞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考;同時,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學參考用書。作者簡介
陳立春,男,博士,桂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活動構造與古地震、地震中長期預測,地震地表破裂樣式模擬與應用。主持完成財政部和地震局行業專項專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院所長基金和地震應急專項子課題等縱向研究課題8項;主持西氣東輸、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地震安評與活斷層地震危險性評價等橫向研究課題8項。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14篇。目錄
第1章 緒論